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新一期的《中国之星》中,崔健和平安因为一些音乐观念的分歧火爆“开战”,这也成为此段时间的热门话题。其实复盘当晚比赛,有太多的东西被这场“火爆的讨论”掩盖了。

    这期节目其实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电视歌唱类节目告别全民KTV模式,艺术性提升到新的高度,R&B、Blues、音乐剧、摇滚、电子乐、Disco等风格首次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让我们复盘当晚比赛,找出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东西。

  • 袁娅维——《Soul Food, So Good》

    如果要评选华语乐坛对Neo-Soul曲风把控最为精准与地道的歌手,请记住,男有方大同,女有袁娅维。对于黑人灵魂乐精髓的理解,袁娅维在新生代歌手中是鹤立鸡群的存在,她对节奏的精准拿捏以及各种Free Style的转音足以说明一切。

    这首《Soul Food, So Good》是她首张个人专辑中的作品,可以说即使放在Erykah Badu、Jazmine Sullivan、Maxwell这些国际同行的录音室专辑中也毫不违和。袁娅维这个Live在原曲的基础上加入了萨克斯风和电吉他等乐器以增强现场表演的渲染力,最后部分的即兴演唱更是浑然天成,无可挑剔。

    在“中国之星”的舞台上,还有一位受西方R&B音乐影响非常强烈的歌手——常石磊,但细心比较你会发现,常石磊有着音乐创作人一贯的敏感性,尽管他也经常炫技,但却一直在尝试寻找与现场观众对音乐需求的折中点;而袁娅维在演唱上的态度则是十分纯粹,完全西化,并不大理会普罗大众的听觉习惯。话说回来,在R&B音乐上有资格从天后李玟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女歌手,新生代歌手中除了袁娅维,别无他人。

  • 吉克隽逸——《Lotion Song》

    这首歌是吉克隽逸歌唱生涯目前为止最出色的一首作品,如何把流行音乐玩得时髦又高级?《Lotion Song》给出了一个很明智的方向——将Ambient(氛围电子乐)注入到流行乐的细胞中,竟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Ambient本身就是电子乐流派中格调偏高的分支,同时有保持着电子音乐固有的律动性与时尚感,非常容易就营造出迷幻又冰冷的神游氛围。《Lotion Song》背景音乐中一直Loop的电子回旋效果以及散落的水滴音效是整首歌的精华,相比录音室版本,这个Live又增添了弦乐的润色,并加入了鼓点和电吉他,使得整体更贴近流行乐的审美。

    吉克隽逸在这首歌中克制了自己一贯的声音表达方式,用更加内敛的唱腔来配合音乐的色调,并在B段用转调和花腔这些录音室版本中没有的处理提升了Live的戏剧性和可听性,虽然固有的咬字习惯在个别地方有些脱离,但整体无伤大雅。

    这首歌是整场演出中最与当下国际流行音乐接轨的一个,正如林忆莲节目中所说,笔者也非常期待吉克隽逸的新专辑呢。

  • 孙楠——《恼人的秋风》

    这是孙楠近几年参加的音乐类节目中最为惊艳的一次表演,也是他最具逻辑性并最有说服力的一次编曲,这个编排相比本场几位十分优秀的女声表演更容易引起大众共鸣;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紧紧扣住本场的“青春”主题。

    孙楠老师的青春时光是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于是他选择用那个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流行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交叉混合着梦回文化思潮的黄金年代:开场的半导体模糊的电子音效广播着“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这首1979年中国街知巷闻的流行歌曲《青春啊青春》,带领听众瞬间穿越。1979是什么年份?是新中国从那场全国人民共同经历的文化浩劫中苏醒的年份;是邓小平同志全面实施改革开放的元年;是大量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中国的开端。同时,1979年,在地球的另一端,瑞典组合ABBA发行了他们享誉全球的Disco金曲<Gimme Gimme Gimme>(《恼人的秋风》原曲),东西方流行音乐的文化碰撞从这里开始。

