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
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 或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可夫斯基 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 学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但也有不 少学者根据他留下的信件资料,以及友人的描述,并不赞同他是同性恋者的说法。柴氏在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 养。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俄国铁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 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 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对旋律性的重视;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可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 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早年生活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儒略历的1840年4月25日或者格里历的5月7日,在沃特金斯克,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他的父亲是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一位官办矿厂的采矿工程师,母亲是父亲的3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 Andreyevna Assier,一位法裔俄罗斯人。他是歌剧作家,舞剧作家,翻译家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的兄长(年长十岁)。
柴可夫斯基从5岁开始学钢琴,几个月以后,就能熟练演奏Friedrich Kalkbrenner的作品Le Fou。在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并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继续钢琴的学习。
与此同时,柴可夫斯基和意大利大师路易吉·皮乔利(Luigi Piccioli)相识,后者使他的兴趣从德国音乐,转向了吉奥阿基诺·罗西尼、文琴佐·贝利尼、葛塔诺·多尼采蒂。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放纵了儿子对音乐的 喜爱,他资助了儿子师从一位从纽伦堡来的知名钢琴老师Rudolph Kündinger。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柴可夫斯基恢复了对德国音乐的兴趣,并且持续一生的对莫扎特音乐的喜爱也在开始在心中萌芽。当柴可夫斯基的母亲 于1854年死于霍乱后,14岁的他作了一首圆舞曲来纪念母亲。
柴可夫斯基于1858年离开学校然后进入司法部做部长秘书,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团。后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音乐生涯
柴可夫斯基自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授尼古莱·鲁宾斯坦聘请他做音乐史的教师。当时的柴可夫斯 基父亲已经退休,经济上颇为拮据,因此欣然接受教职,接下来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学和创作。教书的待遇不特别好,仅能糊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从事这份工作能 够有很充裕的时间创作,所以在从事教职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冬之梦”,但听众反应不佳。没多久,他就因为压力太大又过度工作,在1877年时精 神崩溃离开学校。休了一年假后,他尝试回到学校继续教书,但是没多久就放弃,决定退休。在瑞士休养一阵子之后,便搬到基辅与妹妹同住。
1868年开始,柴可夫斯基与俄国国民乐派的成员逐渐走得很近。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议之后,便写了有名的管弦乐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但于此后,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越来越偏向西欧风,而逐渐与强调民族素材及风格的国民乐派渐行渐远。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临阵上场替代指挥他自己的歌剧“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之后 便开始常态性的从事指挥工作。克服与生俱来的舞台恐惧症之后,他逐渐开始习惯在舞台上指挥自己的创作,并常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结识不少当时的音乐家。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至美国指挥自己的作品,当年的五月五日,他在卡内基大厅的开幕仪式中指挥纽约音乐协会交响乐团演出。美国一行中,他也演 出著名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以及弦乐小乐曲。这首堪称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莱的恶评,也因此一直束 之高阁迟迟未演,未料在美国首演却一炮而红,从此成为柴可夫斯基的招牌。
