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olin Recital

  • 语种:纯音乐
  • 发行时间:2012-12-26
  • 唱片公司:少城时代
  • 类型:录音室专辑

简介

CD1 小品集 1,埃尔加 爱的致意 这是一首充满着柔情蜜意的小品,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以此曲献给未来的妻子卡罗琳•爱丽丝,她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及散文小说家。1888年9月22日,结束美国之行的作曲家返回家中,向未婚妻献上了这首曲子的乐谱,而妻子则回赠了一首名为《黄昏时的风》的小诗。读到诗的埃尔加乐兴大发,又为之谱写了一首精彩的艺术歌曲,还凭借它赢得了一次作曲比赛的一等奖,奖金5英镑。 《爱的致意》原本的标题是用德文写成的(Liebesgruss),但乐谱出版后市场反响非常惨淡,这时精明的乐谱商人很聪明地将标题改为法文(Salut d’Amour),很好地配合了音乐中的几分沙龙气息,于是销量随即大增,也迅速风靡开来。它被埃尔加本人以及其它人改编或移植到几十种乐器上,它甜美的旋律脍炙人口,作曲家与文学家的这段美好姻缘也感动了无数人。 对文薇来说,这首《爱的致意》告诉了自己音乐的力量是可以那么深刻的。 那是还在纽约修习音乐的文薇,申请去医院为重病的病人而演奏。她感受到为了病人演奏,减轻痛苦的美好经历。在医院的走廊演奏,之后亲耳听到病人告诉自己:这是真切忘记痛苦的一段时间。 她永远记得这首《爱的致意》曾经送走一个病人,直到停止呼吸,但他的脸上是充满笑意的。 2, 埃尔加 小随想曲 埃尔加的小随想曲(La Capricieuse, Op.17)创作于1891年,即作曲家34岁时。他将这首小提琴与钢琴小品题献给了自己的一位名叫弗雷德•沃尔德(Fred Ward)的学生,但是弗雷德却在历史上“查无此人”。1917年,小提琴大师雅沙•海菲兹在RCA唱片公司第一次留下了这首曲子的录音,还邀请作曲家本人聆听了样片。 在这个轻快优雅的小随想曲里面,作者大量运用了小提琴运弓的一个特殊技术——连顿弓,就是一种利用右手手臂部分紧张所产生的一个快速连续同方向跳动的技巧。这首曲子是典型的“ABA”三部曲式,开头与结尾的A段精致欢快,中间的B段则深情舒缓。 为了小提琴技法中的“连顿弓”,那种颤抖的感觉,文薇把手放进冰箱,寻找感觉。挑选这个曲目除了充分展现这个演奏技巧之外,也是告诉大家,只要愿意,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3, 约曼 渴望回家 一个简单却深情的旋律来回出现在小提琴和钢琴之间,渴望回家,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本能的渴望。 这首温暖又充满希望的《渴望回家》是文薇送给自己父母的礼物。 文薇努力完成的音乐是希望大家在第一个美的感动之后,细细品味,发现每个音都有意义,每个细节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也是他不变的教育理念。 4, 波尔蒂尼 洋娃娃圆舞曲 这首《跳舞的洋娃娃》(Poupée valsante)的原作者名叫埃德•波尔蒂尼(Ede Poldini),是一位匈牙利的浪漫主义晚期-现代派作曲家,以歌剧作品而在匈牙利国内知名,但直到小提琴大师弗里茨•克莱斯勒将这首《跳舞的洋娃娃》改编成用小提琴演奏的小品,波尔蒂尼的名气才传到国外。 克莱斯勒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正是由于他将许多沧海遗珠般的动人旋律重新发掘出来,人们今天才能在小提琴家上听到如此多的动人乐曲。克莱斯勒共改编及创作了上百首小提琴曲,在这张唱片里也收录了许多首。 这首曲目是为了孩子挑选的。自己永远都活得像个最天真的孩子的文薇,鼓励大家在欣赏这首歌曲时把自己童年的快乐唤醒。 5, 庞斯 - 海菲茨 我的小星星 庞斯的一首西班牙小夜曲,由传奇小提琴演奏家海菲茨改编,一首美丽又煽情的夜曲,听似夜晚小情歌,其实是一首思念家乡的旋律。 思乡的心情演奏诠释的这首“小星星”,仿佛把自己记忆中秘密的爱情诉说。 