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山

赵良山

中文名:赵良山 别名:山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辽宁黑山县 生日:1939年 职业:民乐艺术家 代表作:《哀郢》 身高:172cm 体重:150斤 血型:O型 毕业院校: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 主要成就:对古埙、巴乌、葫芦丝进行了改革 简介:赵良山,辽宁黑山县人,1939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1986年调到厦门大学音乐系任教,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现任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2011年9月29日在厦门逝世,享年72岁。 荣誉记录:对古埙、巴乌、葫芦丝进行了改革 《埙》古埙演奏中国古埙第一人:缘起 赵良山多年来专门从事我国民族管乐器的演奏和研究,擅长演奏古埙、竹笛、洞箫、巴乌、葫芦丝、土良等乐器,演奏的各种乐器多为自己亲手制作,并对古埙、巴乌、葫芦丝三种乐器进行了改革。他2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人类最古老乐器之一的“埙”的探讨,使埙的音量增大,音区由窄变宽,音准趋于准确,因此埙的演奏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他在1983年第一个将埙的演奏搬上了北京的舞台,此后从未间断对埙的研究,对埙的复鸣、进一步推广使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古埙第一人”。 名片 走进赵良山老师的家,最显眼的莫过于厅中两个陈列柜里几百枚大小与颜色不尽相同的古埙。而大厅的一面墙上,长长短短几十把民族管乐器错落有致地挂着,不经意间便组成了一件最具有音乐气息的艺术品。这其中有赵良山6岁时拥有的平生第一件乐器——笛子,有当代由他做出的第一把竽,融入他的改革制作的葫芦丝,他亲手制出的每一枚埙……乐器忠实地记录了赵良山的艺术人生,而他当场用埙吹奏的悠远乐音,让我的思绪跟随他回到了他与音乐结缘的起点。 歌手与古埙的渊源及经历:难童年笛相伴 赵良山出生在东北一个偏僻小山村的贫苦家庭里,一岁半时母亲就去世了。5岁时他有了继母,继母对他很苛刻,而父亲又长年在外奔波生计,孤苦伶仃的他每天挖野菜、挑水、捡煤、拾柴。一天,六岁的他听到隔壁传来箫声,立即被《苏武牧羊》、《孟姜女》的悲凉旋律打动,联想起自己的身世哭了起来。听到哭声的吹箫老人在得知原因后,把一把自己做的小笛子交到了他的手里,让笛子与赵良山做伴。从此,赵良山一听这位吹箫邻居的曲子,便找机会偷偷地模仿吹奏。 “我能走上音乐路,要感谢两个人。除了这位邻居,就是住在我家另一头的一个盲人算命先生。”这位算命先生每天都在一个小童的牵引下,吹着笛子走家串巷。赵良山被他吹的纯正东北小调吸引住了,天天跟在他身后跑。算命先生的家人发现后便让赵良山来做算命先生的引路人,赵良山一口答应,从此,他把挖野菜的时间压缩成两个小时,其余时间在牵引算命先生的同时,认真倾听他吹奏的笛子曲,回了家则如饥似渴地凭借记忆模仿这些曲子。也正是这些优美的乐曲,冲淡了赵良山童年生活的艰苦。 1949年解放后,赵良山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考入中学后,他带着他的笛子开始在县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也许正是由于他对音乐的执著1960年,他在沈阳考点73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惟一一名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的考生,踏上了专业学习管乐器的道路。 让古埙重返舞台 在中央音乐学院刻苦学习笛子、箫演奏的几年,在赵良山看来,为之后埙的演奏打下了坚实基础。而毕业分配到湖北省歌舞团后,为了加强民族管乐器的艺术表现力,他开始对巴乌、葫芦丝等乐器进行改进。当时团里没有经费,要把脑中对管乐器理想状态的想像变为现实,惟有自己动手。“那时的长期研制使动手能力提高很快,真是为之后埙的制作打牢了基础啊。”赵良山不禁感叹。 如果说这时的赵良山与埙的结缘只是需要一个机会,那么陈重——这位赵良山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时的笛子课老师便做了这个“媒”,1980年,他将一枚宜兴烧制的埙邮到了赵良山手中。老师的“做媒”是慎重的。“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可惜现在已经失传,没人演奏。你好好地琢磨,一定要把埙吹出去。”赵良山手捧这个像梨子一样的乐器,心里便记下了老师的嘱托。但是,路并非是平坦的,手上这个埙吹起来声音很小,音之间没有关系。于是,赵良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做出好埙,让“千年绝响”重见天日。5个月后,不停地制作了几百个木制埙的赵良山终于拥有了2个音量大,音与音关系准确的埙。与此同时,他研究出了埙演奏的指法排列,甚至让埙第一次奏出了半音。 有了“硬件”,就要“软件”,必须让埙演奏最适合她个性的好曲子。赵良山在读屈原名诗《哀郢》时,感觉到埙十分适合表现楚国郢都被攻陷后,屈原痛心疾首的心情,于是他与作曲家龚国富配合创作了埙曲《哀郢》。这首三分钟十秒的埙曲,把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痛哭声都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至深。赵良山想借1983年湖北省歌舞团用古乐队上演《编钟乐舞》的机会,以一曲《哀郢》让埙重获新生。赵良山感叹:“让埙重返舞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人为因素的干扰,别人对埙这个乐器的不认可,三番五次阻碍着埙的舞台复鸣。”最终,赵良山有了仅仅一分钟的表演时间,而正是1983年10月北京天桥剧场这一分钟的《哀郢》,震动了中国乐坛!埙独一无二的音色,使它的复鸣之声永久刻在了听众心里。 南音与埙的碰撞 在厦门已经生活了19年的赵良山,每天喝着闽南的功夫茶,闲时在海边散步,早已把厦门作为第二故乡。喜欢创新的赵良山几年来一直为埙的未来操心着。“我始终觉得埙的推广还不够,我相信埙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我要让埙立足于闽。在我看来,南音是闽的活化石,是人类的活化石,而具有7000多年历史的埙也是。既然如此,我一定要用我的有生之年,让它们团圆。”出于这样的想法,赵良山参加了一个南音团,对南音曲的配器也进行了革新,将埙加入到南音的演奏当中去。“这或许还是试验,但埙的加入,已经给原本的‘四大件’乐器伴奏带来了新意。我总相信埙能够为南音争光!” 与埙“牵手”走过25年之久,赵良山告诉自己“要给埙一个好的交代”。现在他正在归纳关于埙的资料,埙的演奏技巧,总结埙的系统教学,并且继续进行着古埙的制作和演奏。他向我透露,今年要和在厦大音乐系任教的儿子赵亮,把埙的音乐会,开到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去。这位“中国古埙第一人”,在阔别北京演奏舞台多年之后,一定准备给北京更大的惊喜!
[更多][举报]

查看更多内容,请下载客户端

立即下载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