1893年,在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后,柴可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的家中。有些音乐学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题之后紧接着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 现的常号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没有关连,此种突兀插入的乐段(non sequitur),一般认为是俄罗斯东正教死者弥撒典型的曲式。
个人生活
一场灾难性的婚姻
在法学院的学生时期,柴可夫斯基曾经暗恋过法国女歌手狄希耶·雅朵(Désirée Artôt)但在女方结婚之后,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在他于莫斯科音乐院教书时,一名偏执的女学生安东妮雅·米露可娃(Antonina Miliukova)以大量情书攻势疯狂倒追他,扬言非他不嫁,甚至以死要胁。其实柴可夫斯基根本不记得自己班上有这个学生,但是女学生相当坚持,不断持 续写信。当时柴可夫斯基迷上普希金(Pushkin)的诗作“尤金·奥尼金”(Eugene Onegin),正打算改编成歌剧。由于诗作中的主角尤金年轻时拒绝了塔琪安娜以致后来终生活在悔恨当中,入戏太深的柴可夫斯基将自己想成尤金,认为自己 不应回绝这段感情。两人于1877年7月18日结婚。
蜜月还没结束,柴可夫斯基就后悔了,在两人于7月26日回到莫斯科时,他已经濒临崩溃。周遭的朋友们都看得出来他的状况很不好,但是没有人知道严重 性。婚后两周,他企图在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杀,但是随后却因为受不住寒冷而放弃,也因此染上严重的肺炎。精神上完全崩溃的柴可夫斯基逃到圣彼得堡。
他的哥哥安纳托利(Anatoly)到圣彼得堡火车站接他时,几乎认不出面前那个一脸憔悴、濒临崩溃的病弱男子就是自己的弟弟。安纳托利火速将他送 到邻近的旅馆,发作了一阵之后,柴可夫斯基昏迷了整整两天。这期间他到底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除了安纳托利之外大概就只有精神医师知道。医师建议柴可夫斯 基彻底改变生活形态,要他不要想要尝试改善自己的婚姻,也不要再见新婚妻子。自此之后,柴可夫斯基再也没有见过安东妮雅,但会定期寄生活费给她,到死为止 两人的婚姻关系都还保持着。
此后的几年,柴可夫斯基很害怕安东妮雅会将他们两人分开的内幕公诸于世。安纳托利试着说服她去办理离婚,安东妮雅却不肯离婚,也不愿配合对外宣称两 人婚姻破裂的理由是因为柴可夫斯基有外遇。出版商尤尔金森(Pyotr I. Jürgenson)费尽唇舌为柴可夫斯基争取离婚机会却始终未果,却在1880年的夏天发现安东妮雅另结新欢已有半年,还生了孩子,都被丢到孤儿院。安 东妮雅在1896年被诊断出有精神病,并于1917年病逝。
至于柴可夫斯基,他并不将自己的精神崩溃归咎于安东妮雅,而相信那是命定的悲剧,是对于他为了结婚而结婚的惩罚。尽管结婚的经验像是一场梦魇,身为 同性恋的柴可夫斯基对于婚姻的憧憬却从未消减。当安纳托利订婚时,柴可夫斯基写了一封感人的信给他,信中提到“有时候我真的很希望能够被一个女人温柔的触 摸与疼爱。我常幻想被一个慈爱的女人所拥抱,我能够躺在他的腿上亲吻着她...”后世的学者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妻子的观念其实是错误的,只是想借由婚姻来 取回早逝的母亲罢了。
一个及时的女恩人
一个对柴可夫斯基更有影响的是一位有钱的寡妇,名叫娜蒂契达·冯·梅克(Nadezhda von Meck)。她和柴可夫斯基于1877至1890年间互通的信件达1,200封。在她的坚持下两人从未见面。但在机缘巧合下他们在两个不同场合下偶然地碰 上,不过他们没有交谈。她不但提供了一年6000卢布的赞助,亦表达了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事业的关注及其音乐的赞赏。可惜的是这段关系于13年后结束了, 原因是她自称破了产。
有人认为她停止资助的原因是因为她发现了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恋身分,而不是因为破产。不过,她的二女Alexandra(她意外地以文字把她的父亲吓 死—她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说姊妹Milochka并不是他的亲生女儿)在母亲开始资助柴可夫斯基的时候,已经告诉了她柴可夫斯基是同性恋,所以梅克夫人应 不会因此而停止资助,她聪明地及极度勤奋地发掘有关柴可夫斯基的一切。有说她对柴可夫斯基一生的感情生活中并不会有女性的存在感到满意。
据说柴可夫斯基被她的突然终止赞助大受打击,更一路消沉。终其一生他亦未能了解梅克夫人终止赞助的原因。他所不知的内情,只在冯·梅克家族内流传。 他们同时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在死前未能解开所有误会。梅克夫人的财政状况比她向外发表的还要差:她的女婿Shirinsky勒索她,威胁要公开他妻子 Milochka父亲另有其人的秘密;儿子Vladimir过度挥霍,要求母亲更多的资助。梅克夫人的病情益发严重,她染上了结核病,而病菌已经感染到了 她的喉头。在柴过世三个月后,她亦因窒息而去世。
另外一个使误会不能解开的原因是梅克夫人的手臂萎缩,使她不能写信。
去世
柴可夫斯基死于1893年的11月6日,正好是第六交响曲首演后九天。他的尸体被运至圣彼得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Tikhvin Cemetery,坟墓就在相熟的作曲家亚历山大·鲍罗丁(Alexander Borodin)和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的附近。
大部分当时的学者都认为他死于霍乱,起因是因为喝下受到污染的自来水。但是近几十年来,另外几种理论逐渐流行起来,一般都相信他自杀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是法学院校友会对同性恋的抵制运动导致。
音乐史学家亚莉珊卓欧洛娃(Aleksandra Orlova)在他未出版的“柴可夫斯基点滴”(Tchaikovsky Day by Day)一书手稿中,口头证词做为证据来支持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杀的推论。他认为柴可夫斯基服用砒霜自杀,所以死亡日期和尸体处理才会遮遮掩掩,产生前后不 一的说词。然而,欧洛娃的论点缺乏书面上的证据,因此受到多方质疑,至今柴可夫斯基的真正死因还是个未解的谜。
