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ubert: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 String Trio in B-Flat Major

  • 语种:纯音乐
  • 发行时间:2007-09-01
  • 类型:录音室专辑

简介

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 1828年秋,舒伯特病情已经加重了。但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仍写下了两首惊世骇俗的作品:《C大调弦乐五重奏,作品956》《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960》。前者是舒伯特室内乐中的扛鼎之作,后者则堪称是贝多芬之后最好的钢琴奏鸣曲之一,也是他的遗作。 舒伯特最著名的室内乐作品中,《鳟鱼五重奏》被灌录23次,《死于少女四重奏》被灌录14次,《单乐章弦乐四重奏》被灌录14次,《吉他型大提琴奏鸣曲》被灌录13次,而这首《弦乐五重奏》只灌录过9次。这首作品较少被演出,可能是由于其长度。如果完整演奏全曲需要55分钟左右,不演奏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反复部分也要47分钟左右。另外一个原因是曲中有很多“交响曲化”的艰深段落,对于乐手的耐力和技巧是非常大的考验。 这首五重奏为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2把大提琴而作。比起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更加浑厚、丰富,体现了舒伯特对于死亡的不祥预感以及他固有的乐观精神,情感起伏很大。不论从写作技巧还是精神层面来看,它都是室内乐作品中永恒的瑰宝。 第一乐章规模宏大,包含带反复的庞大的呈示部。主部为C大调,音乐由弱及强,气氛逐渐活跃,随后呈卡农曲式发展,情绪陡然变化,好似一种不详的预感。随后是降E大调的副部,由大提琴奏出令人难忘的旋律,优美却凄婉,由小提琴在高音区重复后速度略有加快。展开部出现了一个新的旋律,由小提琴在G大调上奏出,这是我最喜爱的一段旋律。歌唱性的曲调温暖、舒畅却略带忧伤,表现出一种崇高而孤独的美。 第二乐章行板,三段体。开端的旋律平静、波澜不惊,又有一丝纤弱。黯淡的气氛甚至使人有些木讷。我听这段音乐时感觉像在黑暗的屋子里看到惨淡的烛光一样,脆弱、宁静、伤感。或许这长长的E大调旋律正表达了病榻上的舒伯特的心境。突然,大提琴的颤音像一声响雷,冲破了这一丝宁静。作者悲痛的心情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崩流而下。阴暗又紧张的小调式旋律诉说着生命的辛酸与痛苦。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哀歌,每次欣赏它时我都觉得自己穿梭于光明与黑暗之间。这段旅程似乎没有终点,音乐渐渐平息之后,音乐没有马上回到开头的宁静,而是在大提琴的伴奏下,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断断续续、慌慌张张的旋律,似乎是没有目标的游走。当一切终于结束之后,音乐回到开端的宁静中。不知此时舒伯特心中所想,是平静?是无奈?还是对死的坦然? 第三乐章谐谑曲,复三部曲式。这是个反差极大的乐章。外围音乐有很强的交响曲风格,气势恢宏,令人联想起维也纳古典乐派写的狩猎音乐,展现出一片热烈欢腾的景象。音乐发展到高潮,戛然而止,进入降D大调中段。速度减缓,引出哀怨的旋律,与第一段形成强烈对照。这段令人绝望的悲歌一次次重复,音量一次次减弱,到最后一次重复终于听不到任何声音,第三段的出现又将听者带入欢乐的情景中。 第四乐章,回旋奏鸣曲式。主部为C大调,乐观,热情,冲劲十足,带有两拍子的舞曲风格,在切分音的伴奏下展现出一种来之不易的徜徉自得的情怀。第一插部轻快、欢乐,有嘻游曲的味道。但第二插部的情绪又陡然一转,大提琴奏出略带忧郁的旋律。在最后的尾声中,主部速度加快两次,一往无前地冲向胜利的终点。但我对结尾始终有一种看法,不知正确与否。在最后的两个C音之间舒伯特加入一个降D音,使我觉得最后的胜利并不是彻彻底底的。它让我想起了第三乐章的中段,那挥之不去的阴影。或许是我太爱这首曲子了,认为它每个细节都是“有所企图”的,因此有这样的感觉。 舒伯特降B大调弦乐三重奏: 舒伯特作有的二首弦乐三重奏,一首是完整的降B大调D581,另一首是只有第一乐章和少部分第二乐章的降B大调D471。完整的降B大调D581作于1817年,1869年2月15日由约希姆等首演。其四个乐章分别是: 1.中庸的快板,降B大调,小型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以8分音符为中心的前半部和以16分音符为中心的后半部两部分构成,以发展后半部为主。经过部后,以属调呈示由第一主题衍生的第二主题,由大提琴合奏而通向小结尾。 2.行板,F大调,三段体。第一段第一主题中包容各种节奏,利用各种形态进行。中段小提琴与中提琴奏卡农主题,以明朗的降A大调主题承接,然后再现第一段。 3.小步舞曲,小快板,降B大调。主部以优雅的主题始,以小提琴为中心,中段降E大调,中提琴随外声二部断奏的伴奏音型,奏出单纯的舞曲,经反复,重复小步舞曲。 4.回旋曲,小快板,降B大调。用类似海顿方式的活泼主题的反复构成主部,第一插句前半部以回旋主题部分动机逆行,后半部用三连音形成高潮。第二插句导入新的音型,最后以主题部分动机构成尾奏。

[更多]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