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近段时间的电影黑马,那必然就是阿米尔汗的这部《摔跤吧!爸爸》,作为周期性产出的印度神作,观众自然甘愿买单。原声是电影的灵魂,这部电影的原声也是点睛之笔,泪点和燃点兼具,值得一听!
中国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但在优质内容文化的生产制造方面我们仍然处于「待开发」的阶段。即便有些媒体和kol会时不时地吹嘘我们的文娱建设和资本投入有多么的惊人,可是市场得到的反馈却是韩国遗留的「鲜肉文化」,甚至在同阶段中的艺人综合水平远逊于韩日的造星模版们。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我想,这可能是资本在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他们太希望利用阶级信息差获取暴利,他们太希望趁风口捞金,他们不希望踏踏实实地沉淀下去思考「文化和娱乐」的平衡是什么,为什么“欺骗大众”却成了中国互联网文娱时代的TOP1?这不仅是畸形,更是审美与病夫自慰的结果,有不少人妄图沉浸在这种安逸的喜乐中。
反观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虽然在立意方面很简单直接,但是它所引发的时代共鸣与社会思考是超乎众人想象的,这种「深度」的内容更值得我们去接触深思。而电影《摔跤吧!爸爸》的原声也是近五年我看过所有印度(ge)电(wu)影中原声创作最优秀的作品,没有之一。Bass(律动)、手鼓(众人的掌声)、人声合声(呼喊+伴唱)、诵经式的抒情(国度信仰的传达)、童声的哩个冷(喜感爆棚)…当然,也少不了印度电影的必备歌舞,总之你可以在这部电影的原声带听到印度现代文化的传承和重塑,非常经典且有趣。
这部印度电影和原声虽好,但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是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新疆、云贵、两湖、两广,有着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形式和他们对节奏的另类理解,我相信咱们新疆和内蒙的朋友拿起鼓唱起歌来,也是不逊于印度兄弟的。这部电影与原声,也是对过于浮躁的中国文娱市场及鲜肉花瓶们,泼的一盆冷水。
Dhaakad
Aamir Khan
Gilehriyaan
Jonita Gandhi
《摔跤吧!爸爸》最近成了网络热刷的词,看看周围朋友以及网友们的评论,就知道这部电影有多么受欢迎。光看这片名像是一部儿童片,却让一个又一个的成年人红着眼眶走出了影院。在体育上印度其实也就是一个小国,但能拍出这样让人感动的励志电影,让人不得不佩服。除了电影的内容,音乐又是另外一个亮点。片中的歌曲很有感染力且和内容紧扣,适时出现的音乐对推动情节起了很大作用,也没有了宝莱坞一贯的一言不合就尬舞的情节。印度著名歌手Daler Mehndi演唱的主题曲《Dangal》是一首很流畅的印度宝莱坞歌曲,原来民族性也可以和流行性混合得这么好。如果你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前几年在网上特别流行的一首“印度神曲”《我在东北玩泥巴》(Tunak Tunak Tun)就是这位老兄的作品,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倍感亲切了呢?但又要说回来,其实大部分的印度音乐的地域性和本民族性太强,如果单独从影片中剥离出来听,就很难吸引大部分的人了,这也是印度音乐很难在国内流行开的原因之一吧?
