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曲
- 时长
简介
巴托克的《对比》: 巴托克的《对比》,为小提琴、单簧管和钢琴而作,作于1938年9月24日,为小提琴演奏家西盖蒂(Szigeti)和单簧管演奏家古德曼(Goodman)而作,并献给他们。这首作品1939年1月9日由西盖蒂、古德曼和贝特里首演于伦敦。《对比》的标题可能是指结构上形成的对比效果,第一乐章单簧管的华彩与第三乐章小提琴的华彩形成对比,中间乐章是短小的间奏曲形式。 斯特拉文斯基的《大兵的故事》: 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在1918年36岁时已因「火鸟」、「彼得洛希卡」与「春之祭」三部芭蕾舞乐立足乐坛,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苏俄革命,他避居瑞士,也跨出艺术创作的新阶段。这部「大兵的故事」(L'Histoire Du Soldat, The Soldier's Story)即是自早期民族主义进入新古典主义的过渡期代表作,副标题是「朗读、演戏、舞蹈」,即是结合音乐、朗诵与芭蕾舞剧的创作。由于战时,史特拉汶斯基采精简编制,仅以三人担任演员,一人负责解说,七人演奏音乐(各一位的小提琴、竖笛、小号、低音提琴、低音管、伸缩号与敲击乐器),虽然放弃了浪漫主义的大型管弦,也运用爵士音乐的各种手法,如此小室内乐结构却挥洒出万钧剧力,令人刮目相看。 哈恰图良简介: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 (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年6月6日-1978年5月1日),前苏联作曲家,指挥家。生于亚美尼亚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附近科焦里村),自幼受亚美尼亚及高加索其他民族音乐的熏陶,十九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1922~1929年就学于格涅辛音乐中学,先学习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学作曲,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37年作为研究生毕业。 哈恰图良的创作具有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特点,其独特的旋律音调,强烈的和声语言,复杂的节奏型态等,都与亚美尼亚的民间音乐有着血肉联系。另外,因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还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他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各国经常演奏的曲目。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马刀舞曲》,表现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二交响曲》(又名《排钟》)、舞剧《加雅涅》、《斯巴达克斯》以及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配乐等。他还是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 除从事音乐创作外,他还从事指挥和教学活动。1939~1948年任苏联作曲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任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和格涅辛音乐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