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小云

盛小云

姓名:盛小云 国籍:中国 出生地:苏州 职业:苏州评弹演员 代表作品:莺莺拜月、新木兰辞、白蛇·断桥等 简介: 家庭背景:盛小云本姓陈,原名 陈红卫,出生评弹世家,父亲陈瑞安是上海 青浦人, 苏州弹词演员。母亲盛玉影是 浙江平湖人,也是苏州弹词演员。父亲习弹词拜的师父是擅说《落金扇》和《游龙传》的唐竹平。母亲学弹唱跟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苏州弹词名家 周玉泉,擅演的主要书目是据 周振玉说演本改编的《白罗山》。以此而论,盛小云应当是苏州弹词的门里子弟和世家出身了。 所获奖项:1988年获 江苏省评弹会书比赛青年组优秀表演奖(第一名),1991年获 江浙沪评弹“三枪杯”会书比赛金奖,1998年中国曲艺会萃“新人奖”,2000年获首届 中国曲艺牡丹奖,连续四届江苏省曲艺节优秀表演奖,两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在第一二三四届江苏省曲艺节中均获优秀表演奖。她演唱的《倾杯/石城春望》获首届中国曲艺牡丹表演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苏州评弹比赛中获优秀表演奖。弹词开篇《姑苏水巷》获得2000年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节目奖和第十九届MTV 中国电视金鹰奖。 世家出身:盛小云记事时,却并不知道父母的职业,她10个月就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射阳农村,在那片盐碱地上度过童年。那时她叫陈红卫。 <br/> 年幼的陈红卫生活里没有评弹,但是酷爱文艺。盛小云记得很清晰,五六岁时,每天早晨,在收音机旁听杨春霞教唱样板戏。家里没有三弦琵琶,唱京戏是全家人的娱乐。那时陈红卫的嘹亮嗓音已经昭示着她的未来,只是大家都还不知道。 <br/> 1978年,上小学2年级的陈红卫随父母回了苏州,开始出入书场。复苏的评弹演出异常兴旺,小红卫只觉得说书“蛮噱格,好白相”,懵懵懂懂中喜欢上了评弹。她最喜欢听收音机里蒋云仙说的《啼笑因缘》,绘声绘色,仿佛满台生辉,她疑惑地问母亲:“里面有几个人在说书?”母亲说,只有一个人啊!真是神奇,小红卫心中无限向往。 <br/> 评弹艺人的生活是漂泊不定的。父母跑码头演出,常常一去就是半个月。三个姐姐先后出嫁了,小女儿成为父母最大的牵挂。陈红卫上初一时,父母终于和她一起做了个决定:学评弹,继承父母的事业。 <br/> 初学评弹:初学评弹的日子,盛小云记忆犹新。宠爱她的父母一下子变得严厉起来。她请了三个月假,跟随父母去跑码头,一边走一边学。是不是这块料,能不能吃这碗饭,就看这三个月了。她嗓子亮、乐感好,唱是没有问题的,而评弹却是门综合的技艺,说噱弹唱,一样也不能偏废。她刻苦地学,练口齿,练手指,这三个月成为她一生的转折点。三个月后,她退了学,正式上台演出。 评弹生涯:陈红卫改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盛小云,开始了她的评弹生涯。 <br/>少女时代在学艺和演出中,在书场之间度过。每天早晨起来吊嗓子,一天至少唱8到10只开篇,父母没空教时就跟着录音机练。没有普通孩子的童年乐趣,却有他们一生也尝不到的滋味。 <br/> 刻苦,是盛小云的秘诀。为了练熟一道曲子,腊月里,盛小云常常先把手指放到冷水里冻僵,然后才开始练琴,等弹到手指发热了,再浸到冷水里,再练弹拨。那时,盛小云已经发现,每一分努力都会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br/> 1983年盛小云考入苏州评弹学校,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苏州市评弹团。