英国籍作曲家麦克芬尼希(Michael Finnissy)以柴可夫斯基生前的最后几天与死亡为题,作了一部名为“羞耻罪衍”(Shameful Vice)的歌剧。
▼
BBC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
热门作品
编号 / 作品年份
Op. 1.1
柴可夫斯基 -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 Op.1.1 作曲
编号 / 作品年份
Op. 1.1
柴可夫斯基 -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 Op.1.1 作曲
歌单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 Op.1.1
概况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Scherzo a la Russe Op.1, No.1 ,是于1867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在莫斯科而作。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Scherzo a la Russe Op.1, No.1 ,是于1867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在莫斯科而作。
简介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 Scherzo a la Russe Op.1-1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 Scherzo a la Russe Op.1-1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Scherzo a la Russe Op.1, No.1 ,是于1867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在莫斯科而作。作品选材于柴可夫斯基于卡缅卡河附近听到园丁们唱的一首叫“随想曲”的乌克兰民歌,而且此主题也曾经被使用在他学生时期(1865年)的作品《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中。并于同年3月31日由尼古拉·鲁宾斯坦在莫斯科的俄罗斯音乐协会(the Russian Musical Society,后来更名为“莫斯科音乐学院”The Moscow Conservatory)音乐厅首演。于1868年和《降e小调即兴曲》一起编号成Op.1 由彼得·杰根森出版社(Petr Jurgenson)出版。
▼
Op. 1.2
柴可夫斯基 - 降e小调即兴曲 Op.1.2 作曲 1863-1864
柴可夫斯基 - 降e小调即兴曲 Op.1.2 作曲 1863-1864
歌单
降e小调即兴曲 Op.1.2
概况
《降e小调即兴曲》Impromptu in e-flat Minor Op.1, No.2 ,作于1863-1864年。降e小调,3/4拍,激烈的快板。
简介
降e小调即兴曲 Impromptu in e-flat Minor Op.1-2
《降e小调即兴曲》Impromptu in e-flat Minor Op.1, No.2 ,作于1863-1864年。降e小调,3/4拍,激烈的快板。这是柴可夫斯基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期间的习作,于1868年与他1867年所作的《俄罗斯风格谐谑曲》一并标以 Op.1 出版。然而这个作品的出版并非柴可夫斯基的本意。他的好友尼古拉•卡什金(Nikolai Kashkin) 解释道,这个作品的手稿和《俄罗斯风格谐谑曲》Op.1-1 手稿都在同一个草稿本上,其中《即兴曲》手稿是写在该草稿本的中间页码(在《俄罗斯风格谐谑曲》Op.1-1 手稿页码之后)。
柴可夫斯基或许已经忘记了早年写下的这个手稿的事,因此当他发现出版商如实的将尼古拉•鲁宾斯坦转递的这个草稿本上的两首作品按顺序标以 Op.1 的no.1 和no.2 出版之时,他感到非常震惊、气愤和无奈。然而这已既成事实,于是这首即兴曲就保留了这个作品号流传至今。
▼
Op. 2
柴可夫斯基 - 哈普萨的回忆 Op.2 作曲 1867
柴可夫斯基 - 哈普萨的回忆 Op.2 作曲 1867
歌单
哈普萨的回忆 Op.2
概况
《哈普萨的回忆》Souvenir de Hapsal Op.2 ,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组钢琴作品.
《哈普萨的回忆》Souvenir de Hapsal Op.2 ,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组钢琴作品.
简介
哈普萨的回忆 Souvenir de Hapsal Op.2
哈普萨的回忆 Souvenir de Hapsal Op.2
《哈普萨的回忆》Souvenir de Hapsal Op.2 ,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组钢琴作品,副标题为“三首钢琴独奏小品”Three Pieces For Piano Solo ,作于1867年,当时柴可夫斯基身处哈普萨小镇,正在进行歌剧《司令官》Voevoda Op.3 的创作。作品题献给维拉·戴维多娃(Vera Davydova)。
1. 古堡遗迹 Ruines d'un Chateau ,e小调,2/4拍,神秘的柔板。2. 谐谑曲 Scherzo ,F大调,3/8拍,甚快板。根据他的《f小调快板》Allegro in F Minor 中段改写而成。3. 无词歌 Chant Sans Paroles ,F大调,3/4拍,如歌而优雅的小快板。
▼
Op. 4
柴可夫斯基 - D大调随想圆舞曲 Op.4 作曲 1868
柴可夫斯基 - D大调随想圆舞曲 Op.4 作曲 1868
歌单
D大调随想圆舞曲 Op.4
概况
《随想圆舞曲》Valse Caprice Op.4 ,作于1868年10月,题献给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同学.
《随想圆舞曲》Valse Caprice Op.4 ,作于1868年10月,题献给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同学.
