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ydn: Symphonies, Vol. 1 (Nos. 82, 96, 100)
- 指挥: Barry Wordsworth
- 乐团: Capella Istropolitana (斯洛伐克室内乐团)
- 作曲: Joseph Haydn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 发行时间:1988-10-01
- 唱片编号:8.550139
- 类型:录音室专辑
- 歌曲
- 时长
-
作曲家:Joseph Haydn(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
作品集:Symphony No. 82 in C Major, Hob. I: 82 "L'ours"( C大调第82号交响曲,作品1之82“熊”)
-
作曲家:Franz Joseph Haydn
-
作品集:Symphony No. 82 in C Major, Hob. I: 82 "L'ours"( C大调第82号交响曲,作品1之82“熊”)
-
作曲家:Joseph Haydn(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
作品集:Symphony No. 96 in D Major, Hob. I: 96 "The Miracle"( D大调第96号交响曲,作品1之96“奇迹”)
-
作品集:Symphony No. 100 in G Major, Hob. I: 100 "Military"( G大调第100号交响曲,作品1之100“军队”)
简介
如同华斯华兹为NAXOS录制的莫扎特交响曲一样,这些海顿的乐曲是非常优秀的演奏;华斯华兹习惯采用较舒缓速度的作法在这里较留痕迹,可是这些具有创意的曲目安排却使得它偿颇具吸引力,华斯华兹在每张CD中选一首附加标题的交响曲,同时加两首不附加标题的海顿杰作,这样的安排,使他足以在爱乐者家中的收藏架上与杜拉第――匈牙利爱乐的名作并列。 海顿被誉为“交响曲之父”,可见他在交响曲创作领域不朽的成就,因此在整个海顿专题中,其交响曲作品将占据很大的篇幅。当然,大部分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渐进性,交响曲同样也不是海顿在一夜之间成就的新概念,而在他之前便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所以在我们全面接触海顿交响曲之前,先花一些时间,来探究一下交响曲的起源以及它缘何能在海顿的笔下发扬光大,然后开始循着作曲家的创作之路,一起来探寻海顿交响曲的魅力。 海顿何以成为交响曲之父? 一般而言,学术界认为交响曲起源于序曲以及古典奏鸣曲。其实早在巴洛克时期,当时某些作品中就有交响曲的影子,我们曾经为大家介绍过的亨德尔宗教清唱剧《弥赛亚》中,便有一段著名的《田园交响曲》。从十八世纪开始,交响曲的发展开始进入蓬勃时期,在海顿之前便有许多作曲家写过数量庞大的交响曲,但这些作曲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如今早已被人们所遗忘,原因自然是因为它们的不成熟。 说到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交响曲”一词的概念,在英文中它被称为“symphony”,其实这个词汇来自希腊语“synphone”,意为“一起发出声音”。需要说明的是,在音乐史上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symphony”一词的用法和概念是有所不同的,当时的称谓也比较混乱。在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之间,也就是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更迭的年代,交响曲的概念才随着艺术趋势的发展逐渐明晰化。曾经为大家介绍过的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水上音乐》,巴赫的《乐队组曲》等作品,应该算是交响音乐的前身,因为作曲家当时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已经用较大规模的乐队编制进行配器,这与“synphone”一词“一起发出声音”的解释是吻合的,不过习惯上我们不将这些巴洛克乐队音乐列入交响曲的范畴,因为在它们在结构上还不符合规范或者说与后来者对交响曲的确切定义有一些不同。 经过了音乐家们不断的探索、创新,在结构上真正趋于完善的交响曲出现在十八世纪初期,到了十八世纪中叶由我们的主人公海顿加以发展完善,开始逐渐显现出光辉。