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endel, Mozart: Le Messie

Haendel, Mozart: Le Messie

  • 流派:Classical 古典
  • 语种:纯音乐 法语
  • 发行时间:1993-01-01
  • 类型:录音室专辑
  • 歌曲
  • 歌手
  • 时长

Disc1

Disc2

简介

亨德尔画像 在巴洛克时代多如繁星的音乐作品中,有三部以圣经中的救赎故事为题材的神剧,在音乐史上公认是永垂不朽的旷世巨作。分别是巴赫的《约翰受难曲》(1723年)、《马太受难曲》(1729年)和亨德尔的《弥赛亚》。因为创作者的音乐理念不同,这些杰作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巴赫是深具虔敬思想的路德教派信徒。他为了安息日的主日崇拜,而创作大型的清唱剧,所以他的神剧作品可说是一个虔敬的教徒对圣经的音乐诠释和对福音的深刻省思。相较之下,亨德尔的弥赛亚是可以在剧院演出的大众化作品,它客观的描写耶稣出生、受难和救赎的过程,将福音置于想象的舞台,并使圣经故事推向戏剧性的高峰。 乐圣贝多芬并不因弥赛亚的大众化而轻忽他的价值,反而赋予最崇高的敬意。他说:“亨德尔是所有音乐大师中的大师,我对他只有五体投地,因为他能以最简单的音符达到最伟大的效果。” [注二] 单纯而大众化和精美而严整原来是对立的两个因素,弥赛亚最大的魅力在于将超越性的宗教理念与世俗化的美感圆满融合为一,使它在两个半世纪之后,仍能普受欢迎,弦歌不绝。根据牛津音乐辞典的定义,神剧就是两个以上的独唱家演出宗教题材的声乐作品。在音乐的形式上,或许它类似歌剧,但通常没有舞台动作,而可以使用大型的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此外,神剧的演出也常成为教堂仪式的一部分。 [注三] 亨德尔十八岁(1703年)就在音乐活动频繁的汉堡的歌剧院任第二小提琴手,且为汉堡歌剧院创作过四部具有意大利风味的德国歌剧。之后他又在意大利游学三年半(1706-1709),并于1707年写下他的第一部清唱剧《时间与真理的胜利》(II trionfo del Tempo e del Disinganno),但在这部剧中只有独唱而没有合唱。从1719年至1739年间,是亨德尔努力创作歌剧的时期。他先后与意大利作曲家波农契尼(Giovanni Bononcini,1670-1747),波尔波拉(Nicola Antonio Porpora,1686-1768)以及德国作曲家哈塞(Johann Adolf Hasse,1699-1783)相互较劲,虽然最后都是亨德尔占上风,但是却导致剧院解散,经济窘困。此时亟需要有一种新的创作形式,来吸引不断流失的观众。于是在1730年代末期,亨德尔逐渐放弃了歌剧的创作,而专心致力于神剧的创作。据英国音乐学者阿诺德(Denis Arnold)的分析,亨德尔的清唱剧融合了四大要素:1、意大利歌剧中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形式;2、德国受难曲中以合唱为主导的设计;3、英国的赞美诗(anthem);4、法国古典歌剧的悲剧性结尾,以取代十八世纪正歌剧的快乐结尾,而弥赛亚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亨德尔巧妙地综合了意大利歌剧、德国受难曲、英国赞美诗和法国古典歌剧的各种表现形式,而以单纯直接而又平易近人的方式彰显动人的宗教情怀,因此弥赛亚的成功,完全在“平衡”美学原则的发挥。它是神圣与世俗,理性与感性,精致与平易之间的平衡,如今弥赛亚有多种表现风貌的原因在此,而这部神剧能超越时空,永垂不朽的根源也在此。 弥赛亚为什么动人?当亨德尔写到哈利路亚大合唱时,他泪流满面惊呼:“我看见了天国和耶稣!” “至诚如神”,这是我们在弥赛亚创作过程中,所能印证的颠扑不破真理。 《弥赛亚》当初在爱尔兰的都柏林首演时,人数并不多,计有声乐三十二人,乐团三十三人。但日后的演出却水涨船高,规模越来越大。以下明确列出几个惊人的数字: 1、1784年伦敦西敏寺所举行的亨德尔纪念音乐会,全部演出者计有525人。 2、1859年的亨德尔逝世百年音乐会,动用合唱团2765人,管弦乐团460人。 3、1869年在波士顿所举行的“国家和平庆祝会”(Grand National Celebration of Peace),动用合唱团一万人,管弦乐团五百人。[注四] 由演出规模的加大,一方面可以看出弥赛亚受人欢迎的程度,但另一方面却又使音乐学者忧心,他们认为毫无节制的扩大演出规模,恐怕会减损原曲精美的和声与管弦乐的平衡。因此连弥赛亚的演出规模,也都成了音乐学者关注的主题。 ————再说说莫扎特重新配器的《弥赛亚》: 《弥赛亚》问世之后,在社会得到非常广泛的认同、也给许多音乐家以丰富的创作灵感。奥地利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驻英国大使凡·斯威登男爵(Gottfried Van Swieten)在英伦被弥赛亚深深感动。他非常喜欢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希望他的同胞也能听到他们的清唱剧;但他认为这些清唱剧的配乐不合维也纳人的口味,需要修改。回到维也纳,他便着手将这部以英语演唱的神剧让语文学者丹尼尔·埃贝林(Daniel Ebeling)翻译为德文。并将从英国带来的兰德尔、阿贝尔(Randall and Abell)1767年出版的最早期亨德尔原版曲词一并交由莫扎特重新编曲、配器。1789年3月,每年一度的维也纳亨德尔神剧慈善演出音乐会上,由莫扎特重新编曲的德文版本的《莫扎特版弥赛亚》引起非凡的轰动。凡·斯威登对莫扎特的改编非常满意。 莫扎特的重新编曲,除了男爵的意思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十八世纪末,亨德尔时期采用的一些乐器,很多在维也纳已被取代。因而改动也在所难免。第三部分的《号角将响起》,莫扎特巧妙地用圆号和长号代替了小号、在《哈利路亚》大合唱中用长号取代了小号。手法令人叹服。对亨德尔原作的弦乐部分,莫扎特保留原貌,但加上了更多的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我深为感动的是声乐部分:男低音咏叹调《万军之耶和华如是说》将欣赏的惯性彻彻底底地改变:亮丽而充满激情的次男低音,把渴望救赎的期盼用正面、激越的情绪带出,余韵绕梁,与以往英语版本的低沉男低音迥然不同、却别有一番味道。其它独唱部分,莫扎特也改动不少,最大的就是把第一部分次女低音《必有童女怀孕生子》咏叹调改为男低音、女高音《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改为男高音。鲜明古典乐派风格的编曲、配器,的确令《弥赛亚》原有的戏剧性耳目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