Dangal
Daler Mehndi
Idiot Banna
Jyoti Nooran
印度电影如果没有了歌舞音乐就如同没了灵魂,看印度电影总有一种错觉,这个国家的人,几乎人人都会唱歌跳舞扭脖子,宛若我国人民对新疆维吾尔族同胞的误解——人人都能歌善舞。印度影视剧里的音乐一定是有故事性的,听了这张专辑也大概能感受到这是一部充满能量的好片子。很抱歉这么棒的电影还没有去电影院看,听了之后更有动力督促自己去看一下。
印度音乐有一种神奇的超度感,某种程度上和其宗教信仰有关。每首歌都是极具能量,即使是很丧的情节和曲调,都能在夕阳西下时突然迸发出黎明时的朝气,重新点燃。印度电影也是如此,不管多傻多背随着故事里的音乐总会再嗨起来。
这张原声带有几个特别的地方:在缓缓唱心事的歌曲中会莫名切换到韩国偶像剧里的少女心事(《Gilehiyaan》);印度的说唱也可以做到黑人血统的感觉(《Dhaakad》);少年的声音和表现形式要不要那么可爱,气那么长好似长过任何语言(《Haanikaarak Bapu》)。
感谢音乐让电影更完整完美,感谢电影让这独特的音乐完美绽放。
Dhaakad
Raftaar
Naina
Arijit Singh
《摔跤吧!爸爸》是继《三傻大闹宝莱坞》之后,又一部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的印度大片。当然,也是典型的“宝莱坞”大片。
什么是典型的“宝莱坞”大片?就是剧情狗血、结局完美、老少皆宜、皆大欢喜的电影。当然,这样的电影很多国家都有,而“宝莱坞”的电影之所以是“宝莱坞”,最大的区别就是不管什么题材,它都会是一部音乐片。
和印度电影、印度文化一样,我们对印度的音乐,其实也一直缺乏足够的了解,至少不像表面上以为的那种了解。很多人对于印度音乐的认知,依然还是停留在那些传统歌舞,甚至《吉米,来吧》这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印度迪斯科上。这就好比外国人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认识,还停留在《乡恋》甚至《茉莉花》的层面上。
所以,《摔跤吧!爸爸》也成了一个比较好了解印度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机会。不得不说,印度流行音乐玩当代的国际化,比起中文流行音乐,还是有天生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印度传统音乐的韵律特质,就足以成为创作的基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再融入欧美的音乐元素,而不像中文流行音乐那样,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像《Haanikaarak Bapu》中的吟唱,本身就是相当好的Riff,相比韩国的洗脑舞曲,你会发现这首歌曲更像是韩流的原生态,旋律先天中毒和洗脑,都没有刻意的成分,如同从身体上散发出来一样。而Tabla鼓的弹性与张力,更是百听不厌的效果器,那种带有玄味和神秘色彩的音色,同样叫人中毒。
《Dhaakad》同样如此,虽然以Hip-Hop的方式呈现,你会发现其中的旋律走向,甚至是现在很多美国说唱歌手反向制造出来的效果。现实也是如此,在电子、蓝调和说唱领域,印度元素一直都是欧美创作者取材的对象,这也让《Dhaakad》这样的作品,融合起来完全没有任何的刻意感。
《Gilehriyaan》在融合雷鬼的节奏方面,更是相当巧妙,一点都不闹腾,或者只是简单的复刻,弱化的节奏听起来也和作品的气质更搭。《Idiot Banna》不用刻意去做成舞曲,它也是一首标准的印度舞曲。而《Dangal》虽然在编曲上运用了一些重型音乐元素,但主旋律的印度风味,还是让整首作品有重有轻,没有被编曲带到沟里。
听完这张电影原声,不得不说印度的流行音乐,其实是一个有待挖掘的大宝藏。
Haanikaarak Bapu
Sarwar Khan
跟电影《摔跤吧!爸爸》功效相同,电影原声带同步完美诠释“泪燃”的定义。专辑里每首作品都需要动用全体官能体验,才能感知出其中的巨大能量。简单说就是,音乐本身是在打造“场景化”体验。这要感谢Pritam以及 Amitabh Bhattacharya两位大师级人物的合作,前者负责谱曲,后者负责写词,和谐配合,才产出如此精妙的作品。对于前者来说,此番是脱离“舒适区”的冒险,毕竟,此前诸如电影《心碎的感觉》(Ae Dil Hai Mushkil)的配乐都属于阳春白雪的清流。而在《摔跤吧!爸爸》里画风立转,进入到爆裂的节奏中。这种转变不仅是题材变化,更是思路的颠覆。所幸的是,最终产出效果很可观,真正打造出“泪燃”的场景。形式层面,原声带中的歌曲遵循快慢结合的原则,形成平衡态势。如此安排是在“节奏”方面进行掌控,从而触发情绪调度的效果。
