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亚斯科夫斯基 - 第六交响曲

米亚斯科夫斯基 - 第六交响曲

  • 流派:Classical 古典
  • 语种:纯音乐
  • 发行时间:1990-01-01
  • 类型:录音室专辑

简介

米亚斯科夫斯基,1881年4月20日生于新格奥尔吉耶夫斯克(今波兰的莫德林),1950年8月8日卒于莫斯科。幼时随家人学习音乐。1899年入圣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1903年毕业在军界任职。在此期间曾于1903年随格利埃尔学和声1903~1906年从克雷扎诺夫斯基学音乐理论。1906~1911年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及利亚多夫等学作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工兵军官。1918年定居莫斯科,投身于音乐事业。1921年起任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948年间断了1年)。   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创作活动始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求学时期。这时的作品受文学上象征主义思潮的影响,囿于表现个人捉摸不定的内心世界,乐思隐晦,色彩若明若暗。他在战争中的见闻使他向现实接近了一步;十月革命更使他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促使他逐步完成了思想-美学观的转变。他的创作领域主要在交响曲和室内乐方面。他一生写了27部交响曲,大多构思严谨,技巧娴熟,平易而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堪称优秀之作的有:表现人民生活画面的《第五交响曲》(1918);表现十月革命、具有壮烈气质而撼人心魄的《第六交响曲》(1923);表现集体农庄的《第十二交响曲》(1932);表现苏联航空英雄业绩的《第十六交响曲》(1936);格调明朗乐观,熔抒情性与戏剧性于一炉的《第二十一交响曲》(1940);表现战胜艰难险阻追求光辉未来的《第二十七交响曲》(1949)等。他的《小提琴协奏曲》(1938)、《大提琴协奏曲》(1945)、《第九弦乐四重奏》(1943)、《第十三弦乐四重奏》(1949)、《第二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等作品,都受到苏联音乐界的一致好评。他在音乐教育领域中也有卓着的贡献,经他培养的80多个学生中,有不少成为苏联杰出的音乐家,其中包括哈图良、卡巴列夫斯基、舍巴林、穆拉杰利、佩科等。 如今,尼米-耶维同瑞典的国字号交响乐团是演绎近代交响乐作品的主力军。在DG的目录里,肖斯塔科维奇等苏联时代作曲家的作品几乎全数交给了他们。2002年6月份,这支生力 军录制了尼古拉-米亚斯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米亚斯科夫斯基生于1881年,属于沙皇俄国培养的最后一代作曲家,而他硕果累累的时代则在红色苏维埃。与他相同时代的作曲家还有他的同窗好友普罗科菲耶夫。米亚斯科夫斯基是相当多产的作曲家,他前后总共写作了27部交响曲,将贝多芬留下的“9部交响曲宿命论”完全抛到九霄云外。这27部交响曲刚好构成了苏联音乐发展史的前半部分,作品中无疑关注着俄罗斯的生存命运。 《第六交响曲》完成于1922-23年。这部作品曾一度被誉为“苏联第一交响曲”,因为它完全依据斗争、彷徨、渴望、胜利的结构完成创作,被认为表达了对革命的经验。在今天听来,《第六交响曲》既具有相当深刻的内涵,同时又具有出众的外在效果。非但将瓦格纳式的半音和声体系发展运用到极至,也采用了大量寓言式的音调,使其主题浅显易懂。作品的第四乐章徘徊在胜利和死亡之间,每当胜利的音符吹响时,总会听到《末日经》中残酷的音调。乐曲的最后,合唱声部加入,唱响了俄罗斯圣咏《当灵魂离开肉体》,这一点睛之笔将乐曲引向了最后的平静。 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历来以处理近代大型交响乐、合唱类作品见长,乐队下设合唱团,水平属于北欧第一流行列。在DG公司精湛录音技术的烘托下,这部伟大的交响曲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