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冯小刚跨时代的音乐情怀

关注
看《芳华》,感觉自己就像剧中的萧穗子一样,一边经历着自我岁月的起伏,一边观察着体味着周遭人物命运的波澜。影片讲述的背景是在1970-1980年代,作为近于90后的观众,作为连那个时代的空气都没有闻过的年轻人,是不能有刻骨的感同身受。但是,故事里每个人物的起心动念,每段遭遇过后的爱恨情仇,是可以超越时代引发共鸣的。而冯小刚导演更是用心挑选了可以连接两代鸿沟的经典音乐,用不仅光影的方式,诉说着过往的青春记忆,传递着越过山丘再回首时满满的岁月情怀。
那些花儿 冯小刚
朴树的《那些花儿》是《芳华》电影上映前的推广曲。冯小刚曾说,这首歌唱出了他拍《芳华》的心境。为此,他力邀著名音乐制作人捞仔精心改编,安静的钢琴伴奏,配以冯氏沧桑的低吟浅唱,再加唯美反差的女生合音,这是既《爱的代价》之后,冯小刚这枚老炮儿又一次真诚袒露男人心底似水的柔情。
想把你留在这里 Tizzy T
同为电影推广曲的还有出自Tizzy T和Jony J嘻哈风格的《想把你留在这里》。尽管曲风节奏与电影相径,但其简单率真的词作,充分表达了90后对于《芳华》的理解,也获得了冯小刚的高度认可。“《芳华》那个年代的年轻人自然、热情、不做作,就像嘻哈中常说的‘Real’,是非常真实的。”作为50后的大叔,冯小刚对音乐的包容和理解远超绝大多数同龄人。音乐人栾树曾如此评价冯小刚:“他绝对是发烧级的爱乐人,听他聊音乐你就能知道他是多么专业。古典、黑胶这些他听得很多。幸亏他没学音乐,否则观众会少看很多好看的贺岁片。”
的确如此。冯小刚对音乐的理解和追求,在他过往的电影作品中均有体现。音乐在帮助他诠释影片思想的同时,他也为音乐注入了更多深刻的含义。《不见不散》、《那一天》等经典歌曲都是出自他的作品。2013年1月3日,冯小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为观众献上了一份诚意满满的贺岁作品——冯小刚电影作品音乐会。那英、孙楠、杨坤、羽泉、尚雯婕等一众“冯氏歌手”倾力演出,共同重温那些熟悉的影片带给一代观众无限美好的回忆。在那场音乐会的最后,冯小刚还亲自上阵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演奏经典交响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他的幽默再次感染全场,而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向往也随之完全流露了出来。
音乐对冯小刚及其一代人的深远影响,在电影《芳华》中也有体现。剧中,邓丽君的一曲《浓情万缕》竟让那个时代的活雷锋都变成了遭人唾弃的臭流氓,足见这“靡靡之音”对于人性自我的巨大唤醒力。年轻时代的冯小刚就是那波“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的典型。邓氏情歌对冯小刚,是触及其灵魂的震撼。在《非诚勿扰》中,冯小刚也曾引用邓丽君的《知床旅情》和《星》,作为两段重要戏份的音乐表达。看冯小刚的电影,总有种幽默和暖心并存的感受,这便是音乐带给他的情怀。
浓情万缕 邓丽君
电影《芳华》承载了太多冯小刚对过往的情怀。片中即将解散的文工团战友挥泪合唱《驼铃》一幕,是全剧泪点的高潮,也是冯小刚最想分享给老战友的心愿之一。在影片还未完全做完时,冯小刚便迫不及待的借助八一建军节,同时也是他曾经所在的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成立80周年之际,邀请60多位自己当年的老战友提前观看电影,并分享了拍摄电影的缘由:“我因为对军队的感情拍了《集结号》,因为对文工团的感情拍了《芳华》。为此,冯小刚斥资3500万重新搭建文工团,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舞蹈队,和一支33人的乐队。他的诚意感动了多位同是战友也是电影《芳华》的创作者,以及所有前来观影的战友同志。冯小刚用他最擅长的表达留住了他们美好的芳华年代,想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我们当下的芳华年代,未来将如何被回忆?
驼铃 刀郎
片尾由韩红翻唱的《绒花》,是1979年电影《小花》的插曲。“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这首抒情优美、跨越时代的青春颂歌,为冯小刚的芳华情怀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影片虽短,意境悠长。用音乐的角度解读《芳华》,又一次让我对冯小刚导演肃然起敬。感谢用心之作,感恩还在属于自己的芳华时代里看到此片。
绒花 韩红
歌单 海鸥音乐私家歌单-《芳华》电影原声
My音乐微信公众号:海鸥音乐

QQ音乐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作者观点。
申请开通音乐号,发表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