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

  • 语种:纯音乐
  • 发行时间:1997-01-01
  • 类型:Single

简介

这个小双张琵琶专辑,是由刘德海的《琵琶金曲精选》(CD 1) 和张燕的《狼牙山五壮士》(CD 2) 组成的。 其中,张燕演绎的琵琶协奏曲《狼牙山五壮士》,由俄罗斯爱乐乐团协奏,张国勇指挥。 刘德海: 刘德海,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人们称他为中国琵琶国宝。1981年以来他还与柏林交响乐团,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等国际乐团多次合作, 被称为与西方交响乐团合作的中国民族音乐第一人。他的演奏严谨、技巧纯熟、擅长表现多种风格的乐曲。他创作了人生篇、田园篇、宗教篇等新曲, 无论在题材、技巧,都标誌著琵琶艺术的新发展。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昭陵六骏》的创作,以新颖的音乐语言,刻画了战马的雄姿,是琵琶文献中的经典之作。 他曾对友人比喻:“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爬坡人,明知到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尽头,哪怕再多的苦涩和寂寞。” 正是这种精神,使刘德海不仅在琵琶演奏技艺发展上成为划时代的人物,更使一批批学生成长为优秀民族音乐人才而活跃於国内外音乐舞臺上。 琵琶协奏曲《狼牙山五壮士》: 吕绍恩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作者以高度的热情,独特的表现手法,歌颂了五壮士英勇抗日的英雄事迹。 此曲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琵琶武曲的表现手法,而且借鉴了西洋的作曲技巧,全曲结构严谨,形象鲜明,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琵琶曲的创作和演奏技术。 乐曲开头是一个节奏自由的引子。悲壮有力的角调式主题音调在琵琶的中低音区反复呈现,强烈地渲染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肃穆气氛。 紧接着,琵琶奏出了坚定有力的旋律和类似军乐的雄壮音调,塑造了出没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区,顽强打击敌人的八路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主体,先是一段表现敌人形象的乐曲:鬼鬼祟祟、缩头缩脑。然后,作者借鉴传统琵琶武曲的扫拂、夹扫等演奏技法,并运用了大量的 不协和和弦、频繁的转调、三连音的节奏型以及敌我主题音调的交织、冲突等手法,刻划敌人的凶暴残忍的嘴脸,描绘了五壮士的英勇不屈,浴血奋战的情景。    第三部分是抒情性的。先在琵琶的最低音区奏出缓慢沉痛的曲调,表达人民对狼牙山五壮士的深沉悼念,然后在高音区用长轮奏出充满深情的歌唱性旋律, 表达了对英雄的热烈歌颂。最后,乐曲用扫拂和轮双弦技法演奏,音乐充满力量,震撼人心,全曲结束。 作者吕绍恩先生采用了传统琵琶武套曲的表现手法,运用民族的五声音阶调式排列为基础,结合西洋大小调式的作曲技法,在旋律进行中更多地配置了三和弦、七和弦的和声音响,提升了琵琶这一乐器在功能上的发挥作用,同时由于新的演奏技法加入,增加了演奏技术的难度,拓展了许多崭新的琵琶演奏手法,标志着当今琵琶演奏技巧高峰的一首代表作品。该曲结构非常严谨,音乐形象表现也极为鲜明。乐曲通过叙述性手法的写作,充分发挥了琵琶这一表演乐器的演奏特点。 以模拟性节奏与象征性旋律为基点,戏剧性地渲染了中国人民抗日将士无畏强暴,奋勇杀敌,不屈不饶地与敌人顽强作战的情景。    作者不受其传统琵琶曲较固定模式的约束,用现代的作曲法套路在定调上根据乐曲意境发展的需要采纳了F、D、E、G各调的穿插运用,使旋律发展层次更清晰且对比性强,技术运用上排除了左手习惯于在传统乐曲中调性概念较狭隘的演奏方法,尤为突出的是在旋律进行中运用了许多变化音,左手则大量采用了和弦按法,从而更挖掘了左手技术的潜在力。为了更真实地描写敌人残忍、狡猾、粗暴的本性,在乐曲进行中运用了许多密集型减和弦,在体现敌我交战中旋律进行以半音阶上行与全音阶模进的特殊手法。 节奏上采用了散板、连续附点以及民族乐曲中较少使用的七连音等复杂节奏。使乐曲进行更富有叙述性、戏剧性,为该乐曲增添了许多亮点……

[更多]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