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的音乐相:闷骚又高产的隐士

关注
琵琶语 林海
见林海的第一眼,这哥们儿长得真爵士啊!平易近人,艺术家范儿,台湾腔,福建人嘛,可是真紧张呵,像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内向生。一点点羞涩,一点点童憨,表达跟不上思维,一激动还喘气,聊天,还得就着烟。 
这和你们眼里把音乐做得无比纯净的林海,有点出入吧?我也一样。做电台编辑的第一年,我通过各种方式,找前辈借CD、从电驴上下载,几乎集齐了林海的所有专辑。在那之后的七年时间里,我从事的中国文化专题节目,反复用了林海的音乐无数次,却不太愿意更多的人知道他。后来看电视,听出这节目用了《踏古》那节目用了《欢沁》还有的用了《笑弯了一根扁担》,才慢慢接受林海不是我的独享这个事实。 
1995年1月,大学毕业后没工作没领导的林海,在台湾音乐才子李寿全的“诱导”下,发行了第一张专辑《城南旧事》。一张让厚重的北京城变得无比轻灵,又有一丝淡淡忧伤的纯音乐专辑,仿佛胡同、林海音、那本好得叫人掉泪的书,天生就该有这么个标配。 
那一年,张国荣推出了《宠爱》专辑、那英交出了《白天不懂夜的黑》,还有周华健的《爱相随》、许美静的《铁窗》、陈淑桦的《生生世世》等等。再来看1995年的整个new age乐坛发生了些什么:著名new age音乐家梅德温·古奥继续发行他的《Guardian Spirit》、《Sapphire》等5张凯尔特系列专辑,和恩雅、莎拉·布莱曼齐名的法籍歌手安奈尔发行了《Light of Refinement》专辑,你们熟悉的雅尼在雅典卫城举办了盛大的音乐会,风格与林海较为接近的美国美女钢琴家罗宾·斯皮尔伯格发行了她的首张专辑《In the Heart of Winter》,而一度最受商场、公车广告音乐青睐的凯文·科恩,其实在1996年才发行他的第一张专辑。 
踏古 林海
今天,这些经典的华语流行歌曲已经泛出隔世的古早味,一度风靡的恩雅雅尼班得瑞也渐渐被丢在风中,唯有“左手东方、右手西方”的林海,以遗珠的角色,褪去时代和风格的标签,无缝链上中国人昨天的记忆和当下的生活。林海对中国情感的诠释,对新世纪音乐精神的理解和本土化创作,即便和当代最受尊敬的美国钢琴家之一、作曲家罗宾·斯皮尔伯格相比,也毫不逊色。
 那到底什么是new age音乐(新世纪音乐)呢? 
“清晨,它像一束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洒到你的床铺上,它是室内芳香剂,可能五分钟到十分钟都是一个旋律,但是它很轻,轻轻地把你唤醒。” 
这是林海的好友、台湾音乐鬼才范宗沛在一次演讲中对新世纪音乐做的一个比喻。它当然有缘起。1960年代末,德国的一些音乐家将电子合成器音响的概念融入演奏中,冥思、心灵成为音乐的出发点,非流行、非古典,演变到九十年代,更是常常和休闲、治疗、性灵这些词连在一起,尽管音乐学家更倾向于将new age 视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就像先锋戏剧一样,更新、求变是它的内核,但新世纪音乐依然有着相对固定的听觉感受:它扮演的是一个配角。聊天的时候你注意不到它,等四下陷入沉默,不知道哪个音符就直接触动了你的神经。就像范宗沛说《城南旧事》,“在诚品书店里听到,不经意间就变成你书里的配乐”。
 1990年代初,林海在北京的一个聚会上遇见了“胖子”范宗沛。他们是生日相差一天的魔羯座,同样学习古典乐、喜欢爵士乐,一个玩钢琴,一个玩大提琴,后来又都相继转而new age 风格的音乐创作。范宗沛和林海,这两个有诸多巧合的名字,在1995-2005年间,独自发片、合作发片的唱片数,占了台湾风潮唱片那一阶段轻音乐作品的半壁江山。 
一曲茶炉暖色 林海
直到林海接了《大明宫词》的原声音乐创作。在这部台词和舞美空前华丽的40集电视剧中,林海实现了“风潮”唱片中不能施展的音乐野心,交响的布局、多元的配器、极致的旋律,以及各种电子合成的音乐实验,是古装剧配乐史上再也没有过的讲究,也是你们看到的1%个林海之外的那99%中的一斑。之后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林海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有井水处皆知“琵琶语”。当“陌生女人”手拿书卷、着一身棉袍站在夜色下的四合院里,你有没有觉得,她很像是1995年《城南旧事》里那个长大了的英子? 

