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圣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简介

伟大的“古典音乐之父”-巴赫J.S.Bach,一生创作的古典音乐作品上千部,以BWV为编号的巴赫作品目录仍在随着巴赫手稿的被发现而增加,2008年已增补到BWV.1128, “乐圣”贝多芬曾经感慨的说道:“巴赫的音乐不是小溪(Bach),而是大海(Meer)”。 在巴赫色彩纷呈、波澜壮阔、深不见底的音乐海洋里,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被誉为“大提琴圣经”。它诞生于1720年,这正是巴赫音乐生涯最高产、作品质量最高的科腾时期。1717年8月,32岁的巴赫应科腾公爵利奥波德的邀请担任科腾宫廷乐长,在这里不仅待遇优厚,而且能与当时欧洲最优秀的演奏家共事,这极大促进了巴赫的艺术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等名垂青史的伟大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 不知是因为明珠暗投还是演奏难度太大,或是冥冥之中在等有缘之人,这部作品问世之后近一百七十年间始终待自闺中无人赏。直到1889年,一位13岁男孩在父亲的陪伴下,走进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家普通二手乐谱店,为他新买的大提琴购置乐谱,他就是西班牙音乐天才-“现代大提琴之父”巴勃罗.卡萨尔斯,在店里翻找旧乐谱时,偶然打开一个破烂不堪的印本,这就是巴赫失传已久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13岁的卡萨尔斯瞬间感觉到其中美妙的旋律,如获至宝的他在接下来的12年间,他每天钻研、练习这些曲子;25岁登台公开演奏,立即轰动世界,成就了“现代大提琴之父”辉煌起点,卡萨尔斯曾经说:“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上帝。我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是欣赏大自然,然后就是巴赫的音乐。”。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艺术成就在于,首先创作难度高,利用单一旋律呈现对位旋律,大提琴不仅要演奏高音声部的旋律,还要配合高声部的音乐旋律的低音伴奏,用单旋律乐器表现和声丰富的复调音乐,完全是超出时代的创举。其次是对演奏者要求极高,大提琴弦粗、音程长,既要求高超的技巧又要求具备相应的力量和控制,这部作品已成为大提琴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最后,大提琴独奏作品一向是作曲家写得比较少的作品,技巧不够艰深便索然无味,难度过高又难免曲高和寡,也难以在技巧性与音乐呈现上保持和谐。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从根本上提高了大提琴的表现力,使大提琴由通奏低音的伴奏乐器升格为重要的主奏乐器。 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组成有统一型式:  1、前奏曲  2、阿拉曼德舞曲  3、库兰特舞曲  4、萨拉班德舞曲  5、一二号是小步舞曲, 三四号是布列舞曲, 五六号是加沃特(又译嘉禾)舞曲  6、吉格舞曲    各舞曲速度来看, 将①前奏曲视为整首组曲的导引,它通常是中速或快速的, ②阿拉曼德舞曲中速或慢速, ③库兰特舞曲快速,④萨拉班德舞曲慢速, ⑤插入舞曲和⑥吉格舞曲皆为快速, 如此便得到一个类似 快-慢-快-慢-快的形式, 再深入探讨各舞曲的个性, 我们便更能理解这样安排的逻辑性。 “大提琴教父”罗斯特洛波维奇在1991年录制的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专辑背面为每首组曲标注了他所理解的作品个性: G大调第一组曲-明亮、 d小调第二组曲-悲伤而强烈、 C大调第三组曲-辉煌、 降E大调第四组曲-庄严而不透明、 c小调第五组曲-黑暗、 D大调第六组曲-阳光。 歌单选择了世界最优秀大提琴家的演奏录音,基本涵盖了各种演奏风格,既有卡尔萨斯的数码修复版,也有斯塔克脍炙人口的经典演奏,还有比尔斯马复古求真的版本,鉴于有太多难以取舍好版本,因此每曲选择三个版本供乐友赏析。 曲目如下: 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亚诺什·施塔克/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巴勃罗·卡萨尔斯 d小调第二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杰奎琳·杜·普蕾/史蒂芬‧伊瑟利斯/恩里克.麦纳尔蒂 C大调第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巴勃罗·卡萨尔斯/安纳.毕斯马/莫里斯.詹德隆 降E大调第四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沃尔夫冈·波伊彻/丹尼尔·沙弗兰 c小调第五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皮埃尔·富尼埃/王健/安德烈‧纳瓦拉 d小调第六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马友友/保罗.托特利埃/亚诺什·施塔克

[更多]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