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s Carillons" Opus 35(黑胶版)
- 歌唱: Sergei Vasilyevich Rachmaninoff/ Kiril Kondrashin/ Yurlov Russian State Academic Choir
- 乐团: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莫斯科爱乐乐团)
- 发行时间:1980-01-01
- 类型:录音室专辑
- 歌曲
- 时长
简介
1909年,拉赫玛尼诺夫从国外回到祖国。在此后的几年中,他一面进行紧张的钢琴演奏及指挥活动,一面花费不少时间写出一些列作品。1912年夏,拉赫玛尼诺夫在构想新的交响曲时,得到贝尔蒙特(Balmont)根据美国象征派诗人艾伦·坡(Edgar Allen Poe)的翻译的俄文诗作《钟声》。拉赫玛尼诺夫非常欣赏这首诗作,随即构思了这部四个乐章的交响合唱。这首合唱曲的灵感,来源于米哈伊尔·布基尼克(Mikhail Bukinik)的一位年轻学生——大提琴手玛利亚·丹尼洛娃(Maria Danilova),她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仰慕者。《钟声》的总谱最终于1931年的8月9日完成,并题献给“我的朋友魏尔伦·门盖尔贝格以及他在阿姆斯特丹的会堂管弦乐团”。同年12月13日,《钟声》在圣彼得堡首演,由马林斯基剧院合唱团演出,波波娃(Popova)、亚历山德洛夫(Alexandrov)和安德列耶夫(Andreyev)独唱,担任指挥的是作曲家本人。1936年拉赫玛尼诺夫修改了其中的声乐部分。作品近似交响曲又不同于交响曲,主题的整体性甚高,对处理诗句的手法富有想象力,每个乐章各有清晰明确的特色。四个乐章都以钟声作为题材,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场景。艾伦·坡的诗在形式上与四个乐章的交响曲相配合。不仅如此,拉赫玛尼诺夫还在作品中更多地表现个人的主观心情,并时时流露出他那种悲观主义思想。 此版本由康德拉辛指挥莫斯科爱乐乐团演奏,尤尔洛夫俄罗斯国家学术合唱团合唱,康德拉辛迫求抒情性与戏剧性的有机结合,他是诠释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等俄罗斯作曲家的权威。相对来讲,康德拉辛更擅长于指挥协奏曲,不过他这个版本的《钟声》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