“快”的典范包括《Haanikaarak Bapu》、《Dhaakad》以及《Dangal》三首作品,每首都达到强大势能的级别。效果达成是因为在技术层面动用民族特色跟好莱坞范式的结合,前者是在说歌曲里大量动用印度标识的音乐元素,由此保持住本土性;后者则是在强调,歌曲编制方面存在刻意的设置,除风格引入电音和说唱这类欧美方式外,歌曲进程中的所有“燃点”和“泪点”都经过严密计算,准时引爆,效果彻底。这是标准的好莱坞式思维,将所有情绪都规格化,标准化。
“慢”的代表是《Gilehriyaan》跟《Naina》。穿插在快节奏歌曲中,这两首歌曲起到“调节”和“缓冲”的作用,尤其是《Gilehriyaan》,清新的木箱琴伴奏配合下输出民谣味道的曲调,这是在“泪燃”后的彻底沉浸,回味前一刻的释放,投入下一刻的松弛。电影里,这首歌曲配搭的剧情是女主角最终从摔跤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归属感,进而领会到“严酷”父亲严苛手段的“好处”,虽然曲调缓和,但此刻的情绪却丝毫不平静,时刻具备再次爆发的推动感。
《摔跤吧!爸爸》电影原声带专注于体验打造,尤其偏向塑造“阵仗”。难得的是,场面和情绪方面的塑造并没有以放弃趣味为代价。细节处总是能够引发微笑甚至是爆笑的效果,比如《Haanikaarak Bapu》,在这首“控诉”父权的严肃歌曲里却散发着轻松萌气的氛围,这得益于歌词内容的轻型化,其中并不是敌对的抗衡,而是动用孩子的口气进行类似于无奈的宣泄。如此设置的优点在于,既表达出严肃内容又保持娱乐性,再次,这又是好莱坞式思维的胜利。所以,《摔跤吧,爸爸》电影原声带的精致最终还是好莱坞的优良传统在显灵。
《Dangal》是一张点燃生命的电影原声带,与电影相得益彰,收放自如。主打片尾曲《Dangal》更是把情绪提升到高潮,不得不说,印度歌曲,在与电影融入上,有着非常热情又自然的方法,情绪的代入感饱满,在电影中歌曲有时也作为剧情的过渡方式,用歌词替代了台词,不得不说,这张电影原声带实属电影的灵魂之作,提升了电影的温情、励志的力量。
可以说整部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剧情的推动上,心理活动的渲染上,配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片与配乐相互交融,循序渐进。甚至有些无法用语言、行动、画面表述的东西,配乐一出,立马让观众有了真实,紧张,燃爆全场的特效。
整部片子承载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期望,也间接反馈着女人赋予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正能量。在电影中,锅碗瓢盆不再是女人必须恪守的妇道,从对父亲“虐待”式训练的反抗到对父亲寄予“冠军”梦的默许,从对父亲训练方法上的质疑到对父亲“十年如一日”从不放弃梦想的敬佩,音乐响起,似走进剧情中,跟着吉塔的成长和带着父亲不服输的冲劲慢慢道来。训练时的一首《Haanikaarak Bapu》,轻快的旋律,诙谐的歌词搭配童声营造出一股浓浓的印度风。婚礼上的一首《Idiot Banna》又将印度舞蹈完美的呈现在听众面前。在得知父亲用心良苦时的一首《Dangal》,歌手Daler Mehndi的嗓音浑厚有力,结合画面,斗志昂扬的气息迎面扑来。
影片中大量摔跤动作的演绎让观众似乎沉浸在一场真实的比赛中,除去铁血的一面,也将女性柔情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例如当歌曲《Gilehriyaan》响起时,歌手Jonita Gandhi细腻的嗓音,抒情的旋律中我们看到了吉塔从女汉纸蜕变成长发飘飘少女时的模样。这首歌应了一个女孩对美的渴望,也折射出大环境下随波逐流的社会常态。而旋律的点缀,恰好又把这种矛盾的内心刻画的栩栩如生,让观众既感受到了女性真实的美,又为电影情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因为曲目的清新柔情,对吉塔突如其来的改变遗憾中不免透着几分心疼。
当然,作为对女儿近乎苛刻的严父也有柔情的一面。当父亲偷偷站在阳台上望着女儿离去的背影,千万种思绪伴随着歌曲《Naina》逐一回放。那一声声“Naina,Naina”道不尽的酸甜苦辣,说不完的父爱如山,此时的父亲是惆怅的,也是落寞的。
然而不论是柔情还是铁血,历经苦难与奋斗,故事的结局总归是好的。再回头听米叔版的《Dhaaked》,眼前浮现的是在夕阳底下吉塔撩发的瞬间,当沙子从发丝里洒落出来,真的够酷!整部片子人物情感饱满细腻,配乐生动形象,是父亲与女儿的较量,也是电影与配乐的比试。有人说米叔是在用生命演电影,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段经得起时间推敲的父女间的真情。
励志或者柔情,优秀的电影当然要搭配好听的原声。而一部好的电影原声,当前奏响起,你就会不自觉脑补电影中特定的场景,那么《Dangal》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最后愿天下所有的父亲们健康、平安、喜乐!
