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魂曲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安魂曲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 流派:Classical 古典
  • 语种:纯音乐
  • 发行时间:1991-01-01
  • 类型:录音室专辑
  • 歌曲
  • 歌手
  • 时长

简介

法国作曲家加布里埃尔·福雷(又译“福莱”、“弗雷”、“佛瑞”)在1845年5月12日生于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山区的帕米叶(Pamiers),早在童年时代他的音乐才赋便被他父亲发现,因此九岁起便被送到巴黎进一所新建立的教会音乐学校读书,由于福雷成绩优异,得以免费连续学习达十一年之久.他在这里熟悉了十五、十六世纪宗教音乐的无伴奏歌唱和格利戈里圣咏,但是特别重要的是通过他的钢琴教师圣-桑的介绍,得以接触到当时在巴黎还不十分为人所知的德国浪漫派作曲家如门德尔松和舒曼的音乐作品.1866年,福雷毕业后先后在若干个教堂担任管风琴手,这期间,还在他就读的音乐学校教作曲课.从1905年到1920年又担任该院院长职务.他培养的学生很多,例如拉威尔、迪卡斯(J.J.A.Roger-Ducasse,1873-1954) 、凯什兰、施米特、奥贝尔(L.F.M.Aubert,1877-1968)和艾涅斯库等都是.福雷毕生致力于发展法国民族音乐,他是1871年成立的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办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长时间为《费加罗报》撰写的音乐评论,对当时法国音乐社会气氛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1909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晚年,由于耳疾日益严重,最后甚至完全听不见自己的音乐,但他一直秘而不宣.1924年11月4日,他病逝于巴黎. 他夹在伯辽兹与德彪西两人之间, 又与法朗克构成强烈对比,尽管他的主要作品都是体制局促小品, 但仍可与世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并驾齐驱, 他擅长钢琴曲及室内乐, 也是首屈一指的歌曲作曲家。由于他从未在交响曲或协奏曲上一展身手, 也因为他仅有的歌剧《皮内劳佩》(1913)一直未能在舞台上立足, 因此很容易被人遗忘。但是如果遗忘他--如同许多法国以外的爱乐者--不啻是把最平和、高雅又洗练作曲家的伟大成就一笔勾消。 福雷是一位无时不在变化的音乐家。他初时遵循古诺的风格撰写迷人歌曲, 又遵循萧邦及舒曼的风格撰写细致钢琴曲。随着年事渐长, 他的反省也愈加深刻, 心中似乎滋生了一个和声调色盘。一种以“朴实的神秘主义”来形容的特质--相对于法朗克“绚丽的神秘主义”--进入其音乐之内, 使其晚期作品清淡而神秘, 相当困惑人。但是如果有人长时间浸淫在第十三号夜曲(1922)、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1917)或《夜之香颂》(1907~1910)歌曲集中, 除了尊敬外, 景仰与爱恋之心也会油然而生。这些晚期作品曲法严峻, 较早期作品更具透明性。当其生命走到终点时, 福雷恨不得再寻觅出另一种新的表现法。 在这么多法国作曲家中, 再也找不到比福雷更不具有德意志风味的了。他在摆脱由拜鲁特传来的悠扬魔音上, 做得最为成功。结果那些具有德意志古典乐派及后期浪漫主义取向的爱乐者, 往往与福雷不能相容。那些爱乐者动辄考虑正统结构与发展问题, 指责福雷的音乐不够“深刻”或“深奥”--无异于指责他未能做到穷毕生之力亟欲避免的弊端。 