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

杨宝森

中文名:杨宝森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 生日:1909年10月9日 职业:京剧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定军山》、《四郎探母》 配偶:谢虹雯 简介:杨宝森,北京人,1909年10月9日出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主要作品《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定军山》、《四郎探母》等。1958年逝世,享年49岁。 人物经历:生平经历 杨宝森(1909年~1958年)京剧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字钟秀。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诞辰:1909年10月9日,宣统元年(己酉)八月廿六日;逝世:1958年2月10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廿二日,2时。 八岁学艺。曾拜陈秀华、鲍吉祥为师,学余派(余叔岩创)。后带艺搭班入斌庆社科班。十四岁登台。1939年组建宝华社挑班演出。出科后与筱翠花(于连泉)、程砚秋、荀慧生等合作演出,以《失空斩》、《捉放曹》、《桑园寄子》、《托兆碰碑》、《杨家将》、《汾河湾》、《卖马》等余派戏为主。 杨宝森的曾祖父杨贵庆工刀马旦。祖父杨桂云是清朝末年与谭鑫培同时代的着名京剧演员,为“四喜班”的着名花旦,其长子杨孝亭,艺名小朵,亦演花旦;次子杨孝方(毓麟),艺名幼朵,长于武生,兼工铜锤花脸,中年因病退离舞台。杨宝森系孝方的长子,堂兄杨宝忠(孝亭之子)后来成为着名琴师。 建国后,任天津市京剧团团长。专心研习余叔岩的表演艺术。唱法、行腔自成一派,世称“杨派”。三十年代末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为“四大须生”。代表剧目有《伍子胥》、《失·空·斩》、《击鼓骂曹》等。 杨宝森是中国京剧史上的“四大须生”之一,他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谭派和余派艺术,使得“杨派”成为当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京剧流派之一,更造就了“十生九杨”的京剧生行格局。杨宝森虽以唱功为主,但是做派也有相当的功力。他的《击鼓骂曹》,祢衡出场的台步身段,挺胸、曲肘、扣腕、提气、摆髯,以表现祢衡这个怀才不遇的儒生于潇洒之中带有一股傲气。杨宝森曾任天津市京剧团团长。 艺术经历:幼年出道 他自幼喜爱京剧老生行当,而未能依从其祖父让他继学旦角之愿。杨宝森初学谭派,幼年师事裘桂仙,开蒙学戏,练习毯子功,后拜鲍吉祥学习老生,宗余派。他10岁左右便“带艺搭班”,长期在俞振庭的斌庆社求艺并演出。 杨宝森在童年时期嗓音明亮,12、13岁时专攻余派,16岁时演出《打渔杀家》,效果很好。他还在《上天台》中饰演过刘秀,《断密涧》中饰演过王伯当。在《珠帘寨》“收威”中的起霸,功架一丝不苟。偶尔演出的《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等戏,也博得北京、上海等地观众的赞赏。在此时期,他所演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洪羊洞》、《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桑园寄子》、《卖马》、《碰碑》、《汾河湾》等剧,均获得很好声誉,有“小余叔岩”之称。在他童年时期就擅长演出《文昭关》一剧,与于连泉合作时间较长,也曾佐程砚秋、荀慧生演出。 青年拜师 杨宝森在青年时期,因身体关系,使得变声期拖长,因此曾有一较长时期的休养未登舞台。在此期间,他以乐观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坚持练功、吊嗓、习字、绘画、练琴,甚至傍晚散步时还边走边哼唱唱腔,一声一字地推敲,逐字逐句地揣摩,潜心研习余派的演唱技巧。杨宝森虽未正式拜在余叔岩门下,但遇有机会便登门求教。他多方求师访友,拓宽学习之路,曾得到名师陈秀华及堂兄杨宝忠的许多指点,他曾向名票、余派研究家张伯驹先生问艺,也曾向王凤卿、王瑶卿求教,力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当其健康得到恢复而重登舞台时,他在唱、念及表演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长进。 