对于印度的歌舞剧已经不需要我再赘述太多了,从当年的拉兹之歌到如今的好莱坞大片,几乎每一部我们能看到的印度题材电影都有过目不忘的经典歌舞。《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一如既往的继承了米叔电影的套路——电影名字的翻译充斥着满满的恶意,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从音乐角度上来讲,无论什么乐器流传到了南亚次大陆上都会被粘上浓浓的咖喱味,细碎的旋律,快节奏的鼓点,微分音的穿插都会让你一秒钟进入“印度状态”中。尤其是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还不会有什么违和感,这让习惯了唱歌之前还要有一大堆悲惨身世背景铺垫的中国观众大呼爽快。单独听印度的电影音乐,可能是由于印度语发音上的破碎无声调特点,导致歌曲都是节奏变化迅速欢快异常,无论在多么逆境的故事中都能传达出正能量,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总之,又是一个不太漫长的等待,《摔跤吧!爸爸》带着豆瓣神级电影的9.2分再次震撼了我们。这张专辑也用一种你听不懂的语言传达出了一种欢快的励志情绪。
前两天刚刚去观看了这部时下热议的印度神剧,真的非常励志、感人。不同于以往印度电影风格中一言不合就跳舞的莫名桥段,《摔跤吧!爸爸》情节饱满,节奏紧凑,用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表现出电影严肃认真的主旨,果然从头笑着哭到尾。整部电影的配乐相当朴实,多以轻快的节奏为主,与电影画面的完美配合、使观众产生了共鸣。比如主题曲《Dangal》节奏强劲,演绎真挚非常励志,与电影中摔跤画面的相配合,很热血,充满斗志。而这首《Haanikaarak Bapu》是在女儿责怪父亲太狠心时出来的配乐,歌曲以人声清唱开头,之后配以轻松的旋律,有着莫名的喜感,但结合电影画面时又会让人感到十分的心酸,这种感觉才是超级真实的。还有值得一提的这首歌童声演唱,声音饱满有力,发声位置很深且稳定,气息的支撑、推动都做的相当不错,希望国内的一些儿童声乐机构可以学习借鉴一下,再也不要让孩子们捏着嗓子装可爱,反而失去了该有的童真。
《摔跤吧!爸爸》作为一部体育励志电影,比起其他载歌载舞的印度电影,还是缩减了歌舞的内容,主要强化激动人心的运动过程,多数时候音乐是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情境的道具出现的,所以这部电影,并不是典型的印度片。但是音乐成色也不低,抒情时柔情、灵动,女性的风情款款,舞动时的热情、奔放,体育竞技的力与美,带着鲜明印度流行乐的风味,为两姐妹参加摔跤比赛增添不少趣味。他们每一次纠结,每一次释怀,每一次走上赛场,音乐都以不同方式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跟着一起释放和收敛,和电影的搭配很有整体感。
印度国的原声有着一个独特的存在方式:电影是为了音乐才去拍摄的。或许正因为这个奇特的模式,才使得印度的音乐有着迷一般的存在。充满印度元素的音乐,印度式的歌舞秀,异域感强,尽管听不懂绕口的印度文,却仍能被深深地吸引。