所以海顿之所以被人们称为“交响曲之父”并非因为他开创了交响曲这一形式,而是因为从他这里开始,交响曲的结构开始趋于完善,并在海顿不懈的努力创作下对后人、同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交响曲得以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古典曲式结构。也正是从海顿开始,交响曲确定了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当然这只是当时大多数作品遵循的普遍规范,包括海顿自己在内,早期他也创作过三个或者五个以上乐章的交响曲,并且结构也并不拘泥于上述的顺序。 音乐学家们评论海顿,说他并不是一个头脑非常敏捷的作曲家,起码与他同时期的天才莫扎特相比,海顿显得有些迟钝。但是他对音乐却无比忠诚,最终天资更高的莫扎特得以成为广受喜爱的人间音乐天使,而海顿也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代宗师,用一句成语来说便是“勤能补拙”。实际上,莫扎特、贝多芬这两位后生小辈都从海顿这里吸取了很多基础的音乐养料,然后凭借各自的天赋开创出属于自己的惊人成就。交响曲从海顿这里开始走向成熟,而莫扎特与贝多芬则将之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此后的舒伯特、马勒、布鲁克纳、布拉姆斯等人,又沿着前人奋斗的轨迹,写出了一部又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 海顿交响曲概述 海顿一共写了104部有编号的交响曲作品,还有两部以“A”、“B”命名的降B大调交响曲以及一部交响协奏曲。从1757年海顿开始创作第一部交响曲,直至1795年完成最后一部第104号《伦敦交响曲》,在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其交响曲分为如下几个创作阶段。海顿的《第一交响曲》创作于1757或者1759年,从1761年开始海顿在艾森斯塔特任职,写下了数十首精美的作品,充满着后巴洛克音乐的韵味。接下来是在埃斯泰哈查宫担任乐长时写下的许多交响曲,时值狂飙运动的到来,所以成为海顿创作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在随后的1775年至1784年间,作曲家则致力于歌剧创作当中,这十年间海顿所创作的交响曲在艺术成就上并没有突破。随后从1785年开始,海顿创作出六首著名的《巴黎交响曲》,这是作曲家应巴黎一位热爱音乐的法国贵族要求写下的传世之作;同时期的88-92号交响曲也属于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1791年开始海顿开始了伦敦之旅,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中,他写下了其交响曲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12首《伦敦交响曲》,其中绝大多数至今依然为广大听众所喜爱。需要说明的是,海顿交响曲的编号是相对混乱的,虽然我们可以按照数字编号的大小,大致了解其创作时间的先后,但并非数字越小创作时间就越早。据个例子,海顿的第31号交响曲创作于1765年,而编号靠后的40交响曲却创作于更早的1763年,大家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在艺术风格上,不同时期的海顿交响曲各有特色,但总体而言这些音乐总是令听众愉快的,其篇幅短小、旋律优美、乐思中充满着幽默睿智,这些都与海顿自身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海顿是农家子弟,从小信奉的生活信条是“善良勤奋,并不断地侍奉上帝”,他热爱自己的家庭且为人谦和。但同时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海顿是一个相对自闭的人,所以他往往不受外界的影响,而专心痴迷于自己的小环境。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与世界隔离,周围没有人扰乱我的工作进程,所以我必然成为独特的。”正因为如此,他没有成为莫扎特那样才华横溢、在音乐上处处逢缘的天使,也没有成为贝多芬式的咆哮者与革命者。总体而言,海顿百余首交响曲涵盖了全方位的音乐风格,最早期的作品属于典型的前古典主义,残存着巴洛克的遗风。到了1770以后,海顿的羽翼渐渐开始丰满,最后的作品呈现实验性,丰富了成熟古典乐派的语汇,他从通俗的民间巧技开始,最终抵达艺术的至高境界。音乐在他笔下,摆脱了宫廷的礼节陈规和轻浮嬉戏,成为一种极具个性的表达——奥地利农夫的表达,热爱生活的表达,大自然多姿多彩的表达,其中蕴藏万花筒般的机智、幽默、欢乐和悲愁。