简介
随想圆舞曲 Valse Caprice Op.4
随想圆舞曲 Valse Caprice Op.4
《随想圆舞曲》Valse Caprice Op.4 ,作于1868年10月,题献给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同学,钢琴家安东·多尔(Anton Door),并由安东·多尔于1869年4月在莫斯科首演。作品为D大调,3/4拍,稍快但不过分自由的速度。
▼
Op. 5
柴可夫斯基 - f小调浪漫曲 Romance in f Minor Op.5 作曲
柴可夫斯基 - f小调浪漫曲 Romance in f Minor Op.5 作曲
歌单
f小调浪漫曲 OP.5
概况
《f小调浪漫曲》Romance in f Minor Op.5 ,作于1868年,是柴可夫斯基最广为人知的钢琴作品之一。
《f小调浪漫曲》Romance in f Minor Op.5 ,作于1868年,是柴可夫斯基最广为人知的钢琴作品之一。
简介
f小调浪漫曲 Romance in f Minor Op.5
f小调浪漫曲 Romance in f Minor Op.5
《f小调浪漫曲》Romance in f Minor Op.5 ,作于1868年,是柴可夫斯基最广为人知的钢琴作品之一。
f小调,4/4拍,如歌的行板,三段体式。这首有如倾诉般的、充满期待的小品,可以作为一首富于表情的练习曲,从头到尾都可以感觉到柴可夫斯基独特的“如歌般”的气息。中段的左手部分模仿了鼓声节奏,颇有民间音乐的风味。
▼
TH 6
柴可夫斯基 - 歌剧《奥尔良女郎》(圣女贞德)TH 6 作曲 1878–1882
柴可夫斯基 - 歌剧《奥尔良女郎》(圣女贞德)TH 6 作曲 1878–1882
歌单
圣女贞德 TH 6
概况
《奥尔良少女》四幕悲歌剧,是柴可夫斯基于1878年12月到次年3月之间,根据朱可夫斯基俄译的席勒悲剧《奥尔良少女》,亲自动笔改写成歌剧剧本,而且即时作曲的。
简介
《奥尔良少女》(The Maid of Orleans ),又称作《贞德》。四幕悲歌剧,是柴可夫斯基于1878年12月到次年3月之间,根据朱可夫斯基俄译的席勒悲剧《奥尔良少女》,亲自动笔改写成歌剧剧本,而且即时作曲的。
这段期间内,他还特地前往法国去调查某些资料,足见对这作品是灌注异乎寻常的热情的。1881年2月13日,此剧在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担任指指挥的是纳普拉乌尼克。次年夏天,此剧在布拉格的歌剧院演出,是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首次在国外被人演出。
此剧是柴可夫斯基继代表作《尤琴·奥尼金》后写作的歌剧,此刻他已跃上歌剧作曲家之列。这部作品颇具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特色称得上是佳作。由于舞台改到法 国,所以上演次数较少。原因是,这部描述因爱国心的沸腾与纯洁恋爱的矛盾而苦恼的年轻少女的悲剧,在该时代背景中做出深邃的心理刻画,将贞德这悲据式的形 象,利用群众的场面写实地刻画出来。剧中有着华丽的合唱和进行曲,如第二幕绚烂的嬉游曲等都是为了使英雄式戏剧更为合理而安排的。
▼
Op. 7
柴可夫斯基 - A大调谐谑圆舞曲 Op.7 作曲 1877
柴可夫斯基 - A大调谐谑圆舞曲 Op.7 作曲 1877
歌单
A大调谐谑圆舞曲 Op.7
概况
《谐谑圆舞曲》Valse Scherzo Op.7 ,又称“第一谐谑圆舞曲”Valse Scherzo No.1 ,作于1870年,题献给自己的妹妹亚历山大·戴维多娃(Aleksandra Davydova)。
简介
谐谑圆舞曲 Valse Scherzo Op.7
《谐谑圆舞曲》Valse Scherzo Op.7 ,又称“第一谐谑圆舞曲”Valse Scherzo No.1 ,作于1870年,题献给自己的妹妹亚历山大·戴维多娃(Aleksandra Davydova)。A大调,3/4拍,适当的速度,三部曲式。主部主题活跃明快,带着诙谐的风格,副部转入F大调,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稍微有点低沉,低音部有不和谐音出现。音乐再现两个主题并结束。
PS:柴可夫斯基于1889年为《艺术家杂志》Artist 又创作了一首《A大调谐谑圆舞曲》Valse-Scherzo in A Major ,无编号作品。因此常把这首《谐谑圆舞曲》Op.7 称为“第一谐谑圆舞曲”,而把1889年创作的《A大调谐谑圆舞曲》称为“第二谐谑圆舞曲”。此外,他在1877年还为小提琴与乐队创作《C大调谐谑圆舞曲》Valse-Scherzo in C Major Op.34 。
▼
Op. 8
柴可夫斯基 - 降G大调随想曲 Op.8 作曲 1870
柴可夫斯基 - 降G大调随想曲 Op.8 作曲 1870
歌单
降G大调随想曲 Op.8
概况
《降G大调随想曲》Capriccio in G-flat Major Op.8 ,作于1870年,题献给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同学
简介
降G大调随想曲 Capriccio in G-flat Major Op.8
《降G大调随想曲》Capriccio in G-flat Major Op.8 ,作于1870年,题献给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同学,也是李斯特的学生卡尔·克林德沃迪(Karl Klindworth)。并于同年4月出版。
降G大调,3/4拍,适度的快板,三部曲式。中段为降B大调,有表情的行板。
▼
Op. 9
柴可夫斯基 - 3首钢琴小品 Op.9 作曲 1870
歌单
3首钢琴小品 Op.9
概况
《三首小品》Three Pieces Op.9 ,作于1870年10月,于1871年3月出版。
简介
3首钢琴小品 3 Pieces Op.9
《三首小品》Three Pieces Op.9 ,作于1870年10月,于1871年3月出版。
1. 梦幻曲 Rêverie ,题献给娜杰施达·穆罗姆策娃(Nadezhda Muromtseva),D大调,3/4拍,随想风格行板。
1. 梦幻曲 Rêverie ,题献给娜杰施达·穆罗姆策娃(Nadezhda Muromtseva),D大调,3/4拍,随想风格行板。
2. 沙龙波尔卡 Polka de Salon ,题献给亚历山大·卓格拉夫(Aleksandra Zograf),降B大调,2/4拍,中庸的快板。
3. 沙龙玛祖卡 Mazurka de Salon ,题献给亚历山大·迪乌比乌克(Aleksandr Diubiuk),d小调,3/8拍,适当的速度。
