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风不会变老,轮回后依然潮流

导语:轮回即流转,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每个时代有属于每个时代的音乐,并因为这些音乐形成一种风尚,最终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但流行音乐的发展,有时候却并非只是规律的线性,且永远向前、绝不回头。音乐的发展,虽然总体来讲是在融合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更多新类型、新分支,但在流行音乐的世界里,同样有一个轮回的规律。每当进入时代与时代的交叉路口,新的音乐时代还未到来时,一些经典的音乐类型,往往就会轮回再现。说复古也行,说流转也罢,音乐形式的轮回既说明了这种形式本身的魅力所在,其实也说明了音乐发展的内在规律。

民谣其实也可以说是民歌的另一种叫法。不过,以吉他伴唱这种方式,赋予了现代民谣以一种行业定义,甚至曲风标签的,还得说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开始。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猫王”用从黑人音乐汲取的元素改良的摇滚乐,解放了人们的身体,最大限度发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娱乐功能和商业功能。而紧随其后,以The Beatles为首的英国乐队对于美国流行音乐的“不列颠入侵”,则让摇滚乐变得更年轻化、更偶像化、更青春化。他们也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英美国家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在音乐中的一种反映。

但与此同时,对于当时那些未经历过二战的新一代美国年轻人来说,虽然他们不用劳动就轻而易举的实现了父辈经历战乱和奋斗才得到的“美国梦”,并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享受“美国梦”里的物质大餐,但这种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同样也带来了精神方面的空虚。其中很多中等及中上等阶层的年轻一代,因此而将目光投身到政治领域,积极参与反战、民权、女权、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

这个时代背景,也影响了当时的音乐创作者们。以格林威治村为平台,以“小字报”为小舞台,因此出现了大量针砭时事并且充满火药味的“抗议歌曲”。而这些歌曲也因为大量鲜明的政治观点和“左派”立场,很快吸引了新一代歌迷的兴趣。让流行音乐的娱乐功能,位于文学功能之上,并由解放思想代表了之前“猫王”时代的解放身体。而Bob Dylan的出现,由于他超越就事论事的写作,对民谣与摇滚结合形式的开拓,在唱片中融入丰富的概念型结构等创举,更影响到The Beatles的转型,以及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大批音乐人。

在1965年Bob Dylan参加新港民谣音乐节之前,民谣的形式是非常简单而且固定的,它一般就是以木吉它为主要伴奏乐器,中间或加上点口琴、打击乐什么的原声乐器。

由于民歌本来就是在山间田野和街道流传的原因,因此这种简单的音乐表现形式,也就变得顺理成章。因为这既便于保持民谣简单、流畅的传唱性,又可以更突出作品的内容而非复杂的形式,同时也便于民谣歌手更为便捷的在人民群众之间互动。

而这一切则在1965年发生了转折。在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导演Murrar Lerner执导的纪录片《The Other Side of the Mirror: Bob Dylan Live at Newport Folk Festival 1963-1965》(鲍勃·迪伦:1963至1965年新港民谣音乐节现场)里,我们还能看到那经典的一幕。当时的Bob Dylan,虽然依然还是在脖子上套了口琴架,保持着许多传统美国民歌手的演出特色(当然这后来也成了Bob Dylan的标志)。

但也正是这一插电,让美国的民歌因此更顺利的进入商业流通领域,从而在更大的市场传播,从街头巷尾走进了千家万户。与此同时,也正是这一插电,更是拓展了民谣原本相对单一的表现模式,从而在保存歌曲主体的民歌本质外,有了更丰富的音乐元素,更多可发展的无限音乐可能性。从Bob Dylan到Bruce Springsteen,现在的你,恐怕再也不会认为Bob Dylan背叛了民谣吧?!

以Bob Dylan为坐标,美国民谣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出现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人及组合,像Simon & Garfunkel、The Kingston Trio、Peter Paul and Mary、Joan Baez、Judy Collins、Sonny and Cher、Buffalo Springfield、The Byrds、Jim McGuinn和The Mamas & The Papas等等。后者的一曲经典《California Dreamin'》,还曾经被王家卫用在了自己的电影作品《重庆森林》里。

但在他的身旁,却出现了一支名为Paul Butterfield Blues的摇滚乐队,当一曲《Maggie’s Farm》结束后,你至今依然可以听到现场歌迷发出的嘘声。而作为抗议歌曲鼻祖的Pete Seeger,在当时甚至要用斧头砍断电吉它的电源线。