    随着电子音效的推进,主歌在<Gimme Gimme Gimme>那段地球人都知道的Groove中正式拉开帷幕,比起原曲单纯的Disco,孙楠在A段用bassline混搭了Funk,两种跳舞音乐的糅合非常自然;进入到歌曲B段后,编曲逐渐加强了摇滚乐的乐器演奏,在Bridge处那段华丽的吉他solo后,整首歌已经完全演变成了Hard Rock的音乐形态;为何杂糅了这三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因为Disco、Funk与Hard Rock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西方流行乐曲风;歌曲的最后,孙楠自己再次唱出了《青春啊青春》的经典唱段“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宝石更加辉煌”,首尾呼应,也终于点题了关于他自己青春的所有美好回忆。这不止是孙楠一个人的青春,也是一个时代的美好回忆。

    虽然有着如此精彩的编曲,但在演唱上孙楠仍然保留着他惯有的拖拍现象以及过于用力的演唱习惯,这与舞曲的感觉略微有些出入,当然,节奏感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总体来讲,孙楠这个表演值得所有人为他起立鼓掌,这才是内地乐坛一哥应有的水准和态度。

  • 杨乐——《明白》

    杨老这首歌在音乐性上的精髓在于他反常规的高难度吉他演奏,这种极具实验色彩的Blues已经完全超出了中国现有音乐节目的艺术形态与大众的鉴赏能力,已经完全归属于西方根源音乐体系。

    杨老关于青春的记忆更是有着艺术大师的思辨,很多人穷极一生都是为了活得明白,但世界的本源却恰好是在混沌中开启,事物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吗?事情又是明确的好坏对立吗?关于好坏黑白的纠结正是很多人在青春时期的真实写照。存在于离开,相对于绝对,又有几人能真正明白呢?

  • 常石磊——《回首才知道》

    常石磊的创作风格一直都是以剑走偏锋而闻名,这首R&B保留了他一贯不走寻常路的旋律走向,并在演唱上大量运用了他最为擅长的的转音与滑音,整首歌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在华丽丽的炫耀着他的肉嗓机能。石头逆风飞翔,倔强而上的青春也不由得让人为之动容。

    细心的听众朋友们不难发现,这首歌的音乐形态像极了周董和胡彦斌这些华语乐坛R&B天王早期的歌曲,初听的时候倒是让笔者回忆起了自己的青春时光。

  • 谭维维——《花夜》

    演唱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目前大部分的中国音乐类节目中,大多数歌手往往更关注于“唱”本身,能在“演”上下功夫的着实不多。而演唱正如其字面意思所示,“演”与“唱”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世界乐坛上的大师级艺术家几乎都有着非常标志性的舞台形象与表演风格。

    从这个角度来讲,谭维维的这次演唱已经是难得可贵;更令人钦佩的是,谭维维这次带来的还是艺术性非常高的小众实验性表演,这种秀就像她上次石破天惊的“华阴老腔”,都是首次出现在中国音乐选秀类节目的电视屏幕上。

    《花夜》在音乐主体上将音乐剧与B-box大胆融合,一席红色羌族嫁衣的谭维维在舞台上如泣如诉的表演着羌族女子在出嫁前夜的悲伤,有着几分日本传统味道的舞蹈表演与幽暗阴森的舞台光影效果都将整个表演渲染得十分诡异。最后谭维维的羌族民族唱段将这出悲凉阴暗的出嫁仪式推向了最高潮。

    无疑,如此晦涩与跨界的演唱形式是与流行音乐文化背道而驰的,在这样一个音乐竞技舞台上选择这样一个表演绝对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谭维维的这次表演于中国音乐类节目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 许志安——《那些年》

    恩,许志安是本场“中国之星”中唯一一位老老实实唱了一首中国听众最喜闻乐见的Ballad的歌手。笔者突然发现,对于大部分普通观众来说,上面七首歌貌似都不具备K歌的可能性,这时,安仔的意义顿时凸显出来了。

    一个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如果没有抒情歌曲的存在,显然也是不完整的,何况许志安还有着如此动听的音色,那小小的走音也就暂且忽略了吧。

统筹:孙腾 策划/责编:赵晨/包子 撰稿人:蘼迷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