▼
Op. 10
柴可夫斯基 - 2首小品 Op.10 作曲 1871-1872
柴可夫斯基 - 2首小品 Op.10 作曲 1871-1872
歌单
2首小品 Op.10
概况
《两首小品》Deux Morceaux Op.10 ,作于1871-1872年,题献给他的朋友弗拉基米尔·斯特潘诺维奇·席洛夫斯基
《两首小品》Deux Morceaux Op.10 ,作于1871-1872年,题献给他的朋友弗拉基米尔·斯特潘诺维奇·席洛夫斯基
简介
2首小品 Two Pieces Op.10
2首小品 Two Pieces Op.10
《两首小品》Deux Morceaux Op.10 ,作于1871-1872年,题献给他的朋友弗拉基米尔·斯特潘诺维奇·席洛夫斯基(Vladimir Stepanovich Shilovsky),两首作品分别于1874年和1875年出版,首次共同出版是于1876年。
1. 夜曲 Nocturne ,F大调,2/4拍,如歌的行板。
2. 幽默曲 Humoresque ,G大调,2/4拍,小快板。中段为降E大调,引用了奈斯(Nice)的民歌旋律。于1876年由作曲家亲自改编成小提琴与钢琴演奏的形式,乐谱于1877年出版。
▼
Op. 11
柴可夫斯基 -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Op.11 作曲 1871
柴可夫斯基 -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Op.11 作曲 1871
歌单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OP.11
概况
《第一弦乐四重奏》作于1871年,是俄罗斯作曲家在这个领域内的第一部创作,采用乌克兰民歌所写的《如歌的行板》,后来成为老柴最着名的旋律,当年大文豪托尔斯泰听后感动到得潸然泪下。
简介
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作品 11号 Tchaikovsky: 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Major, Op. 11
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作品 11号 1871年作,柴可夫斯基共作有三首弦乐四重奏,都作于1870年代,也就是作曲家三十岁至四十岁间。通常认为他在管弦乐领域更如鱼得水,这三首作品显示作曲家在四重奏领域的优秀素养和理解力,或许部分缘于他对古典作曲家的喜爱,其中能察觉到他对莫扎特和舒伯特四重奏的深入学习
介绍
《第一弦乐四重奏》作于1871年,是俄罗斯作曲家在这个领域内的第一部创作,作曲家时年31岁,羽翼刚刚丰满,采用乌克兰民歌所写的《如歌的行板》,后来成为老柴最着名的旋律,当年大文豪托尔斯泰听后感动到得潸然泪下。
1876 年12月,钢琴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鲁宾斯坦为向远道而来的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表示敬意,专门举行一个音乐会。当乐队演奏这首乐曲时,托尔斯泰不禁流下热泪并感慨地说:“我接触到了苦难人民的心灵深处。”柴可夫斯基在日记中写道:
“当时,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并深深为此而自豪。这样的感受,我这一辈子恐怕不会再有了。”
柴科夫斯基共作有三首弦乐四重奏曲(柴科夫斯基在学生年代(1865年)写作的bB大调单乐章弦乐四重奏不计在内),其中以第一首最著名。(附注,非原文内容:柴可夫斯基的室内乐曲非常少,而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三首弦乐四得奏与弦乐六重奏《佛罗伦斯的回忆》了,在写作第一号弦乐四重奏之前,柴可夫斯基对室内乐的体裁并不熟悉,而且更可说是毫无兴趣。直到在一场为欢迎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音乐会上,托尔斯泰聆赏至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似的行板”时感动地流下泪来,这对柴可夫斯基而言,真是莫大的光荣,于是才开始继续为室内乐写作。)
柴科夫斯基在七十年代发表过一篇文章,指出室内乐应该越出少数有高度修养的爱好者和艺术家的客厅,而吸引更广大的听众。他在这一领域的创作表明,他正是企图通过扩大室内乐的表现内容,加强音乐语言的平易性,来实现自己的意愿。
柴科夫斯基在七十年代发表过一篇文章,指出室内乐应该越出少数有高度修养的爱好者和艺术家的客厅,而吸引更广大的听众。他在这一领域的创作表明,他正是企图通过扩大室内乐的表现内容,加强音乐语言的平易性,来实现自己的意愿。
第一弦乐四重奏是1871年二月份创作的,它的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876年列夫 托尔斯泰访问莫斯科音乐学院时欣赏了这部作品,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致信柴科夫斯基,给予高度赞誉。柴科夫斯基在复信中说:“我的音乐能够使你感动和着迷,我深感幸福和骄傲。。”他还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我的一生中,我的作者自尊心也许还从不曾得到如此的满足和感动,因为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他听我的第一四重奏行板时落下了泪。”这部四重奏很快就在西欧上演,特别是它的第二乐章行板更被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曾风靡一时,几乎成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正是它把这位俄国作曲家介绍给了西欧的听众。柴科夫斯基本人也常常在交响音乐会上指挥弦乐队演奏《如歌的行板》。
乐章
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部,是和弦型的进行,柔和的切分节奏和持续低音贯穿整个主题,它比较含蓄、安适而又亲切。
副部总的说并不与主部构成强烈对比,它的第一乐句也是用和弦型织体;也有绵延的主音持续音;但它的旋律线起伏较大,更富于歌唱性,也较热情。
副部总的说并不与主部构成强烈对比,它的第一乐句也是用和弦型织体;也有绵延的主音持续音;但它的旋律线起伏较大,更富于歌唱性,也较热情。
