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Living Presence发烧名盘60周年珍藏套装

  • 语种:纯音乐
  • 发行时间:2011-04-30
  • 类型:录音室专辑

简介

Living Presence系列最大的成就,在于三只麦克风三轨录音、采用35mm影片底片进行母带录音等等。尤其是三支麦克风摆在乐团正面,讯息直接汇入录音机的做法,更是考验着录音师对于麦克风摆位的技术,也成为Living Presence系列最大的卖点。不过由于当时的LP系统只能重现两声道讯息,所以在刻片时也只能将这三声道讯息混入两声道中进行刻制。 辉煌的Mercury 在录音历史上,Mercury Living Presence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对于爱乐者与音响迷而言,Living Presence过往的众多录音,到现在依然是值得珍藏的宝贝。或许唱片真正会受到重视,与艺术家的创作有些类似,俯拾可得之时未必受到欢迎,遍寻不着才发现原来竟是失之交臂。早期的Mercury Living Presence LP,如果状况良好二手价都不低,但是曾经在LP后期推出的Golden Import LP版本,当年市况卖得并不好,当它们被唱片行老板跳楼拍卖时还乏人问津,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失之交臂。 从50年代开始,Mercury便以注重录音品质受到市场欢迎,当时所谓母带后制(mastering)的观念还没出现,录音师必须从头到尾控制唱片品质,而负责Living Presence系列录音的C. Robert Fine与Wilma Cozart(后来两人在1957年结为连理),当时也是观念新颖、勇于尝试的顶尖好手,那时候录音技术正值突飞猛进之时,战后全球经济的复苏,更营造了唱片与音响业的蓬勃发展,也让Mercury在商业获利颇丰的情况下,乐于持续投入更优秀的录音制作,吸引爱乐者与发烧友的目光。 传奇的故事发展 每当遇到消失而重生的作品,大家都会为过去的故事冠上传奇,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Living Presence的传奇。1945年由Irving Green创立的Mercury唱片,早期从流行音乐起家,到1947年开始出版古典音乐,随后在1948年邀请当时著名的古典乐评家David Hall,担任78转唱片转制成LP的工作。在1950年Mercury推出了苏联小提琴家David Oistrakh的录音,名噪一时,也让他们对于古典发行更有信心。那时候Robert就负责处理Mercury录音室的各种设备,但他后来自己成立录音室,采用当时新型的Telefunken U-47真空管麦克风,加上他独有的麦克风架设技术,逐渐让Living Presence的录音内涵成形。 1950年Mercury另一位重要员工Wilma Cozart加入,这位女士来到纽约加入唱片公司,其实心里怀抱着雄心壮志。在40年代晚期,Wilma曾经待过达拉斯交响乐团(Dallas Symphony)与明尼亚波里斯交响乐团(Minneapolis Symphony),让她了解到美国古典音乐团体的优点与缺点,当时她的雄心壮志,就是希望能录制美国乐团的演出,而不是仅发行欧洲授权发行的古典音乐录音。在老板Irving的支持与她积极奔走下,当芝加哥交响乐团结束与RCA的专属合约关系后,开始在Mercury旗下发行唱片;1952年伊士曼音乐学院的Howard Hanson和Mercury签下了专属的唱片发行合约,此举随后又让她签下了Fredrick Fennell和伊士曼室内乐团(Eastman Wind Ensemble),带领出美国乐团的录音新页。 从单声道进入立体声 在录制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初期,还是单声道录音,正中央会放置一支U-47麦克风,高高吊在舞台上方,位置则会在乐团练习时微调过,主要是检查音乐强度最高峰时,依然能维持麦克风收音不失真,接下来就正式进入录音,当中不会特别为了某些乐器增加响度或压缩特定声部,目的就是要呈现最接近指挥所听到的乐团表现,当音乐透过音响重现时,聆听者就能寻回最接近指挥位置的音乐。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Living Presence一开始还是单声道录音,录音工程师最高明的绝活,就是妥善安置唯一的麦克风,尽最大努力收录所有细节。 随着录音技术的演进,1955年Mercury进入了立体声录音的世界,刚开始使用Ampex的两轨录音机,随后开始采用电影胶卷,Robert委托Ampex为他制作专属的1/2吋三轨录音机,录音效果惊人,至此Living Presence的三声道录音技术才真正成熟。位居中央的麦克风主要是建构整体音乐的平衡,而左右两支麦克风的设定,则是因时因地细心调整,在录音过程中,Robert始终是关键的灵魂人物。 录制好三声道盘带,还不算真正完成,因为LP只有两声道,必须将三声道的音乐讯号转成两轨,而这部份就由Wilma操刀。在转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声音相位不至于因此产生飘移,音场才不会变得混乱,同时要保持录音的高度动态范围。转录出来的声音讯号因为动态较好,刻片时可能会造成循轨的难题,这部份Wilma还有一位伙伴,就是Mercury的专属剪辑工程师George Piros,由两人共同处理Robert录制下来的原始录音素材。 CD尚未克竟全功 经过五年的努力,Living Presence三声道转二声道的模拟录音过程才慢慢确立,我们可以看到录音工程师为了提高声音品质,不断的以新技术加上专业的巧思,塑造出传世不坠的录音典范。Mercury的LP打着Living Presence招牌,着实在市场上大卖,不仅音乐具备美国本土发展意识,更因为录音发烧,成为音响迷口耳相传的测试大考片。 时至1980年代CD出现,发烧友开始接受数字科技的洗礼,经过十年之后,CD的方便性、易于保存以及成本优势,让LP逐渐式微,CD终于站上市场主流。希望Living Presence系列推出CD版本的呼声日高,到了1990年再度请出Wilma,监制由三声道母带转录成CD的过程。为了忠于原味,Wilma使用了当时的原版母带,并且搬出原始录音所使用的Ampex 300,不一样的是这次不用顾虑刻片机是否无法承受过大的动态,造成刻盘循迹困难,而是将模拟讯号转成PCM讯号,这一系列Living Presence数字重发,很快的就成为发烧友竞相收藏的好片。 1990年重发CD版本,虽然让Living Presence的录音重新获得重视,但毕竟CD还是两声道音乐载体,原始的三声道录音还是没有完整重现。Wilma亲自督军制作,让两声道的制作确实保存了与LP接近的风貌,但毕竟尚未克竟全功,直到2004年,我们才有机会从SACD多声道格式里面窥见全貌。

[更多]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