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gar: Complete Works for Organ

Elgar: Complete Works for Organ

  • 流派:流行
  • 语种:纯音乐
  • 发行时间:2009-05-12
  • 类型:录音室专辑
  • 歌曲
  • 歌手
  • 时长

简介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英国作曲家,自幼随父亲学钢琴与小提琴,异常勤奋,主要靠自学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见长。其父为伍斯特的音乐书商及管风琴师。埃尔加未受正规音乐教育,但学习过管风琴、小提琴和大管。他有志成为专业小提琴独奏家,在伦敦从阿道夫·波利策上过几次课,但后来放弃了这一想法。他早年担任过的工作有伍斯特合唱队指挥(1879)、伍斯特郡精神病院管乐队指挥(1879)和伍斯特业余器乐协会指挥(1882)。   1885年承父业任伍斯特教堂风琴手。他的音乐真实自然,富于创新精神,对英国音乐的发展很有促进。与卡罗琳·艾丽斯·罗伯茨结婚后赴伦敦,但发现伦敦不利于他事业的发展,遂于1891年定居莫尔文。   其妻卡罗琳·艾丽丝·罗伯茨对他帮助极大,其成功之作几乎全是在婚后创作的,著名的有:大合唱《杰龙修斯之梦》、《b小调小提琴协奏》、《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黑色骑士》和《奥拉夫国王》等等,他的艺术毫不偏狭,思维极为宽广,曾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   他的第一场重要演出是伍斯特联合唱诗班节上的音乐会序曲《弗鲁瓦萨尔》(1890)。接着是各种合唱曲:《黑武士》(伍斯特,1896),《生命之光》(伍斯特,1896),《圣乔治的旗帜》(伦敦,1897),《卡拉克塔利斯》(利兹,1898)。管弦乐曲《谜语变奏曲》(1899)和清唱剧《杰隆修斯之梦》(伯明翰,1900)——他的几部受天主教教义启迪而写的作品之一——树立了他作为第一流作曲家的声誉。但这部作品的演出次数不多,直到1902年在杜塞尔多夫才认为他的杰作。此后的二十年(至1920年其妻去世)作有清唱剧两部,几部大型管弦乐曲和一些室内乐。1920年以后无重要作品,英国广播公司约写的《第三交响曲》和歌剧《西班牙夫人》仅完成草稿。曾任伯明翰大学教授(1905-1908)及王室乐师(1924)。1904年受封为爵士,1931年受封为从男爵。   《威风堂堂进行曲》是英国作曲家埃德华·埃尔加1901年的作品,也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首作品同年10月在利物浦首演,不久在伦敦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曲名“威风堂堂”取自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第三幕中的一句台词:“永别了,…属于战争的一切,光荣、自豪和威风堂堂的大场面”。埃尔加共写作了五首《威风堂堂进行曲》,在首次演奏时,它们那庄严、热情、带有英国特色、充满朝气的曲调,就深深打动了每个听众的心。尤其是第一首D大调,更是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而广为流传。每当演奏结束,人们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加演一遍还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以至不得不再演奏第二遍、第三遍。由于《威风堂堂进行曲》热情庄重,很适于在重要仪式上演奏,所以它又被称作《第一号仪式进行曲》。后来还作为英国国王的加冕进行曲,现代在西方高校的毕业典礼上还一直以它为背景音乐。   他作为浪漫派作曲家终身不渝,虽然成熟时期茂盛的风华凝聚为老年人的深思和怀旧。他喜爱色彩变化,对乐队的驾双在当时无出其右。作品的充沛感情驳斥了某些人认为英国音乐应当稳重、含蓄的看法。但对更多的人来说,他那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犹如新的觉醒。他所创造的风格和音乐语言极为个性化,赢得了“埃尔加式”的美称。他对别人的研究——在《谜语变奏曲》和《法尔斯塔夫》中——实际上是自身的投影。他的《第二交响曲》常被看作爱德华时代的图画,实际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他怕成为名人,但许多人即使从未听过他的严肃作品也熟悉他的进行曲。他的几部清唱剧是自幼培植起来的信抑的表白。《杰隆修斯之梦》历来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作品,因为它是个连贯的整体。但近年来对他以后作品的重新评价,至少有一位权威(艾德里安·博尔特爵士)认为《王国》在结构上胜过《杰隆修斯》。   他一生忠心耿耿地为提高英国的音乐水平而努力,1904年曾封为爵士并获功绩勋章。此外,还获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坎脱勃莱及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1924年被聘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