第二乐章就是著名的《如歌的行板》。它的主题是一首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1869年,柴科夫斯基在卡明卡他妹妹家中度夏,每天他都听见 一个泥瓦匠唱这支歌,便把它记录了下来。歌词如下;“瓦尼亚将身坐上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斟满半杯酒,就差人去请卡金卡(女人名)”。从词意来 看,泥瓦匠唱的显然是一支油滑的小调。柴科夫斯基曾作了一番努力去寻找另外的歌词,但未能如愿。然而他从这支旋律中却感受到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于是用 它作为。如歌的行板。的第一主题。
演奏这一乐章时,四件弦乐器都加了弱音器,音色暗淡,情调凄婉。音乐形象是内在的,是心灵创痛的抒发。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就是《瓦尼亚坐在沙发上》,它虽然是抑郁的,但还比较恬淡、平静。
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由前一主题引伸而来,它的后一半,音调中已合有祈求,含有疑问。
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由前一主题引伸而来,它的后一半,音调中已合有祈求,含有疑问。
乐章的中间部分由大提琴拨奏的固定动机作背景,音调凄切,宛若滴滴泪珠。第二提琴和中提琴每小节都插进一个切分音,好似声声长叹,又好似心脏的搏动。主题是诉说性的,在高潮处已成为哀告式的了。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不完全再现,在它后面加了一个尾声。这里已不像原先那样恬淡、平静了,而表露出一些激动的、愤懑的感情。但结束是平和的,有如把憧憬寄于梦幻中。
第三乐章是谐謔曲,也采用复三部曲式。这一章的一个突出特征在节奏方面,由于重音的不断变位,形成一种二拍子同三拍子快速交替的效果,加上力度的鲜明对比,赋予这章音乐以生气,以活力,以妙趣横生的幽默感。此外,它的节奏还带有舞蹈的性质。
末乐章是奏鸣曲式,它的篇幅最长大,音乐形象也多样而富于对比。主部像是一首欢乐的青春赞歌,它在后来提高了声区,加强了力度,丰富了织体,从而更具有昂扬的气概。
副部是一支宽广的富有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主题,由中音提琴奏出,淳朴而富有感情。
全曲的结尾是热火朝天的,整个乐曲以强有力的和弦告终。
《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 是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创作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而现今这首乐曲作为独立的曲目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它那极具有俄罗斯民谣式的音乐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如歌的行板》 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然后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
Op. 13
柴可夫斯基 - g小调第1交响曲「冬日之梦」Op.13 作曲 1874
柴可夫斯基 - g小调第1交响曲「冬日之梦」Op.13 作曲 1874
歌单
g小调第1交响曲「冬日之梦」Op.13
概况
“冬天的梦想”(winter Daydreams)属于柴可夫斯基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全曲具有交响诗的风格,依传统的四乐章形式作曲,其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分别具有标题。
“冬天的梦想”(winter Daydreams)属于柴可夫斯基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全曲具有交响诗的风格,依传统的四乐章形式作曲,其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分别具有标题。
简介
g小调第一交响曲 TCHAIKOVSKY: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op. 13 'Winter Daydreams'
《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Symphony No.1 in g Minor "Winter Daydreams" Op.13 ,又称“冬日旅途的梦幻”、“冬日浮想”,是一部标题性作品,也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部大型作品,作于1866-1868年,题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y Grigoryevich Rubinstein),于1868年在莫斯科首演了其中的两个乐章,直到1874年进行修订后,才以完整的全貌和世人见面。乐谱于1875年出版。在柴可夫斯基的意识中,涌现和驰骋着想象、联想、回忆……包括对现实的悲伤感受和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美丽憧憬;而音乐的表达又因其淳朴、真挚且富有民族色彩,十分接近于俄罗斯诗人,他的旋律写作天赋在第一和第二乐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乐章
柴可夫斯基:g小调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Op. 13
“冬天的梦想”(winter Daydreams)属于柴可夫斯基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全曲具有交响诗的风格,依传统的四乐章形式作曲,其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分别具有标题。本曲的标题虽然具有暗示性质,然而柴可夫斯基实际上的作曲依据,却不得而知。“冬天的梦想”大概是只在冬日里,脑海所产生的幻想吧!