她先后拜邢晏芝和蒋云仙为师,师承衣钵,刻苦钻研,并锐意创新。 <br/> 十年跑遍江浙沪:自从评弹诞生,说书人就是要跑码头的。乡间、小镇,大大小小的书场连成评弹艺人的一生。背着三弦琵琶,从一个码头走到另一个码头,这种最质朴的演出方式仍然是评弹的生命所系,是评弹的根。优秀的评弹演员,就从日复一日的艰苦中磨砺而成。 <br/> 12岁起,盛小云就跟随父母跑码头了。第一次上台,是在常熟农村的一个小书场,帮母亲送只开篇。盛小云记得,唱的是《莺莺操琴》。第一次面对观众,她吓得腿都抖了,第一段就跳了两句词,却越唱越镇定,下一段又从从容容将跳的词补上了。 <br/> 评校毕业正式进团后,盛小云和父亲搭档,跑的第一个码头在常熟乡下。坐车到王庄镇,再乘拖拉机到了乡下,说《白罗山》。冬天,小小的书场里放着些长凳,一开始只有七八十人。后来,人越来越多,不断有农民举着长凳挤进来,见缝插针坐下去,一直坐到门外的老虎灶旁,坐到了近200人。 <br/> 第三个码头在张家港。城里有两家书场,只有5分钟的距离。另一个书场里的是当时正当盛年的两位演员,名头响。碰到这样的敌档,如果说得差点,可能观众会跑光,那就只能卷铺盖走人了。演出前一天夜里,盛小云做噩梦了,梦见只来了7个观众。提心吊胆上了台,听众却一天比一天多,最后天天客满。两个胜仗打下来,盛小云心里有了底,再也不慌了。 <br/> 她和父亲拼档,母亲在台下听。每场听完,总给她提意见。和学艺时一样,依然是一家三口。 <br/> 盛小云跑遍了江浙沪的大小码头,一年二三百场演出,整整十年,默默无闻。书场里的掌声、笑声却使她满足。艺术的历练也使她逐渐散发出光芒。说噱弹唱,全是真工夫。这一行,没有偶像。 <br/> 中国最美的声音:盛小云,被同伴们戏称为“获奖专业户”。她的书从乡下说到城里,从中国说到外国,她的听众从老年发展到中青年。表演的书目,从传统的章回到现代的开篇演唱。 <br/> 她多次在各类重大演出和比赛中获奖、夺冠。盛小云说,自己的荣誉和成绩离不开党的关怀,离不开评弹团的培养。除了刻苦学习、钻研和领悟,盛小云对评弹艺术已经积累了认识,有了成熟的艺术观念。她坚持唱腔为内容服务,表演和弹唱结合,重视刻画人物,反对为赢得掌声而作出花哨的表演。她的表演总是自然流畅,毫不造作。当评弹越走越远,走出江浙沪时,她又钻研起来:如何让评弹既保有原汁原味,又能拥有更多的观众? <br/> 1989年,盛小云作为江苏的唯一代表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如何让听不懂吴语的首都观众接受苏州评弹?盛小云动了脑筋,下了苦工夫。一曲《新木兰辞》,以铿锵明快的节奏,将弹和唱溶为一体,结合眼神和手势的表演,把人们带到“跃马横枪战大荒”的场景中。首都舞台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br/> 有一次为铁道部演出,演出前盛小云才知道,这些观众没有一个懂苏州话。她犯了愁:说苏州话吧,和观众无法交流;说普通话吧,就没了苏州评弹的味道。上场前,她打定主意,采用苏州话和普通话有机结合的全新方案,说到重点和关键之处,盛小云操起了标准的普通话并配以优美的形体动作和眼神手势,全方位倾入,使整个剧场产生了爆炸性的阵阵掌声。这些“铁爷”们高兴地说:“我们既听懂了说书的内容,又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吴侬软语,真是一种最最美的享受。” <br/> 1998年3月4日,盛小云赴台湾演出。这是50年来祖国大陆评弹团在台湾的第一次公演。演出当天傍晚又下起雨来,大家心中都忐忑不安。谁知7点开门时的盛况把大家吓了一跳,不到十分钟播音宣布一楼满座,紧接着二楼也爆满,苏州评弹轰动了台湾。盛小云被当地媒体称为“道地的苏州美女”,苏州评弹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br/><br/>
[更多][举报]

查看更多内容,请下载客户端

立即下载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