可惜,很多人对林海的印象最初也最终停留在了《琵琶语》上,你会惊讶吗,这些年林海做过的影视剧配乐一共有53部。“林海我知道,不就是那个弹琵琶的吗?”好了,该让本尊出场了。 
音悦人生:首先恭喜林海老师受聘中国传媒大学,做艺术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他们能找到您真不容易。 
林海:谢谢。 
音悦人生:四五岁开始弹钢琴,20岁代表中国去参加范·克莱本(VAN CLIBURN)国际钢琴大赛,现在看到在音乐厅演奏的钢琴家,你没有成为舞台中心的那个人,会有遗憾吗? 
林海:我一直都属于那种不爱练琴,很懒的人,哪怕我曾经弹得很好。但我知道要达到并保持上台演奏的状态,手指的控制力、表演的准确率,有多艰辛。我怕练琴。其二,我会觉得练琴这个事本身有点枯燥和无聊,你说此刻全世界有多少人同时在练《贝多芬奏鸣曲》或者《肖邦练习曲》? 
音悦人生:但我没记错的话,你上学期间的专业是钢琴?
 林海:我爸爸的作曲也是自学,他之前是很棒的手风琴手,在福建省歌舞剧院,现在是国家一级作曲。从美国比赛回来以后,我就越来越倾向于在钢琴上胡弹,那个时候在学校认识一些留学生,就一起组乐队、玩爵士,越来越离经叛道。
音悦人生:没想到离经叛道出来的第一张专辑《城南旧事》这么雅致,听说林海音先生听过还专门写来一首诗? 
林海:这是网传的。《城南旧事》当初由台湾BMG发行,现在已经绝版,我自己只剩一张。你知道李寿全吗?我1992年毕业以后,跟他签约合作了我的前两张专辑——《城南旧事》和《日月西东》。所有的想法和策划,文学与绘画的结合,专辑的封面设计,都是李寿全的。我只是实现了它。我自己觉得,《城南旧事》偏情感,《日月西东》有一点点冷,因为它写的是景,是山水。 
音悦人生:你这边出了《城南旧事》,范宗沛那边就出《夕阳山外山》,这是巧合吗? 
林海:是。 
音悦人生:这也太巧了,这两张专辑看起来那么有呼应关系,林海音和李叔同,都是中国文化中容易唤起共鸣的两个文学符号。 
林海:我说过风潮公司最厉害的是企划,包括它的设计、文案,《夕阳山外山》是它所有优秀的唱片企划案的其中一个而已,跟《城南旧事》一点关联都没有。范宗沛算是我的领路人,你想我92年毕业就认识他,他带我上道,告诉我什么是音乐制作,什么是melody,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脑的melody制作,还是用琴的音序器在做东西。 
音悦人生:那你怎么看待跟他之间这些年的默契,包括合作《故事》。 
林海:胖子大我7、8岁,真的很疼我,我和所有风潮的人都叫他胖子,我们两个早年有个工作室叫“MUSIC GATE”,差不多持续到97、98年。后来就慢慢不合作了,谈不上分歧,可能我一直想玩新的东西,但是胖子他可能就是我们刚开始合作的那个风格,我觉得他比我更学院派,然后我玩得越来越野。 
音悦人生:你说的学院派其实是一种对音乐范式的忠诚吗? 
林海:对,应该是这样。这个分水岭是我做《大明宫词》,这是一个标记,不知道从哪年开始就是他做他的,我做我的,就是不知道!(笑)反正我成立了“林海听觉新音乐工作室”之后,就慢慢不合作了。 
音悦人生:其实很简单,就是你想玩不一样的东西了。 
林海:可能是。 
音悦人生:对了,你所有专辑的钢琴都是自己弹吗? 
林海:(笑)我学钢琴好吗? 
音悦人生:舍不得让别人弹? 
林海:不是舍不得让别人弹,而是别人没我弹得好吧,我学了那么久的钢琴,如果钢琴要找别人弹真是…… 
音悦人生:因为一度大家觉得林海很神秘啊! 
林海:(笑)林海是学琵琶的,对不对? 
音悦人生:我听到过一个说法,说林海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队? 
林海:(惊)这个话,第一次听到跟第二次听到没有超过12个小时,太巧了吧?!可能跟我很少见媒体有关。我之前个性特别闷,不爱说话,也不会说话,尤其当我面对镜头、面对麦克风的时候,我就变得跟个傻子一样,一句话也讲不出来了,“是”,“不是”,就这样。 
音悦人生:您什么星座来着? 
林海:我摩羯座,就是最无趣的那个星座!我自己特别不喜欢那个星座,但我是典型的标准的摩羯座! 
