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站在时代曲高岗上,春风吻上了他的脸

关注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以为对一个时代很熟悉,只要旋律一起,那些瞬间被代入的符号、声色、八卦,以及被滤镜了的风华绝代,都会成为默认许久的底色——哪怕镜头早已虚化,谁又真的想了解哪些更细致的来龙去脉,毕竟,听歌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是想从中听到自己的过往罢了。
春风吻上我的脸 姚莉
但是,这一次,我们特别任性地,想跟您介绍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如果你听过《卖汤圆》、《站在高岗上》、《采红菱》、《知道不知道》这样的小调歌曲,如果你听过《诉衷情》、《花好月圆》、《落花流水》、《情人的眼泪》、《三年》这些被翻唱无数遍的中国情歌,如果你听过《我爱恰恰》、《人生就是戏》、《春风吻上了我的脸》这些至今都没有被超越的中文爵士舞曲,你一定想知道它们背后的作曲是谁。没错,这些歌的作曲都是同一个人,他有一个大多数人都陌生的名字——姚敏。当然,他的妹妹相当出名——民国流行歌坛著名的银嗓子、《玫瑰玫瑰我爱你》的原唱、今年已96岁高寿的姚莉。关于姚莉的故事,我们另外再说。
出身贫寒,自学音乐大玩radioshow
卖汤圆 徐小凤
1917年11月13日,一个叫姚振民的男孩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人家,第二年,妹妹姚秀英出生,几年后再添小妹姚秀云。1930年,姚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三个小孩相依为命,落魄的家境,艰难的生活,三个小孩受教育的机会可想而知。
但是姚振民有一个特别的擅长:对各种声音、声响特别敏感,尤其擅长记录电台播放的歌曲旋律,听过一遍的歌几乎过耳不忘。有了这个兴趣以后,姚振民想尽一切办法向街上的流浪乐师、卖唱歌手讨教,并且借来乐器自己研究,竟很快就学会了写简谱、拉二胡、演奏曼陀铃、吹口琴等等,更搜集了很多带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小调。
采红菱 邓丽君
姚敏所有民歌小调类作品中,这首让14岁的邓丽君勇夺台湾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冠军的《采红菱》,最具代表性。《采红菱》是江苏民歌,歌曲以优美欢快的旋律,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在采菱角时的喜悦心情,1950年,陈蝶衣重新填词后,姚敏根据民歌的曲调重新编曲,由夏丹、江宏以男女合唱的形式发表。
但是身为家中唯一的男丁,姚振明还必须到处找地方打短工,来帮助母亲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做过出远洋的海员、跑堂的服务生、电影院的领位员。姚振民尤其享受在电影院工作的时光,虽然薪水微薄,但是可以免费看最新的电影,而电影里总会有各种悦耳的配乐插曲,耳濡目染,电影院的工作让他积累了很多对电影音乐的感性认知,多多少少也启发了他的音乐梦吧。
知道不知道 韩宝仪
这首《卖汤圆》,就是姚敏将流行歌曲、民歌小调和电影音乐相结合的著名作品。《卖汤圆》是电影《风雨桃花村》的插曲,原唱方静音,它以轻快调皮的曲调、诱人的食欲、亲切的市井气息和极易上口的歌词,半个世纪前,就已成为华人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姚敏和姚莉
姚振民有一位舅父会拉小提琴,有时还在电台替歌手现场伴奏。在他的鼓动和帮助下,姚家三兄妹组建了大同音乐社,后来又开始去电台演唱。1937年,兄妹三人联袂在上海华兴电台播音演唱,小妹秀云回忆说:“由于播音的成绩相当好,此后曾在利利、李树德堂、大陆等好多电台承担歌唱的节目。家兄在电台上一方面歌唱,一方面在我唱歌的时候,担任钢琴伴奏,而家姐则兼任报幕。”后来,大女儿因出嫁退出了舞台,剩下的兄妹二人,继续进军上海歌坛,并分别取了艺名,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作曲家姚敏和女歌星姚莉。
入职百代,拜师服部良一
爱人的心 李丽华