对福雷影响最大的是萧邦。他和萧邦一样把纤细的感触发挥在每个音符中, 其音乐也表现出相同的旋律必然性, 锤炼、品味、丝毫不爽的判断能力, 以及无懈可击的技巧。雄纠纠、气昂昂的英雄气概绝对无法在他的音乐中立足。他对曲调色彩如何运用有着超凡的感觉,德彪西从他之处获益良多。不同的是, 福雷基本上仍具有阳刚之气, 德彪西却偏向阴柔--或至少是中性。两人同为歌曲大师, 不过方向殊异。德彪西深受穆索斯基音乐语言思想和法国早期作曲家之影响不相上下, 他亟欲达到自然语言型态的地步, 声乐表现接近于朗诵。弗雷却因袭了舒曼的歌曲传统, 声乐表现就是整个音乐的表现, 而不企图重塑音乐语言型态。福雷从第一首歌曲《蝴蝶与花》开始, 就展露了将歌词入乐的天份。又有多少作曲家--甚至连舒伯特、杜巴克及沃尔夫也包括在内--能够创作出像《隐修院遗址之舞》那么激越的歌曲,或是像《少女香颂》那么华丽的歌曲集呢?福雷先后谱写了一百多首歌曲, 最后以1922年的杰作《幻想地平线》结束他的创作生涯。 他的钢琴音乐着重于抒情典雅, 较以演奏, 原因不在于眩人耳目技巧卖弄--如萧邦的钢琴曲中, 每处装饰音都别具作用--, 而是创作的铺陈、乐曲进行复杂程度和键盘上涵盖面之广, 都足以让业余人士却步。福雷钢琴音乐发展与他的其他音乐创作采取相同步调。随着年纪渐大, 他的眼界渐宽, 所创作的音乐也就更朴素, 迥异于早年与中年阶段丰富的抒情主义。有人认为福雷的晚期音乐太偏重于智识性, 因此在音乐厅上“行不通”。这也是实情, 弗雷那些能够在表演曲目上立足的作品, 都是在这段引人争议的后期生涯前创作完成的, 包括1876年的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这是一首激越的作品,比法朗克十年前以同一曲调完成的作品更优秀);简单、优美的安魂曲(1887); C小调钢琴四重奏(1879); 钢琴双重奏《洋娃娃组曲》(1896); 歌曲以及早期为数不多的夜曲、船歌与即兴曲。那首不见容于李斯特的叙事诗(1881)偶而也会被人拿出来演奏--这是一首结构酣畅的作品, 抒情迷人, 适当的高潮也表现了福雷对诗歌韵致的出色掌握。它的管弦乐总谱是否出自福雷之手, 现在已不可考了。福雷本人从不讳言他憎恶谱配管弦乐曲, 宁可指派门生为他代笔编配乐器部份。例如寇克兰就曾为脍炙人口的《佩丽雅与梅丽桑组曲》谱配管弦乐总谱。 福雷是否错在“敏感过度”呢?这位大师笔下的音乐纤细匀称,却缺少能够引起大众欢迎的堂皇姿态及让人兴奋的特质。“希腊化”一词常被用来形容他的音乐, 另外“温雅敏感”一词也是人们所惯用。这是一种囊括所有高卢本质的音乐--无论在形式、高尚、机智、逻辑、个别属性上或从优雅方面观之, 尽皆如此。这种音乐的爱好者虽然人数不多, 但却极为耽溺; 那些酷爱弗雷音乐的人, 都将之视为是福雷这位温文纤细的作曲家所赠与他们私人最珍贵的礼物。 福雷写过两部剧: 《普罗米修斯》(1900年)和取材于荷马史诗《奥德修纪》部分情节的《潘奈洛佩》(Penelope,1913年),他的宗教音乐作品有《安魂弥撒》(1887年).他对器乐作品较少感兴趣,曾写过一部交响曲和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却没有出版. 福雷笔下的交响音乐作品,基本上出自他的戏剧配乐,其中的管弦乐组曲《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是最重要的一部,此外,为钢琴与乐队而写的《叙事曲》也较闻名. 福雷的创作虽然局限于声乐和室内乐,但是他同丹第一样,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间的这一环节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和启下的作用,成为法国音乐年轻一辈作曲家的精神领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