中年技压群芳 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汪(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后嗓音再度发生变化,在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辅助下,尽量舍短用长,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在继承余派艺术的基础上,他根据本人倒仓后的嗓音条件,并结合他多年的艺术实践、创出一种崭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为杨派艺术的创始人。在20世纪30年代末,他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一起并称为“四大须生”。1939年,他曾组织宝兴社挑班演出。在20世纪50年代,其艺术造诣日臻完美,杨派艺术渐渐流行。 个人生活:1939年,杨宝森与赵霞彰结婚8年,恩爱如昔,但膝下一直没有孩子,不免遗憾。而此时杨宝森的一位友人家中因经济困难,正有将外孙女送养之意,机缘巧合之下,杨宝森收了这个刚几个月大小的女孩为养女,以“气质如兰”为期许,为她取名为杨文蕙。 直到赵霞彰去世,杨宝森与谢虹雯结为夫妇后,才有了自己的儿子杨珉,但杨宝森因为身体不好,去世的时候杨珉只有4岁。杨宝森从未训骂过女儿,即使女儿犯错,也只有语重心长而没有气恼高声。杨文蕙逐渐长大后,杨宝森的身体状况却慢慢不好起来。1958年2月,杨宝森去世时,因女儿参加劳动,未能见到最后一面。 活动年表:1917年,农历丁巳年:杨宝森开始学戏 1920年,农历庚申年:杨宝森搭斌庆社学艺 1922年11月7日,农历壬戌年九月十九日:杨宝森首次登台演出 1923年3月17日,农历癸亥年二月初一日:1923年3月17日三庆园演出 1924年5月24日,农历甲子年四月廿一日:杨宝森首次赴沪演出第一天 1925年,农历乙丑年:杨宝森留沪在义母处调养 1928年,农历戊辰年:杨宝森结识恽雪斋 1929年,农历己巳年:杨宝森第一次灌录唱片 1931年,农历辛未年:杨宝森结婚 1933年4月5日,农历癸酉年三月十一日:杨宝森二次赴沪演出第一天 1934年,农历甲戌年:杨宝森在京正式搭班演戏 1935年,农历乙亥年:杨宝森应吴素秋邀请合演一期 1936年9月,农历丙子年:胜利公司1936年莅平灌片欢宴会举行 1937年,农历丁丑年:《戏剧旬刊》评须生“四杰” 1938年,农历戊寅年:杨宝森、高华合灌《桑园会》 1939年,农历己卯年:宋德珠赴津演出 1941年9月,农历辛巳年:程砚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1942年,农历壬午年:宝华社重组 1943年1月4日,农历壬午年十一月廿八日:宝华社首次赴沪演出第四十五天 1944年1月,农历癸未年:宝华社二次赴津 1945年10月31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六日:庆祝蒋主席六秩华诞国剧大公演 1946年3月30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946年为北京伊斯兰教工业学校等筹款义演 1947年1月1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初十日:杨宝森首次参加梅兰芳剧团演出第六十一天 1948年4月,农历戊子年:杨宝森三次参加梅兰芳剧团演出 1949年8月,农历己丑年:杨宝森、尚小云合作赴津演出 1950年7月,农历庚寅年:杨宝森赴香港演出 1951年11月,农历辛卯年:杨宝森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 1953年,农历癸巳年:杨宝森剧团赴济南演出 1954年,农历甲午年,秋:杨宝森剧团赴苏州演出 1955年6月,农历乙未年: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 1956年3月,农历丙申年:宝华社赴天津筹建天津市京剧团 1957年1月1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一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天 1958年1月28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初九日:杨宝森末次录音 个人作品:《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鼎盛春秋》 《击鼓骂曹》 《大保国·探黄陵·二进宫》 《问樵闹府·打棍出箱》 《王左断臂》 《洪羊洞》 《碰碑》 《清官册》 《桑园寄子》 《二堂舍子》 《红鬃烈马》 《卖马》 《打登州》 《捉放曹》 《珠帘寨》 《定军山》 《阳平关》 《朱痕记》 《搜孤救孤》 《乌盆记》 《摘缨会》 《一捧雪》 《桑园会》 《四郎探母》
[更多][举报]

查看更多内容,请下载客户端

立即下载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