音悦人生:好了打住,我们继续说影视配乐吧。很多人觉得《大明宫词》能够撑得起您的配乐,但是类似像《我的青春谁做主》这样的片子配不上林海老师的配乐。 
林海:是我做得不够好,影视音乐这个事,不能喧宾夺主。 
音悦人生:但《大明宫词》的确是庞大的设计,原声就出了两张碟。 
林海:《大明宫词》是比较交响化的,也是我的配乐处女作。我是完全凭想象去做啦,导致前二十几集做了很多的无用功,整个方法是错误的。后来有一个人介入,这个人的职位叫音乐编辑,这个人叫廖嘉伟,导演跟我讲不清楚,我跟导演讲不清楚的事情,通过他就整明白了。我一开始是按帧按秒对着画面,把它当电影配乐做,实际电视剧的配乐不是这么干的,什么动机什么主题写完以后交给音乐编辑去往里贴这样,然后李少红觉得很怪,“这不是我想要的音乐”,所以我说大廖是我的启蒙老师。
 音悦人生:我比较好奇音乐家的书房,你平时的阅读和音乐趣味是怎样的? 
林海:除了音乐以外,我个人的两大爱好是看书和钓鱼。看书我只看中国文学,基本上是小说,像《尘埃落定》、《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许三观卖血记》什么的,我喜欢看那些让你——可能这个词不准确——毛骨悚然的,给你充分的阅读冲击力的,其它的,像王朔、石康,我都看。 
音悦人生:那音乐呢,音乐家的CD架是什么样子的? 
林海:CD架上什么都有,所有的音乐形态我都非常喜欢,重点是做得好。电子迷幻啊、摇滚啊、世界音乐啊,都有做得非常非常漂亮的、经典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可能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是垃圾。 
音悦人生:昨天我在朋友圈里问大家对林海老师的感觉,令我诧异的是,我一直以为您的粉丝是文艺青年,其实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其中有一个车间主任,他张口就来,“《琵琶语》不错”! 
林海:什么卖水果的,小学生啊,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都有。我的音乐没有歌词,没有指向性,也就没有限制。
 音悦人生:当年的《琵琶相》真是惊艳,武断的说,迄今还没有一张中国风的轻音乐,像《琵琶相》这么深入人心这么洗脑的,听起来它从古代来,但是跟我们血液里的什么东西连接上了。
 林海:这就是把严肃音乐、古典音乐或者说传统音乐通俗化、流行化了。和《十面埋伏》这种琵琶名曲比,《琵琶语》说白了就是简单,琵琶我只要它的音色,“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什么轮指全部都砍光,单音,简单化,底下再配上我想要的西方化的和声,所谓“左手东方右手西方”就是这么来的。 
音悦人生:但是你的音乐口味明明又是那么杂的,呈现在我面前的又大部分是这些零压力的,舒缓的,没什么冲击力的音乐作品,这些年下来,内心会有不甘吗? 
林海:其实,你听到的是发表过的,可能我有百分之九十的东西你们没有听到,这就是答案。当然,还是风潮啦,一个唱片公司有它的定位、行销,和市场考量。一直到今天,风潮唱片公司仍旧是台湾乃至亚洲地区做纯音乐方面最伟大的一个公司。它起家是做佛教音乐、修身养性的功能性音乐,可能这个也影响到我的音乐不那么西洋,不然人家不给你出唱片(笑)。去年我出的《林海影视配乐精选》里面就有不一样的东西,有我的另一面的东西。 
音悦人生:我还偶然在一张专辑当中听到了姚贝娜的和声,是吗? 
林海:《爱情风华》最后一首…… 
音悦人生:《让爱》? 
林海:《酿爱》,一定要更正一下,“让爱”怎么讲得通?早期他们拿到台湾版的《酿爱》,后来繁转简,以讹传讹。说起来真是啼笑皆非,好多人不知道林海是做音乐的,上海不是有个主持人叫林海吗,我们私交也很好,说我的太太是谁谁谁,我一看,那是他的太太!(笑)然后,经常好多人找他说你帮我作个曲什么的,没有人打电话找我,因为我名气不够大啦!都是打电话找到他让他作曲,然后他再打电话过来说有一个什么事情。 
音悦人生:主要是您大隐隐于市。 
林海:我也不知道在几岁之后,还是有了孩子之后,我的个性变成这样,天知道! 
音悦人生:一个性格沉闷的人居然这么高产。 
林海:闷骚嘛,好不好?一个闷在屋子里的人,全部东西都在这(指脑袋),所以高产。天天到外边玩,哪有什么时间创作对吧?创作伴随着孤独。 
音悦人生: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交恐惧症:凡是能微信交流的,绝对不打电话,能够打电话的绝对不见面。 
林海:是的是的,我老婆经常跟我发“你能不能打个电话?!”。 

QQ音乐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作者观点。
申请开通音乐号,发表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