• 《谁是大歌神》是一档以歌手和模仿者展开对决这一新形式开创的节目。每期由1名元祖歌手和5名模仿者参加,共6名选手隐藏在房间内唱歌,由观众和明星嘉宾共100人来找出这个歌手。

    本期的元祖歌手为20世纪80年代香港流行乐坛的代表人物——谭咏麟。谭咏麟在1984初到1985年初其间推出的三张唱片《雾之恋》、《爱的根源》、《爱情陷阱》被誉为“爱情三部曲“,其音乐剔除之前粤语流行歌的俚语,从而以更雅俗共赏的方式创造出唯美、细腻、浪漫的词风和曲风,也从模式的高度,定义了之后香港流行音乐的走向。

    谭咏麟自称“年年25岁”,而他的音乐也确实跟他的心态一样保持着年轻与活力——2004年,谭咏麟把刀郎的音乐推荐到香港,不仅证明了谭咏麟的与时俱进,更证明了他音乐胸怀的开放,善于不断地用新元素来新陈代谢,而之后与Mr乐团的合作,同样重新激活了自己当年在“温拿”乐团时的精气神,从而从内在让自己摇滚起来。他对于音乐的不断汲取和创造,使自己不会落后于时代,更与香港流行乐坛一起进步和发展。

  • 鉴于谭咏麟在乐坛的影响力,模仿他的人自然也是非常多的,而《谁是大歌神》由于是隐藏在房间内唱歌,因此肢体上的模仿就没什么意义了,需要的是唱腔上的模仿。从声乐的角度来讲,模仿你喜爱的歌手唱歌,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演唱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在演唱方面快速地进步。

    而从唱腔方面来说,谭咏麟可以说是延续了香港歌坛“粤语流行歌曲鼻祖”许冠杰的演唱特点,自然而又柔情,但是同时谭咏麟又发展出了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明显的鼻腔共鸣,颤音频繁、和谐而华丽,此外喉腔共鸣和咽腔共鸣的运用也为其声音带来了很好的宽度和磁性。这样的嗓音和唱腔在20世纪80年代的乐坛让人耳目一新,因而快速地俘获了大众的耳朵。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几轮竞演的情况。

  • 第一轮竞演曲目《水中花》

  • 点击聆听专辑《拥抱》

  • 歌曲出自谭咏麟1988年的销量冠军大碟《拥抱》。专辑中最出名的歌当属这首《水中花》了,词曲简宁。

    本轮淘汰的选手樊华,其淘汰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分强调鼻腔的声音。鼻腔共鸣属于高位置共鸣,可以使声音听起来更明亮和靠前。但是过分强调鼻腔的声音,则会导致声音高位置过多,声音太过清亮,声线太细。虽说鼻腔的共鸣是谭咏麟最明显的特点,但是我们也提到了,喉腔和咽腔的运用保证了声音的厚实度和宽度,而这位选手则忽略了后者,只是过分强调了鼻腔,可谓过犹不及。

  • 第二轮竞演曲目《卡拉永远OK》

  • 点击聆听专辑《梦幻舞台》

  • 歌曲出自谭咏麟1990年发行的专辑《梦幻舞台》,由谭咏麟自己作曲,潘源良作词。动感的disco节奏,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保证了这首歌的传唱度。

    其实这轮演唱的难度主要在于这是一首国语歌,所以选手们不仅要模仿谭校长的唱腔,也要模仿谭校长不标准的“普通话”,如果是讲粤语的选手也许模仿起来还相对容易,而让非粤语的选手去刻意把原本可以讲清楚的普通话唱得像谭校长一样不标准,其实是需要花费很多心思的。

