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语言的束缚——无词歌

简介

这里有中、日、韩、英、意。美等国家歌手出产的声乐、花腔女高音、流行乐、后摇、摇滚、近代和古代民俗、电子合成乐、爵士、新世纪、宗教派别中的无词歌。 那么,什么是无词歌? 在声乐作品中有一些特殊的作品,它们的唱词是采用元音、音节等作为人声唱词,可以看作是没有作词人,或者作词人对歌词没有具体定义的一类歌唱作品,它采用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发声交流形态,唱词若以文字记载仅为“啊、喔、咿、嘻、呜、嗯、呵、嘘”或者元音“a、i、u、e、o”等。在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初期,同样采用最简单的音节模仿动物的发声进行交流,为了区别和传递更多的信息于是出现了复杂的声音变换,比如说高低、快慢、强弱、长短、不同的感觉特质——即目前我们所说的音高、节奏、响度、音色的音,当然还有气息的浓淡差异,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语音的旋律,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声乐语言,它的音乐是可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 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歌曲出现了歌词,也开始往有意义的表达发展,即从歌词中就能了解歌曲的内涵。从中国古代诗歌到西方圣咏,从文学诗词到现在的通俗白话,歌词的内容纷繁复杂,人们对于音乐中人声歌曲的理解趋向于“文学作品”,从而减少了对声音本身的体验。因此随着错误理解在群众中的习惯化,声乐作品都采用文词确凿的歌词作为表意载体,而无词声乐作品罕有踪迹。不过,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大数据时代在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无词歌曲出现在各种音乐流派中的身影越来越多,这不失为一个好现象。 无词声乐作品在古代通常作为“练声曲”出现,在各国音乐院校中是必不可少的考试项目,因为采用元音为音节单位发声,相比较复杂音节组合的歌词更为容易,精力也能更加集中在发声方法上,自身的歌唱技术得以完全展现,所以也有歌唱家将无词曲目作为音乐会上的炫技曲目。 无词声乐作品也常常被器乐化,经过混音处理后应用于各种配乐之中,有相当惊艳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音乐艺术的丰富完善,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逐步提升,跨学科的音乐研究更是源源不断,比如说音乐美学、音乐生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声学。“音乐无国界”,无词的声乐作品是世界的语言,是最本真的人类的语言,它不受各地语言的拘束,它对音乐的创作与审美要求更高,如同器乐作品一样,更加细腻、耐人寻味。 登高而呼,其吟声悠远流长 。 呐喊,其声发于天然。 颂赞,其声庄重激昂。 叹息,其声短而彷徨,或怜悯。 哼唱、呢喃,其声消遣随意,无所谓无情或有情。 ~ 本辑收录可以名正言顺地作为歌曲欣赏的无词歌,而不是一个音乐效果,音乐素材,不是作为配乐,通过混音、效果音堆砌的。 歌曲是以人为主、伴奏为次的音乐。人声与器乐的地位一般相对统一,如果器乐占比较多,那即便有人声参与,也要算器乐曲。 人听音乐觉得好听,是源自声音感受器官的解析结果与即时心理、生理状态十分合拍。 歌词使听众明白一首歌曲要传达什么信息,但弊病也在这里,什么弊病呢?就是很多听众都觉得歌词就代表了一首歌曲的全部信息,就拿许嵩举个例子吧,我想十个有九个觉得他的歌是很无病呻吟的。随便搜出几首他2011年之前的歌曲,看看歌词,就会发现——“矫情”。但是你为什么一定要以歌词的人文素养来定规一首歌曲的价值?基于这种欣赏态度的你的评价真的对吗? 你的大脑或许被“固化”了,思维死板了,你听音乐是听声音,除声音以外,别无他物。试想你听其他语种情歌的时候,很多时候,即便歌词很矫情可笑,你也不会嘲笑,甚至会崇拜追捧,会深受感动,可能得数年过后翻过头仔细阅读歌词,才发觉尴尬。那么造成这种理解差异的原因在哪里?是因为你在听其他陌生语种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把歌手唱歌词的时候,咬文嚼字的音调同化在旋律中,直接忽略其歌词的语言内容,而是直接获取对应语音语调的情感、思想信息。 这同时意味着一件事情——歌词,真的能阐明一首歌曲的创作意图吗?很显然是不能的,否则的话中国人只能听中文歌了。音乐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人的生理状态决定其心理状态,无论歌手本身是个什么人格的人,但她在演唱时的即时心理状态全都能通过声音传达出来,歌手在唱歌的那段时间内,她不属于她自己,而是属于歌曲本身,她诠释的是歌曲所包含的三观内容。而吟唱,这种无词歌正是因为完全没有语言,没有语义性内容(也有歌手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自创语言或使用无国界的拟音词语来辅助发音,加强表情达意,比如说黑石瞳。),所以更具备无国界的特点,将听众范围扩大了,将欣赏感受也变得更纯粹了,这是从大的音乐分类概念上可以认为的,纯粹的歌曲类型。  

[更多]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