姚莉在1971年撰写的《怀念家兄姚敏》一文中这样描述:“在我16岁那一年,经由严华先生的介绍,我加入了百代唱片公司,成了该公司的歌星。家兄之加入百代阵营,较我略后,他起先只是担任‘唱’的部分,后来由于兴趣关系,再加上经验的累积,才于‘唱’之外又负责起了‘作曲’的任务。”作为歌手,姚敏在上世纪40年代留下了二十余首歌曲的唱片,比如由严折西作词、姚敏本人作曲的《田园之歌》,清新流畅、暖意融融,至今仍被传唱。那时出色的男歌手不多,很多男女对唱的任务都落在姚敏身上,和姚敏合唱过的女歌星有周璇、姚莉、白虹、李丽华、张帆、梁萍、谷莺等,其中与周璇合唱的《星心相印》、与姚莉合唱的《马来风光》,和李丽华合唱的《爱人的心》,都很流行。
服部良一和一众女歌唱家
在百代专业乐师的教导之下,姚敏学会了运用五线谱,并能够熟练地弹奏钢琴了。从日本来的著名音乐家服部良一,看到了姚敏身上蕴涵的潜力,破格收他为徒,传授乐理与作曲技巧,尤其是教他如何把东西方音乐元素融合交汇。渐渐地,姚敏在作曲方面的天赋才思开始显露出来。
得不到的爱情 姚莉
上海时期的姚敏,创作量不但惊人,而且一出手就是打得响、传得久的精品:比如周璇的《诉衷情》、吴莺音的《大地回春》、《江南之夜》,白虹的《河上的月色》,李香兰的《恨不相逢未嫁时》、《第二梦》以及妹妹姚莉的《得不到的爱情》、《秦淮河畔》等,首首都是流行金曲。而且,这些作品风格迥异,从中国民间小调,到西方爵士风潮,无一不收纳其中。姚敏还特别擅长将西方先进的作曲技巧和东方传统的五声音阶之美贯通一起,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姚派风格。
诉衷情 周璇
这首《诉衷情》,随着电视剧《伪装者》的热播,又再度进入年轻人的歌单。《诉衷情》是电影《花外流莺》的插曲,原唱是“金嗓子”周璇。
恨不相逢未嫁时 邓丽君
《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首歌无疑是民国音乐史上一首神作,因为是两位大作曲家的合作:金成(即陈歌辛)作词,姚敏作曲。陈歌辛用这首歌对他和李香兰的爱情做了一次永恒的注脚,堪称现代版的《钗头凤》,而姚敏又根据李香兰的唱功设计了具有美声难度的旋律,不夸张地说,单凭这一首歌,就足以奠定李香兰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中的地位。
李香兰
如果说,黎锦晖开创的“黎家班时代曲”是重在歌舞并行,以轻盈欢快的节奏让乐迷手舞足蹈、载歌载舞的话,那么,姚派风格已向前迈了一步,它赋予旋律更多的个人情感,起承转合间打动的是听众的心灵,从而使歌曲的艺术内涵更为深广。
南下港岛,迈进歌舞电影大门
抗战胜利以后,姚敏和妹妹姚莉南下港岛。1952年,百代公司也从上海移居香港,兄妹二人以及著名词作家陈蝶衣等立即再度签约,重新成为百代公司的成员。自此,创作力旺盛的姚敏进入了他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期。
姚敏和作曲家李厚襄
桃花江 黎莉莉
香港时期的姚敏,在音乐创作上呈现出更多斑斓多样的风格和浓郁的浪漫主义个性气质,并且正式介入了电影配乐工作。1956年,新华电影公司筹备拍摄以黎锦晖的一首名曲为片名的歌舞电影《桃花江》,邀约姚敏创作音乐部分。这部戏的编剧、作词为陈蝶衣,主演为当红女星钟情,幕后代唱为姚莉、邓白英等。姚敏一口气完成了影片全部12首歌曲,包括改编自黎锦晖的主题曲《桃花江》及插曲《采茶歌》、《我睡在云雾里》、《月下对口》等。姚敏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他的“御用乐师”——菲律宾裔的葛士培担当编配的。葛士培的配乐风格是美国流行乐与西班牙舞曲的混合融会,姚敏和他的这位黄金搭档共同缔造了“东方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 Musicals)”的时代传奇。
三年 蔡琴
因为蔡琴、费玉清和邓丽君等著名歌星的翻唱,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三年》是一首1958年的作品,1958年,姚敏为邵氏电影《一夜风流》做配乐,这首《三年》就是其中的一首著名插曲,在所有翻唱版本中,我们推荐这个极有韵味的,连原唱人李香兰都很欣赏的费玉清版。
正因为姚敏在电影配乐上的反复尝试和佳作迭出,1959年、1961年和1962年,姚敏凭借为《龙翔凤舞》和《千娇百媚》两部影片的精彩配乐而获得第六届亚洲电影节,第八届亚洲影展以及首届台湾金马奖最佳音乐奖项。
情人的眼泪 林忆莲
20世纪60年代,姚敏的作品水准更上层楼,很多歌曲直到今天还在被一再地翻唱,比如蔡琴翻唱过的《春风吻上了我的脸》、费玉清翻唱过的《我有个好家庭》、张惠妹再度唱红的《站在高岗上》,以及林忆莲重新诠释的《情人的眼泪》。
站在高岗上 张惠妹
其中离年轻最近的那首《站在高岗上》,在被张惠妹唱红之前,是电影《阿里山之莺》的插曲,当年的原唱姚莉和杨光,驾驭这首台湾高山族民歌风格的《站在高岗上》,也是别有一番奔放浪漫。
春风吻上我的脸 凤飞飞