美国民谣对于国际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除了奠定民谣音乐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地位之外,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以及随后的新(新加坡)谣运动,都算是一种异域的继承关系。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李宗盛、苏来、童安格、李建复、蔡琴、王新莲、马宜中、郑怡等等,也成就了一个台湾流行乐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地区的校园民谣,则又受到了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影响,并因此诞生了高晓松、老狼、郁冬、沈庆、“水木年华”这些优秀的音乐人。

不过,随着七、八十年代后摇滚乐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摇滚乐的明星化、商业化,以及各种电子科技发展后,音乐界对于硬件技术的推崇,也使得民谣音乐不再像六十年代那么耀眼。虽然它一直都在,它似乎已经很难成为时代的主角。

但近几年,至少在华语乐坛,在国际化的浪潮下,有了一种民谣回潮的趋势。主流如陈绮贞、李健,独立发展如宋冬野、赵照、万晓利、赵雷、王梵瑞、马条、钟立风、蒋明、李志、郝云、“好妹妹”、周云蓬等,都慢慢成为音乐市场的宠儿,其中像李志、宋冬野和李健等等,甚至拥有了很大的市场关注度,拥有了不亚于主流明星的人气和销量。

民谣为何复兴,不在于复兴而在于民谣。正是因为民谣的质朴、纯粹,让民谣音乐在这个充满着电子音色的时代,尤其能让人感受到音乐中最简单、原始的那种美。民谣的未来或怎样发展,没人能够准确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人们厌倦了油腻的音乐时,民谣就一定会重新回到最前端的舞台。这是轮回,也是人类本质所需要的回归。

和民谣一样,舞曲这种形式同样古已有之。马祖卡、波尔卡、华尔兹、探戈、伦巴、萨尔萨等等舞曲类型,遍布在全世界各大洲,而且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不过,舞曲在现代流行音乐上被定义,还是和上世纪七十年代迪斯科的流行分不开。

迪斯科(Disco)一词是法语Discotheque的简称,原意是指“供人跳舞的舞厅”。迪斯科音乐源于美国黑人的“灵魂乐”和“放克乐”。迪斯科的节奏具有强烈的动感,让人真正从音乐的感性中解放出来,在节奏的律动中尽情的释放荷尔蒙。

而迪斯科的流行,离不开舞曲俱乐部和电子硬件技术的发展。舞曲俱乐部的存在,才真正使迪斯科音乐作为一种市民文化在市场扎根,并随之上升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而电子硬件技术的发展,也让舞曲音乐从以前摇滚乐时代的乐器演奏中解放出来。现场DJ,加上后来运用电子设备进行采样、拼贴,也使得舞曲音乐成为了电子音乐的另一种形式。

迪斯科时代也涌现出了大量明星,比如被称为“迪斯科皇后”的Donna Summer,以及Chic、The Village People,ABBA和KC & the Sunshine Band等等。迪斯科的风靡与普及,其形成风潮的时间虽然不算太长,却为舞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让后来麦当娜的横空出世,扫清了歌迷层面审美的障碍。

与此同时,迪斯科在西方的流行,也很快影响到了华语流行乐坛。台湾地区的高凌风、欧阳菲菲,以及大陆地区的张蔷,都很快成为当地的迪斯科音乐代言人。而香港地区也有张国荣等巨星经常翻唱一些迪斯科风格的作品。舞曲文化,就这样让含蓄的东方人,从那些温文尔雅的慢歌中解放出来。

轮回又轮回。继麦当娜之后,Lady Gaga的席卷全球,也让舞曲音乐再度成为国际乐坛的主流,并且改变了之前R&B和说唱音乐一统主流江湖的局面。在华语乐坛,甚至很多一线歌手,不在自己的专辑里放一两首舞曲作品,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国际化。而舞曲音乐的重新流行,也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那个美好的七、八十年代。于是一大批经典作品和经典旋律,甚至一些迪斯科时代的招牌音色,都被用在了当代的作品里。像麦当娜的《Hung Up》里,就采样了ABBA的经典。而Daft Punk在2014年于“格莱美”大获全胜的专辑《Random Access Memories》,其本质上也是一张向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舞曲黄金时代致敬的唱片。其中有首作品还是与“迪斯科之父”乔治奥·莫罗德尔(Giorgio Moroder)合作,并向其致敬的。

