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

  • 流派:Pop 流行
  • 语种:国语 纯音乐
  • 发行时间:2008-03-05
  • 类型:录音室专辑

简介

从摇滚乐手到职业音乐人,再由网络平台到签约国际厂牌“环球唱片”,这种生活的磨砺和命运的蹉跎,已经注定了郝云的这张专辑,不可能是血气方刚的、跟风应景的,很难想像,如果不能在这张唱片里听到真诚、朴实、平和、随意与从容,又能听出其它什么东西。 做为一个曾经的摇滚乐手,郝云的这张《北京》,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延袭了他那个时代的时代特色,那就是明显受到了崔健、“黑豹”为代表的京系摇滚(而非欧美摇滚)的影响,无论是作曲习惯、演唱习惯,甚至是思维习惯,都继承了这些领路人的传统。而这一点,在当时不仅是一种时尚,甚至已经成为中国摇滚的官方模式,诸如“大头鞋”、“I★M”,以及早期的“铁风筝”、“瘦人”,甚至是远在西安的“飞”这些乐队,莫不如此,而郝云生在其中,自然不能免俗。 不过,经历了时间对当时那些匆促上阵的热情的洗刷,很明显,这些旋律在郝云的手上,又从时尚至老土的历史变迁中给扭转了回来,并转成一种集朴实、朴素、传统和亲切于一体的韵味。像专辑中的《这个城市》、《让我再摸一摸你的耳朵》和《生日不快乐》等作品,它们拥有的不是现在一流独立作品那种新颖别致的抓耳,它们并不惊艳或华彩,它们更像是慢火炖的老汤,强调的是一个渐字,是一种过程,是一真如平凡人生活中那种平平淡淡的真,而这种真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韵味顿现。以电影做类比,如果说现在多数的主流专辑,大都是恐怖片、枪战片,提供给以一种感官的刺激震撼,而一些独立另类专辑,则更像是文艺片,过于强调戏剧化的态度、结构和形式的话,那么郝云的这张《北京》,就像是候孝贤之下的长镜头,于几乎静止的平静中,慢慢显现出生活的重量。所以,这些作品无一例外的,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叫你哭天喊地、欲罢不能,它们的功效还是体现在一而三再三的反复上的过程中,依然可以叫你宁神静气、不觉烦燥上。 整张专辑的曲风运用几乎可以忽略,而正是这种忽略,也在另一方面增强了朴实的效果。布鲁斯、民谣、美国传统摇滚这些东西,更多的是在为作品服务,而不是让音乐为它们服务。甚至因为郝云大实话的创作视角,还让许多的布鲁斯和民谣作品,听起来更接近这些音乐风格最初的本质,相比之下,即使之前同样在布鲁斯里朴实无华的杭天,还是因为玩布鲁斯的印迹和知识分子的口吻,会显得草根的不纯粹,以及文艺腔的暧昧。 专辑中的《这个城市》、《太平盛世之小西天》、《鞋》和《生日不快乐》,都是很具代表意义的作品,最原始的接近了郝云的创作本质。而花活当然也有,不过波萨诺瓦的《海风》显然和郝云音乐的憨厚有些系统冲突;《发现目标——行动》的戏剧加后摇效果,虽然表面上听来新颖,但手法上接近“子曰”,编曲上近似窦唯旧作《高级动物》的听觉,还是最终无法让它脱颖。 相反,我对于整张专辑最提不起精神来的,正是被当作主打的《北京 北京》,这倒不是天生对企宣广告的逆反心理使然,而是郝云实在不适合担纲这样的为北京代言的角色。在此之前,中国摇滚乐坛有一首很有北京特色的作品,是何勇的《钟鼓楼》,两首作品对比之下,高低自然立见分晓。郝云的《北京 北京》更像是为了说北京而说北京,其手法依然还是停留在将儿化音和三弦塞进作品里的初级手段上,音乐过后,北京依然还是那个北京,郝云依然还是那个郝云。尤其是以整个北京为主题的创作视角,更是让感情的表达显得支离破碎,无法形成一种具体和可触的印象,歌迷更是容易在这种宏伟的目标里,于北京城里彻底迷了路。而何勇的《钟鼓楼》,胜就胜在它的创作方式是由点及面的,它是何勇眼中的北京,这个北京是散发着何勇味道的北京,它不是旅游介绍,而是感情释放,因此北京也在这首作品中洋溢出了人体的温度。于是在音乐过后,虽然北京理所应当的还是那个北京,但却从此多了一种切入它文化的新角度,拥有了一个音乐化的新形象。虽然不能因为无法驾驭这样的题材而说郝云的音乐不够大气,但不适合这种空洞的主题是肯定的。而郝云的音乐之家“家”,更多的还是在他朴实无华的小人物生活里。

[更多]

此歌手的其他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