她说:故乡成都的小雨,薄薄一层,就像白糖那样。这首乐曲轻轻的音色,就是自己记忆中最特别的爱情那般。 6, 萨拉萨蒂 巴斯克随想曲 《巴斯克随想曲》是西班牙小提琴大师帕布罗•德-萨拉萨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出版于1880年。萨拉萨蒂声名鹊起的时候,西班牙音乐正大行其道,全欧洲的人们似乎都狂热地爱上了这种不羁的风格。乔治•比才完成了将场景设置在塞维利亚的歌剧《卡门》,让此前一直沉迷于瓦格纳歌剧中不能自拔的哲学家尼采仿佛见到了新大陆,在歌剧院里连看了20多遍。 萨拉萨蒂为小提琴写作了大量乐曲,绝大多数都是旋律性与技巧性都达到巅峰的杰作,而且大多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其中又以《巴斯克随想曲》为最。巴斯克是西班牙北部纳瓦拉地区的别名,萨拉萨蒂就出生在这个地方。巴斯克人可能是欧洲旧石器时代居民的直系后裔,原因是巴斯克语与印欧语系几乎毫无关联。这一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与音乐风格,从《巴斯克随想曲》中听众就可以管窥一二。 这首歌曲是文薇特别钟爱的一首西班牙曲子,热情而奔放,完全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与不羁。 7, 马思涅 沉思 今天的人们知道法国作曲家儒勒•马斯涅的唯一原因,也许就是这首《沉思》了,尽管这位著作等身的音乐大师有多大数十部的歌剧传世,此外还有大量的艺术歌曲、戏剧配乐和清唱剧等。《沉思》出自他最有名的一部歌剧《黛依丝》(Thaïs),是第二幕场景切换时的音乐。歌剧以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为背景,叙述了一位在沙漠中修行的圣僧拯救女幽灵黛依丝的故事;在第二幕演奏这段音乐时,黛依丝在僧侣们的劝说下幡然悔悟,以虔诚的祷告面对上苍。由于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它经常被单独放在音乐会中演出;而今天,《黛依丝》已经很少在歌剧舞台上上演了,但这首《沉思》却成为了音乐会上最常上演的小提琴曲之一。 8, 萨拉萨蒂 霍塔帕布罗舞曲 萨拉萨蒂的这首舞曲原文写作Jota de Pablo,是一个加泰罗尼亚语的人名,没有特别的意义。这是一首热情欢快的西班牙舞曲,利用许多小提琴技巧,例如快速琶音,连续快速和弦,双声部旋律,展现了西班牙民族载歌载舞自由热情的性格。 9, 福列 梦醒之后 法国作曲家加布里埃尔•福列在1890年以《三首艺术歌曲》为名结集出版,这三首歌分别是《梦醒之后》、《圣歌》和《船歌》。其中,《梦醒之后》由于旋律最美,也经常被移植到大提琴、小提琴等乐器上演奏。 《梦醒之后》的原词是法国诗人罗曼•布西内翻译自一首意大利无名氏的诗歌,其大意是讲述一个与情人私奔的梦,这对恋人从黑暗中逃走,奔向远处的一盏明灯;醒来之后,主人公仍在不停地互换这盏灯的归来,“我呼唤你,黑夜,将你的谎言带回/回来吧,回来吧,那闪烁的光/回来吧,那盏神秘的灯……”梦醒之后,是满足?是沉思?是幽怨?还是更多翻滚的情感? 10, 克莱斯勒 维也纳狂想曲 《维也纳随想曲》是弗里茨•克莱斯勒最早出版的几首乐曲之一。作曲家对这首曲子喜爱有加,曾三次将其中的旋律改编成歌曲,其中一次还是为1934年的百老汇音乐剧《Continental Varieties》所写的。克莱斯勒1875年在维也纳出生,其父是犹太人,其母是德国人。尽管由于犹太血统,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就移民到美国定居,但作为维也纳本地出生,且在维也纳音乐学院成长的音乐家,克莱斯勒心中始终对维也纳怀有深深的眷恋,这首《维也纳随想曲》不仅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在小提琴独奏家的生涯中最常演奏的作品之一。曲目的中段展现了维也纳沙龙富丽堂皇美妙悠闲的一面。

[更多]
该歌手的其他专辑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