当然这些只是题外话,回归到这部《摔跤吧!爸爸》,这部舍弃了印度一贯的歌舞片风格,由真人真事改编的励志故事,更是让人打破了以往对于印度影片的印象。原声带的开场是从《Haanikaarak Bapu》开始,童声的演唱,清唱的开场,长调与转音的结合,这实足的委屈感,似乎不用看电影就能感受到,而当那些敢怒不敢言的抱怨用说唱的形式唱出时,还真是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作为电影的主题曲《Dangal》,就如同电影名一样是充满了力量感,Tabla的鼓声是整首歌的基底,当若有若无的维纳琴声与西塔琴声被合声所掩盖时,热血开始沸腾,不仅是观众对于比赛的呐喊助阵也是对于摔跤场上运动员们扣人心弦的比赛。《Idiot Banna》,这首歌出现在的是影片中女主瞒着父亲去参加婚礼的活动。看似欢腾的婚礼场面背后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解读,印度的男尊女卑,未曾见面就能结婚,“谁将会成为我的新郎”隐藏着印度女孩的悲哀。但在整张原声中我最偏爱的还是《Gilehriyaan》,抒情的似乎都能把人融化掉。弱化掉印度传统乐器的使用,不让印度元素过于浓重,也让这首歌与原声中其他的歌曲有着鲜明的差别。没有了爸爸严厉的约束,体验了从未试过的事情,原来生活能如此精彩。
近一周,《摔跤吧!爸爸》已经升级为那种在地铁里可以听到讨论的话题电影。表现出色的电影原声,不仅能合理推进电影,更是情绪的催化。而一枚优秀的电影,反手成为氛围的制造者,为音乐铺垫加分,调起观赏者的兴趣,用声音裹卷着记忆,走出影院。《摔跤吧!爸爸》作为近日的话题作品,就是以上说法的标准案例。从劳动号子即视感的《Dangal》到动情的《Gilehriyaan》,作品的加持下,让更多人对咖喱味道的音乐心生好感,不自觉的接受自然的召唤,让听者不自觉跳舞。值得庆幸的是,被携带出影院环境,这依然是一张励志、燃爆、有叙事感,有温度的唱片。在颓丧负能量不胫而走的环境下,用这样一张阳刚、正能量的作品驱散阴霾,恰是众心所向,大众之需,合情合理。
很多七零后、八零后对于印度音乐都不陌生,这当然主要是因为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印度的歌舞片在这里盛行。不管你对这种异域歌舞是否喜欢,当这种旋律响起来时总会让人一耳朵即知,论辨识度,印度音乐一定当仁不让。
《摔跤吧!爸爸》电影原声沿袭的基本都是传统的印度音乐,从元素到表现手法,没有新颖之处,但正是这样的音乐,与电影本身相得益彰的同时,还充分地把握了节奏感。大家都知道电影在国内上映时是删节版,那么音乐的处理也就要有分寸。据说本片的主演阿米尔·汗参与了后面的删减剪辑工作,不知道配乐的相对处理他是否也有参与,反正无论从电影的效果还是配乐对删减的影响来说,都毫无问题。电影原声除了大张旗鼓的欢快,还有就是明目张胆的煽情,这也与电影本身一致。不是印度音乐在追随它的电影,相反,从诞生和传统来说,更像是印度之所以有这样的电影(工业),正是因为他们早早就有了这样的音乐脉络和风格。
音乐与生命的一场长谈
第234期 2017-05-22
电音碰撞R&B 带你进入五彩缤纷的迷幻世界
第233期 2017-05-20
地表最强的虚拟乐队打破音乐次元壁!
第232期 2017-05-16
不羁青春下唱出流行港乐新时代
第231期 2017-05-03
说唱音乐的「启示录」,给你别样的优雅
第230期 2017-05-01
统筹 |孙腾 策划|包子 责编|包子
QQ音乐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