    不过本轮淘汰的选手曾国祥,其实倒不是普通话出了问题,因为他就是香港人,普通话不标准得还是达标的。他的问题在于,首先前半部分独唱的一句,跟第一轮淘汰的选手一样,过于强调鼻腔的共鸣,而忽略了喉腔和咽腔的声音,其次后半部分露脸之后唱的部分,也许是身份的原因,心态有些微妙的变化,所以连鼻腔的部分都不存在了,几乎完全不像谭校长的声音,更多的是本嗓在唱,而原因就是曾国祥其实是现场嘉宾曾志伟的“犬儿”。因此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明白了,这位选手的参赛,其实综艺噱头大于模仿,淘汰也是情理之中。

  • 第三轮竞演曲目《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本轮其实可以说是本期难度最大的一轮,因为他们演唱的曲目《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原本为黄仲昆演唱的一首国语歌曲,收录于1994年发行的专辑《爱与承诺》当中,作词为何厚华,作曲黄卓颖,粤语版为王菲翻唱的《爱与痛的边缘》,作词为潘源良。而这首歌真正红遍大江南北则是借由迪克牛仔的翻唱。

    谭咏麟只是在演唱会中翻唱过王菲的粤语版本,而本次节目现场需要唱的是国语版,也就是说几位选手完全没有先前谭咏麟演唱的版本可以参考和模仿,因为谭咏麟自己从来没有公开演唱过国语版。这就是真正考验几位选手究竟有没有下过足够的功夫,保证自己不管唱什么歌都是谭咏麟的腔调,以及非常难以把握的不标准的国语咬字。

    而本轮最终遭到淘汰的选手许迪,恰恰就是输在咬字上,首先他有刻意地把普通话唱得不太标准,但是他的咬字却依旧不是像谭校长这种讲粤语的人容易发出的不标准的形式,而且由于讲粤语的人普通话讲不太好,所以多少会有点含糊慵懒的咬字感觉,而许迪的刻意讲不标准却显得有点咬字过于用力,因而也就少了谭校长的那种特别的演唱国语歌的腔调。

  • 第四轮竞演曲目《半梦半醒之间》

  • 点击聆听专辑《半梦半醒之间》

  • 最后一轮的歌曲《半梦半醒之间》,词曲均为已故的台湾著名词曲作者梁弘志。虽然这并不是谭咏麟最早的国语歌曲,但是真正让谭咏麟在大陆享有盛誉的可以说非这首歌莫属。

    而能留到第四轮的两位竞演选手,其实可以说已经在方方面面都非常接近谭咏麟的唱腔了,最终两位选手的得票也是非常接近的。而最终胜出的张钰锟,模仿实在是太到位了,关键在于除了前面提到的谭咏麟的唱腔特点,听了节目当中的访谈可以发现,他就连说话的声音都和谭咏麟非常接近,这个就很难得了,恐怕除了下过很多苦功夫,其先天条件应该也多多少少发挥了一些作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轮,尽管两位选手的演唱已经非常接近谭咏麟,但是当谭校长在幕后发声的一瞬间,台下还是一下子就识别出了本尊,谭咏麟还是获得了压倒性的票数。一方面是选择少了,大家也听了好几轮了,判断难度确实也有所降低,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毕竟谭咏麟不用模仿,所以他的状态是最为松弛的,最没有任何负担的,也就能最自然的发挥出我们所说的他的音色特质。

  • 冠军张钰锟长相也与年轻时的谭校长有些神似

  • 最后在这里想要告诉广大的唱歌爱好者,首先模仿是学习唱歌的捷径,或者说很重要的学习手段,你能从模仿中很快速直接地获取一些演唱技巧。就像如果你可以将谭咏麟模仿地很像,那么起码说明你学会了颤音,掌握了一些共鸣的处理技巧,这些对于总体演唱技巧的提升都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要注意,不要太过强调模仿某个技巧,除非你只是为了综艺效果,否则对于演唱来说反而是一种不平衡。尤其当你想要在唱歌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话,其实还是要在掌握一定技巧的基础之上,自然松弛地演唱,才更容易唱出自我,打动听者。 

    歌者盟CEO 流行声乐指导:沈巍峰

统筹│孙腾   策划│nemoling 吴冰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