《春风吻上了我的脸》,香港电影《哪个不多情》的插曲,“谁说春眠不觉晓,只有那偷懒的人儿才高眠”,一听这么有诗意的歌词,这首歌肯定又是陈蝶衣和姚敏这对黄金拍档的作品。有90后在听这首歌时,在网上留言说想到昆汀在电影《低俗小说》里让蜜儿和约翰在餐厅用《you can never tell》做背景跳的那一段扭扭舞。作为姚敏在香港时期为妹妹姚莉量身定制的一首歌曲,《春风吻上了我的脸》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姚莉的百变银嗓。 
而这首《情人的眼泪》,姚敏在作曲完成之后没有选择自己的胞妹,而是选择了出生于澳门、成长于大马和新加坡,继白光之后的一代中音天后潘秀琼,唱这首歌时,潘秀琼才18岁。
多才多艺,时代曲巅峰期的巨无霸
1967年,姚敏正和家人、朋友一起愉快地聚会,突然心脏病发作,脸色周边,晕倒在地。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逝世,终年49岁。
而他的胞妹姚莉因为不能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有三年时间谢绝了所有演出和发片的邀请,连收音机都不敢打开,因为只要打开,就能听见哥哥姚敏写的歌。三年后,百代公司请她出任音乐制作人,可以借此机会整理哥哥的作品,“银嗓子”姚莉终于走出哥哥离开的伤痛,并且多了一份长达7年的音乐制作人经历。
姚敏和李厚襄、葛兰等
苏州河边 姚莉
有次某访谈节目采访银嗓子姚莉:那么你认为你哥哥最好的歌是哪一首?姚莉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苏州河边》,这首歌好美啊,没有比它更美的歌了。或许,在姚莉的内心深处,对哥哥一直写歌退居幕后是有惋惜的吧,毕竟姚敏当年也是资质极好的男歌手。
雪人不见了 姚莉
这首《雪人不见了》,原收录於1956年百代唱片公司的专辑《雪人不见了》中,除了原唱姚莉,歌曲的童声中包括了姚敏的女儿小红及她的几位同学,现在听来,依然活泼可爱、童真洋溢。
姚敏和姚莉、潘秀琼
姚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个巅峰期,在这个辉煌年代里,他与著名的音乐人如陈歌辛,黎锦光,陈蝶衣,李厚襄等合作,为乐坛留下了无数经典。在时代曲的代表人物中,姚敏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的歌唱红了几代人,从上海时代的歌后(周璇,姚莉,李香兰),到香港,大马的歌星(静婷,葛兰,崔萍,潘秀琼),一直到今天的邓丽君、奚秀兰、凤飞飞、蔡琴,费玉清等。他的作品千变万化,有爵士乐,民间小调,外国舞曲,说唱歌曲等等,无论从质量到数量来说,在中国作曲家里,姚敏是数一数二的著名作曲家。
我爱恰恰 葛兰
《我爱恰恰》,是1957年电影《曼波女郎》的插曲,由葛兰主演主唱。这首魅力四射的恰恰舞曲,动感十足,也是姚敏西洋风格作品的代表,直至今日,都是很多潮店、爵士酒吧、品牌发布和综艺节目中亮相频率极高的作品,不知道的人,大概很难想像这是中国作曲家写出来的。
第二春 董佩佩
而由姚敏作曲、“小周璇”董佩佩于1956年影片《恋之火》中演唱的《第二春》,则成为继陈歌辛的《玫瑰玫瑰我爱你》、黎锦光的《夜来香》、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之后被填上外国歌词的第四首打入西方世界的中文流行金曲。
费思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中有这样一段话,用来回望那个十里洋场的老歌时代,似乎非常准确:一种商品要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须包含大众的利益。大众文化不是消费,而是文化——是在社会体制内部,创造并流通意义与快感的积极过程:一种文化无论怎样工业化,都不能仅仅根据商品的买卖,来进行差强人意的描述。很多人觉得今天的流行歌曲不再打动人,没有诚意,没有美感,大约也是将大众文化玩得只剩商品买卖,只剩消费,而毫无文化,也不创造流通任何意义与快感了。天赋的才艺,科班的出身,从小的艺术熏陶,固然是创造音乐神话的充分条件,但是优渥的条件从来不保证对等的成就——如果从这点来反思,周璇、姚莉、姚敏、陈歌辛以及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陈蝶衣,能给我的启发或许更多。

QQ音乐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作者观点。
申请开通音乐号,发表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