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调』入门歌剧的最佳路线

  • 标签:古典
  • 播放量:21.7万
  • 收藏量:2343
  • 歌曲
  • 歌手
  • 专辑
  • 时长

查看更多内容,请下载客户端

立即下载
加载中

简介

咏叹调(aria)即抒情调,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演唱者感情的独唱曲,可以是歌剧,轻歌剧,神剧、受难曲或清唱剧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音乐会咏叹调。 咏叹调有许多通用的类型,是为发挥歌唱者的才能并使作品具有对比而设计的。 形式:歌剧,轻歌剧,神剧、受难曲等 作用:表现出演唱者感情 关于“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究竟有什么区别?   看了一位老师(现任德国A级[最高级]剧院,布伦瑞克国家歌剧院独唱艺术指导兼指挥)的个人理解讲述,觉得很好!分享如下 仅供参考、仅供参考。 原文: 这个问题很难简单几句话概括,更重要的是怕概括了两者表现出来的区别,却被学生误以为是学习的宗旨,也就是我概括出了“果”,却被学生当成了“因”。 在这篇文章里,我谨慎地试着说说我在实践中对二者区别的理解。 先说说演唱歌剧和艺术歌曲时的相同之处: 基本技巧:气息支撑、位置、打开状态等等,不一一赘述。 歌词清晰:二者都是声乐艺术,而歌词是声乐艺术的灵魂。艺术歌曲音乐会没有字幕,歌剧演出的字幕通常只是外语歌词的翻译,所以歌手必须清晰地吐字让观众听懂歌词。 严谨尊重乐谱:有人认为艺术歌曲比歌剧严谨,歌剧可以一定程度地自由发挥。这正是把“果”当成了“因”。二者都应该从乐谱出发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寻找音乐表达最恰当的方式。 注重音乐表达:有人认为艺术歌曲比歌剧音乐表达更细腻,歌剧需要“大气”,这也是把“果”当成了“因”。贝多芬说过一句名言“错音没关系,没有感情的表演才是不可原谅的”。可见无论器乐还是声乐,歌剧还是艺术歌曲,音乐表达都是最重要的。 尊重作品风格:每个时期都有其风格,尊重其不同特点,才能避免唱成“四不像”。 再来说二者不同,何为“果”,何为“因”。 二者同样是声音的艺术, 而从表现形式上看,歌剧更加注重表演,而艺术歌曲更注重讲述(即使有包含不同角色的艺术歌曲), 就如同话剧表演和诗朗诵的区别, 又如同讲一个故事和描绘一幅画的区别。 歌剧演员不仅表演美,还要表现疯狂、绝望、卑鄙、嫉妒、滑稽、愚蠢、面目可憎等不同角色和感情色彩——此时他们呈现的并不一定是“美”,例如戏剧女高音、女中音等角色,甚至更有 ”Tenorbuffo” (丑角男高音,例如歌剧《魔笛》中的Monostatos)、 ”Bassbuffo” (丑角男低音,例如歌剧《波西米亚人》中的房东Benoit)、 ”Charakterbariton” (性格男中音,例如歌剧《莱茵的黄金》中的Alberich) 等角色,望文生义,他们压根儿就不是为了表现“美”而存在的。 当演员们全情投入时,也许会把乐谱上的八分音符唱成四分音符;当乐团气势磅礴时,演员们会更注重声音而非歌词。但谁会介意呢,我们感受到的是戏剧的强烈冲突和人物的鲜明刻画,而不是细腻的美。 与其说“歌剧可以更自由”,不如说观众由于对戏剧冲突和表演感染的期待,对作品的严谨和细腻有所宽容。 但是,观众的宽容,不等于歌手对自己的纵容。 与此相反,艺术歌曲却通常要表现美:春天的美、月夜的美、爱情的美、离别的美、思念的美,甚至死亡的美…… 艺术歌曲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辅音、每一个休止符都需精巧,就如同一幅画卷上的每一锋笔触都需细腻,一笔重了,就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感。 