在本曲中,作曲者似乎想要表达他内心对象征冬天的俄罗斯国土、大自然之爱。其手法与同时期的国民乐派作曲家有相同之处,以民谣风旋律贯穿全曲,特别是在乐章使用大众歌曲,更显示初期柴可夫斯基所表现的民族主义倾向。
第一乐章:“冬日旅途的梦幻”第二乐章:“阴冷的地方,潮湿的土地”第三乐章:交响曲中的第一首圆舞曲第四乐章:初识莫斯科
全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冬日旅途的梦幻”Daydreams on a Winter Journey ,平静的快板,g小调,2/4拍。它描绘的是柴科夫斯基在某个冬季从莫斯科到彼得堡旅途中的感受,描述冬日俄罗斯的景色,有人称之为“独特的旅途音乐日记”。其中有对暴风雪,森林,凄凉的民歌调与马车奔驰的铃声的描述。有人说它的基调是忧郁的,但聆听起来却是另一份感觉,就像被禁锢了多年的人突然得到了自由,骑着奔驰的骏马驰骋在茫茫的雪地森林中,那是多么的欢快和奔放。
第二乐章“阴暗潮湿的疆土”Land of Gloom ,不太慢的如歌的柔板,降E大调,4/4拍。双簧管奏出了一支凄凉的典型俄罗斯民歌,在变奏上加入了柴可夫斯基喜爱的法国号衬托,气氛是那么的惆怅,但同时体现了温暖、舒展的情怀。据说这是柴科夫斯基夏日在北方一个小岛旅游时,对雾蒙蒙的天色中黝暗的峭壁,黝黑的湖水和古老的针叶树林的记述。这个乐章有一段不长的引子,其旋律是《暴风雨》幻想曲中的一个叫做“伏尔加河岸寂静的夜晚”的爱情主题。
第三乐章“谐谑曲”Scherzo ,欢乐的快板,c小调,3/8拍,三部曲式。前后两段是第一乐章情绪、内容的发展,中段是一段抒情的圆舞曲。
第四乐章“终曲”Finale ,阴郁的行板-庄重的快板,g小调,4/4拍。它承接了上一乐章的精神,但最终出现群众性的欢腾的场面,从对俄罗斯自然景色阴暗的描述转为对民族欢乐的描写,表示通过战斗获得最后的胜利。乐章具节日气氛,其主题是古老的俄罗斯民歌《花儿开了》,最后有响亮的节庆钟声,以欢腾的景象结尾。
▼
Op. 16
柴可夫斯基 - 6首浪漫曲 艺术歌曲 Op.16 作曲
柴可夫斯基 - 6首浪漫曲 艺术歌曲 Op.16 作曲
歌单
六首浪漫曲 OP.16
歌单
OP.16
概况
《六首浪漫曲》Six Romances Op.16 ,艺术歌曲,为声乐与钢琴而作,作于1872-1873年。
简介
6首浪漫曲 6 Romances Op.16 - 艺术歌曲
《六首浪漫曲》Six Romances Op.16 ,艺术歌曲,为声乐与钢琴而作,作于1872-1873年。柴可夫斯基随后于1873年将其中的第一、四、五首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另其他作曲家也分别改编过这套歌曲的部分曲目。这六首歌曲分别是:
1. 摇篮曲 Berceuse ,歌词作者为阿波罗·尼古拉耶维奇·梅科夫(Apollon Nikolayevich Maykov),题献给娜德佐达·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adezhda Rimskaya-Korsakova),降a小调,2/4拍,小行板。这首作品是此套歌曲中最优秀者,除了柴可夫斯基本人的改编曲外,还有拉赫玛尼诺夫改编的版本。
2. 等待 Wait! ,歌词作者为尼古拉·波菲尔耶维奇·格列科夫(Nikolay Porfiryevich Grekov),题献给尼古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a小调,稍快的中板。
3. 似曾相识 Poymi khot raz ,歌词作者为阿凡纳西·阿凡纳西耶维奇·法特(Afanasy Afanasyevich Fet),题献给赫尔曼·拉罗恰(Herman Laroche),c小调,不过分的快板。
4. 噢,唱起那支歌 Oh! Chante encore! ,歌词作者为阿列克西·尼古拉耶维奇·普列雪车耶夫(Aleksey Nikolayevich Pleshcheyev),题献给尼古拉·休伯特(Nikolai Hubert),G大调,3/4拍,中庸的快板。另有柴可夫斯基改编的钢琴独奏版。
5. 那又如何 Qu'importe ,歌词作者为作曲家本人,题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升f小调,3/8拍,小快板。另有柴可夫斯基改编的钢琴独奏版。
6. 希腊流行曲调 Novogrecheskaya pesnya ,歌词作者为尼古拉·波菲尔耶维奇·格列科夫,题献给卡尔·阿波切特(Karl Albrecht)。降e小调,阴郁的中板。
▼
Op. 17
柴可夫斯基 - c小调第2交响曲「小俄罗斯」Op.17 作曲 1872-1880
柴可夫斯基 - c小调第2交响曲「小俄罗斯」Op.17 作曲 1872-1880
歌单
c小调第2交响曲「小俄罗斯」Op.17
概况
柴科夫斯基的第2交响曲C小调,OP.17,作于1872年,1879年修改。这部作品,因其中大量采用小俄罗斯民间音乐,故称为《小俄罗斯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的第2交响曲C小调,OP.17,作于1872年,1879年修改。这部作品,因其中大量采用小俄罗斯民间音乐,故称为《小俄罗斯交响曲》。
简介
柴科夫斯基:c小调第二(小俄罗斯)交响曲 OP.17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Op. 17 'Little Russian'.
柴科夫斯基:c小调第二(小俄罗斯)交响曲 OP.17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Op. 17 'Little Russian'.
