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第一、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 演奏: Mischa Maisky (米沙·麦斯基) (大提琴)
- 作曲: Dmitri Shostakovich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 发行时间:2009-01-01
- 类型:录音室专辑
- 歌曲
- 时长
-
作曲家:Dmitri Shostakovich(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简介
肖斯塔科维奇一共写了两部大提琴协奏曲,第一部完成于1959年,第二部完成于1966年。这两部作品均堪称杰作。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题献给罗斯特罗波维奇并由其首演的 ,肖斯塔克维奇比洛斯特罗波维奇年长21岁,两人即是师生关系(罗氏曾随肖氏学配器),又是志同道合的忘年之交。他俩的合作所产生的这一协奏曲,是乃音乐世界的幸运。 该曲原来计划写3个乐章,但到头来变成了4个乐章的格局。其原因是本来附于第二乐章末尾的华彩乐段大大夸张了,其长度甚至超过了终曲,因此作曲家索性将他独立为一个乐章。 协奏曲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快板。主部主题开门见山地由独奏大提琴呈示出来。副部主题是斯拉夫风格,但略带由怪异色调。整个乐章以马不停蹄的强劲节律一往无前的直抵终止。中间几度激越的高潮令人振奋不已。 第二乐章为中板,三部曲式。此乐章的主题再现部分,运用大提琴独奏的泛音与钢片琴对答,恍若来自天国之音,纯净而悲切,催人落泪。喜欢流行音乐的乐迷也许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另一幕《tears in heaven》的情景。 第三乐章是第二乐章的自由延伸,音乐富于即兴性,是无拘无束的内心独白,表情深刻。随着华彩段速度的逐渐加快而直接闯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为流畅的快板,回旋曲式。主题素材来自格鲁吉亚民歌《素里柯》的音调,但变异为怪诞、锐利的性格,显然具有嘲讽的意味。插部主题是带乡土气息的粗野舞曲。乐章最后重现第一乐章的四音动机主题,并在掀起高潮后嘎然而止。肖氏在配器中赋予圆号以特殊角色的地位,即翻领奏以其雄浑而略显遥远的音色象征命运的召唤,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更具悲剧色彩。回顾人生,依恋尘世而又不得不面对彼岸的复杂心境,正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不由得让人联想起马勒晚年所作的交响曲。此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慢板,阴郁深沉,静思冥想使整个乐章的基调。 全曲由无伴奏的大提琴独白引出主题,从暗淡的低音区到凄厉的高音曲,大提琴徐徐的诉说着,乐队清淡的衬托象是一片叹息与唏嘘。乐章中几乎没有强烈爆发的高潮,但那种灵魂遭放逐的浩大怨气,在音乐中挥之不去,,令听着内心深处不断激起波澜,乃至肝胆俱裂! 第二乐章小快板,是典型的肖氏的谐谑曲乐章。条约的节奏,幽默的效果,充满了怪诞的情趣。该乐章主题素材来自街头叫卖调的音调。想必作曲家在这支曲调中勾起了人生旅途某一时刻的回想。 第三乐章也是小快板,是有小军鼓震奏伴随两支圆号的号角声而宣告开始的。随之而来的是主题甜美悠长,在优雅摇曳的音型伴奏下不无船歌的风味,或许是隐喻"生命之舟"吧。与之对比的是一个类似钟表声的节奏点子。前者充满了温馨的乡悠之情,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烈眷恋,后者则象是对某种即将来临的时刻的期待与催促,也许那正是让人恐惧的告别尘世走向死亡的时刻。在这两个对比素材的不断交迭中,作曲家拥抱生命、热爱生活的强烈感情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乐章最后,随着"钟表声"的渐渐隐去,我们仿佛在冥冥中看到一位善良的老人一步一回头的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