海顿从意大利人那里习得形式圆满的美感,从德国人那里得知对位的奥秘,但他始终是一个技艺熟捻、精通艺术的奥地利农夫。 海顿第一百交响曲,(军队),G大调,Hob.1.100,作于1793-1794年。曲名来自有军乐风格的第二乐章,由海顿自己命名。这首交响曲与《时钟交响曲》是海顿最著名的作品。 共4个乐章: 1.G大调,慢板序奏(后半部转入G小调)。主部为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两支双簧管伴奏下的长笛独奏开始,以弦乐进行反复。经过部10小节维持主调,然后进入转调部,由二支双簧管伴奏的长笛再演奏第一主题,导出属调。第二主题以D小调属和弦出现,以第一小提琴与长笛互相承按。发展部以低了大三度的降B大调始,突出第二主题。终结部庞大而实际成为第二发展部。第一乐章的表现最后还是以第二乐章出现而推向高潮; 2.稍快的快板,C大调,3段体。主题8小节,由长笛伴奏的小提琴呈示,单簧管伴奏的双簧管反复,小提琴和长笛应答。中段为C小调,加入了打击乐器。再现部再转回C大调,弦乐拨奏后分别由双簧管、长笛小提琴、打击乐、长笛双簧管圆号、木管组一一呈示,最后是全合奏; 3.小步舞曲,中板,G大调。小步舞曲强调对比,后半部是主题的发展与反复,中段主题以轻快的节奏为特点,以长笛双簧管与三度相迭而移动的两组小提琴旋律相迭。4.终曲,急板,G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分为两部分,前半以弦乐表现主题,后半是发展与再现。第二主题附有装饰音节奏,发展部顺序为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再转为第一主题动机的发展,其中富调性变化。第二主题再现再次出现第二乐章军乐型打击乐形态,最后形成打击乐器群的强奏,推向高潮。 海顿的第九十六交响曲(奇迹),D大调,Hob.1.96,作于1771年。关于此曲的标题,传说为:此曲首演时,海顿准备指挥,坐在后排的听众为一睹他的风采,纷纷挤到台前,天花板上的一盏吊灯突然掉下,幸好观众们都聚到了台前无一人伤害。海顿见状脱口而出“奇迹”,成了此曲标题。后狄斯为证明此事,曾问海顿,海顿却根本不知有此事,可见是一则轶闻。共4个乐章: 1.D大调,奏鸣曲式。导入部为慢板,主部为快板。弦乐断奏伴奏下的第一小提琴表现的轻快的第一主题,由前后相称的8小节构成。经过部后的第二主题以弦乐齐奏断奏始,尽情运用半音阶,和声极精巧;发展部分成3部分,最初部分由低音提琴呈示第一主题,留下的最后动机形成进入第二部分前的经过部,然后结尾旋律的调性发展进入第二部分。第一主题再现后,经经过部进入第三部分,第二主题缩短前半部后予以再现; 2.行板,G大调,以中间插入小调部分的3段体构成。最初部分是A的小二段体,主题出现后接终结和弦,然后出现三连音型变形部分。再进入小调部分。亦突出三连音变化; 3.小步舞曲,稍快的快板,D大调。小步舞曲分成两部分,中段也分成两部分,中段双簧管在弦乐伴奏下的表达是海顿最美的木管旋律; 4. 终曲,很快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附发展部的三段型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仍是彼此反复的二段体,第二主题无明显特色,调性也不稳定。发展部在发展第一主题乐念后,马上接第二主题后半部乐念发展而成的切分音化下行旋律,两个主题分别再现,后半部转变成如前面发展部所示的初步音型,再以第一主题构成简洁的终结部。 《海顿第82交响曲,熊》在编号上是六部巴黎交响曲中的第一部,但在创作年代上却是最后一部,作者的总谱手稿上标明写于1786年。“熊”的标题是喜欢标题音乐的巴黎人自己加上去的,可能因为在末乐章开始部分,低音弦乐器首先发出的“嗡嗡”声类似熊的吼声。乐曲共分四个乐章。第1乐章有活力的极快板,以刚劲有力的齐奏开始,主题分为三个对比的部分:首先是个勇猛向上飞翔的音型,由C大调三和弦演变而来,然后是突然的静寂,接着弦乐器独自唱出一个沉思而亲切的乐句,最后以爆发的乐队全奏结束。开始的咆哮乐句转变为小提琴精致的拨奏音型,仅仅出长笛和双簧管伴奏。整个乐章充满乐器色彩的细腻笔触。第2乐章稍快的快板,类似于变奏曲,又像回旋曲的曲式。第一主题是一个F大调的简单曲调,第三主题是形成对比的小调式,小调乐句的发展较为复杂,听上去像回旋曲的插部。第3乐章小步舞曲,考虑到巴黎听众的口味,海顿采用了优雅的法国宫廷式的小步舞曲,而不是德国乡村式的。这个乐章,木管乐器的特性和色彩起着突出的作用,因为奥林匹克乐团的木管声部很让海顿尊敬。第4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开始时低音部的“嗡嗡”声使人联想到风笛的声音,在乡村集市的马戏班里,熊常常跟着风笛的乐声表演舞蹈。此外,不时打断低沉的“嗡嗡”声的多重复的倚音也可以使人联想起熊的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