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ubert: String Quartets No. 14 "Death and the Maiden" & No. 13 "Rosamunde" (舒伯特:死神与少女)

Schubert: String Quartets No. 14 "Death and the Maiden" & No. 13 "Rosamunde" (舒伯特:死神与少女)

  • 歌曲
  • 歌手
  • 时长

简介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小学校长家庭。从小随父学音乐。1808年成为唱诗班男童歌手,1812年从萨列里学乐理。1813年离开神学院,在其父学校任助理。1813年,他创作了第一部交响曲,这之后到1817年他到维也纳,可看作他创作的第一阶段。在这第一阶段,一方面他创作的5首交响曲、一些弦乐四重奏、宗教弥撒曲继承了古典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他从歌德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创作了一大批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歌曲。仅1815年,他就创作了144首歌曲,1814年10月19日,他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Gretchen am Spinnrade)谱曲,被称为第一部杰作。 1817年舒伯特到维也纳,遇见了男中音歌唱家沃格尔(Michael Vogl),从1817年到1822年得病之前,可看作他创作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以诗意的浪漫主义表现为主,从第六号以后的交响曲拓展了古典交响曲的表达能力,这一时期的弦乐四重奏与钢琴奏鸣曲都以轻灵的诗意而见长,而这一时期最杰出作品为钢琴五重奏《鳟鱼》。 1823年疾病开始折磨舒伯特,这之后的创作可看作其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他达到了他的诗意浪漫主义的最高顶峰,他后期的四重奏与奏鸣曲虽无贝多芬晚期作品那种深沉,却在精巧之中达到了最丰富、丰满的境地,而3部声乐套曲则达到了艺术歌曲的最高境界。 舒伯特共写了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与《第九交响曲》、《鳟鱼五重奏》、《死神与少女》四重奏、《C大调弦乐五重奏》和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程》及《天鹅之歌》等。 《死神与少女》宛如一部小型的音乐戏剧,在前奏中,死神踏着沉寂的脚步走向少女。低沉的音区和阴暗的和声,是死神的写照。面对死神步步逼近的威胁,少女发出了惊叫:伴奏奏着急促的节奏,体现了少女内心的惊慌、恐惧。在她唱到“我还年轻”的时候,旋律中出现两个小二度的进行,表现了少女对死的厌恶、对生的祈求。可是,她的抗拒是微弱的。冷酷的死神接着以丧钟般同音反复的音调,唱出了诱惑她长眠的歌声,特别是最后走向低八度的主音结束,更充分体现出死神的残忍、阴险。无辜的少女不得不向死神屈服。这是一篇对死的抗议书,也反映出在舒伯特所处的时代,软弱的市民阶层尽管力图抗拒,也无法摆脱那强大的封建黑暗势力。因此,这也是一出特定时代的悲剧,仿佛是舒伯特本人一曲自传式的悲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