在华语乐坛,暌违多年后复出的张蔷,则牵手“新裤子”乐队推出了《别再问我什么是迪斯科》,一时间也将这股舞曲复古的浪潮推到了最顶峰。除此之外,蔡依林、王心凌、罗志祥在这几年的发展,更是离不开舞曲这道护身符。

复古舞曲,复古的是音色和节奏,但其实这也是一种轮回。

R&B的全称是Rhythm and Blues,即“节奏布鲁斯”。R&B源头是非洲的黑人音乐,在融合了爵士乐、福音音乐和布鲁斯音乐等等音乐形式后,最终发展成为当代的R&B。

R&B也是很多现代流行音乐形式的源头。包括摇滚、舞曲、说唱等等曲风,都可以算是R&B的分支和发展。

R&B最早只是流行于黑人街区,随着磁带这种介质的出现,便利的录音和转录条件,再加上一些小型电台的出现,也使得R&B跳出黑人圈子,开始在芝加哥等城市流行起来。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非洲裔美国人戈迪创建了“摩城唱片”品牌后,则更让R&B因为成熟的商业化推广,一时间成为了美国主流音乐。

“摩城唱片”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将黑人音乐真正带入了白人的市场。除了用黑人音乐赚当时美国白人的钱之外,R&B这种音乐形式也彻底改变了美国流行音乐的格局。尤其是“猫王”演唱了一些R&B类型的歌曲,更因为其明星效应,让黑人音乐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再之后像The Rolling Stones和The Beatles等等乐队,早年其实也都受到了R&B音乐的影响。

R&B音乐第一个黄金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Stevie Wonder、Diana Ross、Ray Charles、Marvin Gaye和The Jackson 5等等艺人及组合的涌现,R&B音乐也进入到一个极速繁荣的时期。由于在音乐中融合了大量的节奏元素,使得R&B不像早期Blues音乐那样忧愁,具有更强烈的现代感。而比较简洁明朗的编曲,更不像爵士音乐那样繁复甚至深奥以至于很难吸取年轻人的注意。R&B就这样以一种热烈、明快的方式,很快成为美国年轻人的最爱,在超越肤色界限后,成为美国主流音乐。

R&B有大量颤音、转音等等独特的技巧,很多表现音乐的方式及节奏类型,与凯尔特音乐作为源头的欧美民谣体系,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因此它最早被接受也只能是诞生地美国,或者文化比较接近的英语系国家。即使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像庾澄庆、王治平、小虫等音乐人,最早将R&B引入华语乐坛,但毕竟受到文化的差异性,也让R&B只是成为一种音乐类型而存在,却无法成为真正的主流。

八十年代以后,美国流行音乐市场也开始进入了一个春秋战国时代,R&B这种音乐类型,反而因为它衍生类型,如舞曲、摇滚等形式的状大,显得自身在发展上进入了一个瓶颈期。直到九十年代后,随着Mariah Carey、Whitney Houston、Babyface等音乐人的推广,才再次把R&B音乐重新推到美国音乐市场的至高点。

自从“猫王”将摇滚乐从一种音乐形式变成文化现象,并让摇滚从此一直很主流之后,摇滚乐一直以来就是这半个多世纪来,每个时代流行乐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当然,说到摇滚乐队真正的黄金年代,还是它的六、七十年代。毕竟,那是一个摇滚乐相对还没有被太多商业化干扰的时代。

要说清楚摇滚乐究竟何时何地一瞬间落地肯定是不可能的事,但做为这一继古典音乐之后最为流行最为广泛的乐种来说,总还是需要有一个特别具有意义的纪念时刻以便于让后人铭记,而谁能当此大任?当然非“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莫属。

“猫王”走上商业音乐之路纯属偶然。1953年,高中毕业的他找到了份在皇冠电气公司当卡车司机的职业,但对音乐的热爱还是让他经常在业余时间弹奏心爱的吉他,并偶尔去夜总会唱上几曲。有一年夏天,当他开车经过孟菲斯唱片服务公司时,突然心血来潮冲进了公司的录音室,录了《我的幸福》和《这正是你的心病所在》两首歌。而他在这两首歌中表现出的演唱潜力和对黑人音乐风格的理解,让当时SUN唱片公司的老板菲利普斯大为赞叹。而“猫王”在1954年7月5日录制的阿瑟·克鲁杜皮茨(Arthur Crudupiz)作品《好极了》,还在日后被评论家定为是摇滚歌曲的开山之作,这一天甚至还被定为了摇滚乐的诞生日。