所以“歌剧看起来更自由”并不是“因”,而是“果”。 我的工作就是帮助歌剧演员细致准确地学习作品,所谓的“自由”更多的是缘于表演,在学习作品时绝对没有一个音是随随便便的。 而在学习时太随便的歌手到了台上真的会车祸,和乐团和不起来,被指挥怒目,事业上走不远。 又有很多咏叹调,其细腻程度完全不逊于艺术歌曲,同时又需要比艺术歌曲更大的张力,比如著名咏叹调《晴朗的一天》,从一开始安静的远眺大海、幻想与爱人重逢,需要“pp极弱”,到抒情段落需要“ff极强”,真正能感动人的正是把细腻和张力结合得恰到好处的表演。 事实上,在歌剧院应聘、比赛或考学时,对作品细腻度的要求从来不会因为咏叹调或艺术歌曲有任何区别。 常有人说艺术歌曲比歌剧更难。难在哪里呢? 前面说过,歌剧尽管需要细腻,但更必不可少的是表演:动作、表情、语气,除此之外还有化妆、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灯光的助阵,这一切都能帮助观众从视觉上获得戏剧和角色的感受。 还有一大因素,就是动辄几十人的管弦乐团在为歌剧演员伴奏,我们常听某位歌手说:“这部作品跟乐团一起很好唱。”——乐团是对歌手的极大支持。 这一点也许只有跟乐团合作过的人才有体会,但大家不妨联想一下《复仇者联盟4》中,千钧一发时,超级英雄们重新登场站在美队身后。。有没有感觉顿时有了坚实后盾,斗志高昂,热血沸腾? 有乐团在,很多破音的风险我们不用担——很多“pp极弱”可以用“mp中弱”代替,很多高音可以使出全力不用怕音色不够圆润,心理上就像是做高难度的空翻动作时知道落地有海绵摔不疼,更放心大胆不拘束。 郭德纲曾说“相声难,不像话剧小品有服装道具,贴上胡子就演爷爷,相声演员只能靠一张嘴把观众逗乐”。这句话来形容艺术歌曲倒也颇为直观。 演唱艺术歌曲时,歌手身后只有一架钢琴,观众就坐在面前两三米处,与有几十人的交响乐团隔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歌剧表演相比,简直就是被近距离围观的“裸”唱。 演唱艺术歌曲时,表达强烈感情时的“f强”也不能声嘶力竭,“p弱“更要优雅细腻。就算在换声区的弱音也要努力做到,太强了马上被观众嫌弃没品位,可是做弱音风险大,别说破音了,稍微一晃的音都能被清清楚楚听到,感觉是没有保护措施的走钢丝。 所以想要唱好艺术歌曲要求歌手对声音的控制力要更强:没有大幅度肢体语言和道具的帮助,没有大乐队的保护支持,只能靠声音表达音乐,任何瑕疵无处遁形。 这一特点在舒伯特的很多作品中非常明显,让很多人觉得特别难唱。 不过舒伯特也有张力很强的作品,如《纺车旁的格丽卿》、《魔王》等等。浪漫派后期的艺术歌曲经常充满戏剧元素,更像一首咏叹调,甚至一部微型剧。例如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马勒的作品。 从这点来说,艺术歌曲与歌剧并不是真的天壤之别。 艺术歌曲虽说难,并不代表歌剧就不难、喊就行——优秀的歌剧演员通常也是出色的艺术歌曲诠释者。 大家不难想象,只有对声音的控制力极好才能同时表演得投入和精彩。 倘若只靠喊,是唱不了几年就要退休的;倘若对声音的控制不够好,要么演唱质量不高,要么只顾声音顾不上表演;而且乐团并不一直是歌手的保护神,乐团可以比歌手的“pp极弱”更加弱,倘若对声音的控制力不好,此时就尴尬了。 优秀的歌剧演员通常都热爱演唱艺术歌曲——可以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声音上,

[更多]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