《c小调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Symphony No.2 in c Minor "Little Russian" Op.17 ,又称“乌克兰”,作于1872年,因其中引用了三个乌克兰民歌主题,故称为“小俄罗斯交响曲”或“乌克兰交响曲”(在那个年代,乌克兰被人们通称为“小俄罗斯”,指的是俄国南部哈尔科夫与基辅之间,往南直到黑海和亚述海地区)。这是柴可夫斯基最喜爱的作品之一,1873年在莫斯科的首演即非常成功。 1879-1880年,柴可夫斯基对作品进行了修订,重写了首乐章和删节了末乐章部分段落,成为现在我们常见的版本。修订版于1881年在圣彼得堡首演。
介绍
柴科夫斯基的第2交响曲C小调,OP.17,作于1872年,1879年修改。这部作品,因其中大量采用小俄罗斯民间音乐,故称为《小俄罗斯交响曲》。小俄罗斯是指俄国南部哈尔科夫与基辅之间,往南直到黑海和亚速海地区,常称乌克兰,因此也称为《乌克兰交响曲》。
乐章
全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连贯的行板-活泼的快板,c小调,4/4拍。缓慢的引子以圆号忧伤的独奏开始,旋律取自民歌《沿着伏尔加母亲河而下》Down by Mother Volga 。主题一开始以双簧管吹出对比的抒情调,具有优美的伴音上升的线条。第二主题旋律在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俄罗斯复活节序曲》中亦被频繁使用。两个主题都发展到辉煌的高潮,继以基本主题的再现。乐章结束时,回到开头处的慢速。
第二乐章,近似中板的进行曲式行板,降E大调,4/4拍。这个慢乐章以定音鼓表现柔和的两个音符的固定低音开始和结束,为进行曲式的主题提供伴奏。这个进行曲主题是柴科夫斯基的歌剧《水仙女》 Undine 最后一幕悲壮的婚礼进行曲。这部歌剧作于1869年,后来被柴科夫斯基自己毁掉,只保留了一些片断。中段部分引用了民歌《转动吧,我的纺车》Spin, O My Spinner 旋律。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甚快板,c小调,3/8拍。这个乐章在节奏上极有气势,中部有一段突出木管组的三声中部。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的中板,C大调,2/4拍。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是民歌《仙鹤》The Crane 的神奇变形。第二主题相比要为精致,它与《仙鹤》的旋律结合,尾声急板有一次丰满的高潮。
▼
Op. 19
柴可夫斯基 - 6首钢琴小品 Op.19 作曲 1873
柴可夫斯基 - 6首钢琴小品 Op.19 作曲 1873
歌单
6首钢琴小品 Op.19
概况
《六首钢琴小品》Six Pieces Op.19 ,于1873年10月27日在莫斯科完成,于1874年1月以单曲的形式出版,5月才正式以套曲的形式出版。
《六首钢琴小品》Six Pieces Op.19 ,于1873年10月27日在莫斯科完成,于1874年1月以单曲的形式出版,5月才正式以套曲的形式出版。
简介
6首钢琴小品 Six Pieces Op.19
6首钢琴小品 Six Pieces Op.19
《六首钢琴小品》Six Pieces Op.19 ,于1873年10月27日在莫斯科完成,于1874年1月以单曲的形式出版,5月才正式以套曲的形式出版。其中的《夜曲》和《随想曲》的手稿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铁匠瓦库拉》Vakula the Smith、《第二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2、《单主题的六首小品》Six Pieces on a Single Theme Op.21 的手稿中均可见,在他的日记中甚至记录了他打算把《随想曲》主题用在他将要执笔的新作《降B大调交响曲》中。可见柴可夫斯基对这部作品是非常钟爱的。
曲目
1. 夜之梦幻曲 Rêverie du Soir ,题献给尼古拉·肯德拉特夫(Nikolai Kondratev) ,g小调,3/4拍,有表情的行板。
2. 幽默谐谑曲 Scherzo Humoristique ,题献给费拉·泰玛诺瓦(Vera Timanova) ,D大调,3/8拍,最急速的快板。
3. 纪念册的一页 Feuillet d'Album ,题献给安娜·艾福拉莫瓦(Anna Avramova) ,D大调,2/4拍,朴素的小快板。
4. 夜曲 Nocturne ,题献给莫尼卡·特尔敏斯卡亚(Monika Terminskaia) ,升c小调,4/4拍,伤感的行板,三部曲式。A段优美、宁静、略带伤感。低声部以平稳的和声作陪衬,主题重复时中声部增加了简短的对答。B段转为A大调,速度加快,节奏紧凑,曲调采用模进手法,低音突出半音进行,逐渐激动趋向高潮。再现时主旋律在中声部,高声部增加了级进的经过句,织体加浓。最后,低声部采用B段的模进音型,高声部重复A段的句尾旋律,在反向进行中渐渐消失。这个作品于1888年被作曲家本人改编成大提琴和小型乐队合奏版本。
5. 随想曲 Capriccioso ,题献给爱德华·朗格(Eduard Langer) ,降B大调,2/4拍,朴素的小快板。
6. 原创主题变奏曲 Thème Original et Variations ,又称“F大调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in F Major ,题献给赫尔曼·拉罗恰(Herman Laroche) ,主题为F大调,3/4拍,不过分的行板,接着是十二个变奏及急板的尾声。
QQ音乐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作者观点。
申请开通音乐号,发表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