不过,R&B作为一种音乐类型,真正重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影响力,甚至超越六十年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Usher、Jay-Z、Destiny's Child、Rihanna等艺人的强势崛起,R&B也在融合了说唱,以及更强劲的节奏及更丰富的电子音色之后,以改良的面貌强势归来。

国际乐坛也因此黑风劲吹,华语音乐人黄舒骏在他的作品《改变1995》里,以一句“全台湾都在R&B”,极好地还原出当时的一种流行风尚。除了那几年“格莱美”音乐奖几乎成了R&B的舞台之外,华语乐坛更通过周杰伦、陶喆等歌手,真正将R&B在中文世界形成一种时尚,R&B音乐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后,迎来了一个超越曾经的轮回时代。

在“猫王”把摇滚乐以形式为主导确立了基本的模式之后,摇滚乐自然而然地开始在内容上有了更纵深的发展,如果说“猫王”是突出了摇滚乐的娱乐性和大众性的话,那么另一位来自美国的“坏小子”Bob Dylan则可以说是让摇滚乐从此走向更具内涵、更具人文化的摇滚英雄,尤其是他以平民化的形象和嗓音,无情地剥去了摇滚乐商业伪装的华丽外衣,并在给摇滚乐注入思想特质之后,也给摇滚乐的意义进行了重新的界定。

而Bob Dylan的力量在60年代可以说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果不是他,也许The Bealtes乐队的创作方向永远不会转向自省,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The Beatles也许就成不了一支伟大的乐队。

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利物浦成了最大的“Beat Boom”运动酝酿地。当时有数百支乐队分别在曼彻斯特、伦敦、贝尔法斯特等地成长起来。当美国的摇滚先锋们先后病逝、隐退、或者由于丑闻和商业原因而身陷困境时,这些年轻的英国晚辈们却狂热地继承了他们的偶像们的音乐。而甲壳虫无疑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们写出了摇滚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旋律和和声;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才华,而不是像有些乐队或偶像歌手那样靠背后的音乐家创作;他们用充满激情的表演、蔑视陈规的态度和幽默感表达了年轻人的叛逆精神……更重要的还有以The Beatles为代表的英国乐队确立了将吉它做为摇滚乐演奏的核心乐器,并创造了摇滚乐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新摇滚语言,而当时的美国人,更将此称之为“不列颠入侵”运动。

摇滚乐在六十年代从一种音乐形式慢慢变成主流文化,也在随后的七十年代开始衍生出许多的分支类型。比如七十年代以Pink Floyd为代表的艺术摇滚,以Queen为代表的歌剧摇滚,以David Bowie为代表的华丽摇滚,以The Doors为代表的迷幻摇滚,以The Rolling Stones为代表的硬摇滚,以Bob Dylan为代表的民谣摇滚,以Led Zeppelin为代表的重金属摇滚,以Eric Clapton为代表的布鲁斯摇滚等等。

而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Metallica、Guns N'Roses等乐团的出现,金属乐也逐渐成为摇滚乐的主流,并在进入九十年代后,发展成了以Korn等乐队为代表的新金属音乐。九十年代之后,西雅图另类摇滚的崛起,则让摇滚乐重新从商业化走向反商业化,虽然最终很多地下乐队成为了主流,但Nirvana、Pearl Jam、R.E.M等乐团,还是让摇滚乐重新接回了地气。而以Blur、Radiohead、Suede、Oasis为代表的英伦乐队,则以复兴吉他摇滚为己任,重拾The Bealtes时代英伦摇滚的特质,也形成了一股热潮。

但回忆往昔,上世纪六十年代始终是摇滚乐最好的时代。也正是那个时代的美好让人念念难忘,以至于如今独立摇滚的繁荣,同样建立在一种对六十年代致敬的基础上。虽然Indie一词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甚至取代了摇滚乐的定义,但翻开如今独立音乐的篇章,在诸多乐队和他们的经典作品中,你却可以听到摇滚乐黄金时代最经典的旋律与节奏,可以同时听到金属、车库、英伦、迷幻等等摇滚乐的经典元素。除了在音效上更新颖更现代之外,完全就是六十年代的轮回嘛!即使像国内如今正当红的摇滚明星,如汪峰、“逃跑计划”、“万能青年旅店”等等,在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那个摇滚黄金时代的影子和精髓。

统筹:孙腾 撰稿:爱地人 策划\制作: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