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colò Paganini

Niccolò Paganini

中文名:尼可罗·帕格尼尼 英文名:Niccolò Paganini 别名:尼科罗·帕格尼尼| 国籍:萨丁尼亚 出生地:热那亚 生日:1782-10-27 职业:作曲家、小提琴家 代表作:六部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独奏24首随想曲 擅长类型:小提琴独奏曲、协奏曲 所属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主要成就:历史上最著名小提琴大师之一,将小提琴技巧发展到无与伦比的地步 简介:尼科罗·帕格尼尼(意大利语:Niccolò Paganini,1782年10月27日-1840年5月27日),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他是历史上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 生平:他于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那亚。父亲是小商人,没受过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是一个吉他和曼陀铃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陀铃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在他7岁时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那亚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都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8岁就会写小 提琴奏鸣曲。12岁,他在热那亚举行公开演奏会,获得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从十余岁起,帕格尼尼跟着许多不同的老师学习,包括了Giovanni Servetto和Alessandro Rolla,但是对于这早来的成功,他没有办法妥善的处理。 在他十六岁时,他就开始赌博和酗酒,就在这个时候,荻达拯救了他,把他带到她的家去,在那里他又开始学习小提琴,共学了三年。在这三年之中,他也弹奏吉他。1805年他担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 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帕格尼尼的父亲安东尼欧·帕格尼尼,母亲狄蕾莎.波姬亚蒂,皆未受过正式音乐教育,夫妇俩在酒店唱歌赚取赏金,帕格尼尼大概是继承了父母天份。他的身体似乎天生就是拉琴的,他的肩膀,他的手肘,他的手腕关节异常柔软。宽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垫及腮托,小脑特别发达,听觉格外灵敏,即使是用调音不准的琴依然可以拉出准确的音.他还可以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拉,当然不是基于调音,而是从指法的改变。 帕格尼尼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后来的钢琴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运用于小提琴的演奏中,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他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柏辽兹称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议的,一般小提琴家必须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两条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据说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条弦拉出四个八度,这相当于在手掌弯曲状态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帕格尼尼的身材瘦长,拉琴时情绪激越,如痴如醉,如魔鬼附身,技巧十分精湛。在帕格尼尼五十八年的音乐生涯中,共创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包括《钟》、《狩猎》等名曲。 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一度挥金如土,赌博成性,与妓女鬼混。那双拉琴的手,那双抓住音乐翅膀的手,一只伸进了肮脏的赌场,一只伸进了狐臭飘香的妓女幔帐。他把金质的音符当作了筹码,输掉了不仅是自己的尊严,还有人格。 脱掉音乐的盛装,帕格尼尼背上了桎梏一样的债务,他被饥饿、疾病困扰着,最后不得不将心爱的小提琴变卖度日。他的小提琴要比约瑟夫·托查的杰西(意大利制琴名师瓜尔内里·德尔·杰苏1739年制造的小提琴,托查为它取名为杰西)命运还惨。有人说,帕格尼尼的双手和灵魂,被撒旦掌握了。在帕格尼尼辉煌的时期,人们聆听他的演奏时这样说:“才华横溢的大师你拉错几个音符吧,那样我们觉得你还像人类。” 但帕格尼尼还算是幸运的,当他堕落到穷困潦倒的时候,一个善良的贵妇人,像天使一样降临到他的身边。这个贵妇人叫荻达。荻达清楚地知道,拯救帕格尼尼的生命和灵魂,必须从他的双手开始。因为帕格尼尼的堕落是双手开始的。首先,荻达将帕格尼尼接到乡村自己的一个别墅,对他开始了三年的精心调养:生活上的多滋味调养,心灵上的仁爱抚慰,还有音乐上的指导辅助。荻达手把手地教会了帕格尼尼吉它演奏指法,使他学会了用手指拔出与长笛相似的泛音和双音。帕格尼尼重新找到了手感和乐感,并创造出了 小提琴演奏新技法。《狩猎》是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第九曲的别名,其中一段双音,像是狩猎号角声,就是从荻达那里学来的。 手指的灵性恢复,取决于一位善良的女人之手的把握;而心灵的复苏,缘于荻达心中爱的呵护。帕格尼尼的音乐再生,是荻达用爱心拯救复活的。在乡村别墅静养的三年中,帕格尼尼学会了珍爱自己和他酷爱的音乐。在荻达的调养下,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热那亚,并在卢卡重新举办了小提琴音乐会。 童年往事:帕格尼尼的父亲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商人,在帕格尼尼3岁时就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后来又让他师从小提琴家塞尔维托·科斯塔学习。帕格尼尼8岁时便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并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布雷尔的协奏曲。他9岁加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就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12岁时他把《卡马尼奥拉》改编成变奏曲并登台演奏,一举成功,轰动了舆论界。他随后又赴帕尔玛,师从当时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罗拉和指挥家帕埃尔学习。返乡后,他每天大约用12个小时练习自己的作品。13岁时帕格尼尼开始在意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意、法、奥、德、英、捷克等国。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师罗拉跳下病榻,自愧无颜为师。法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为他惊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记中写道:“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为此,人们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称作“恶魔的演奏”。 艺术生涯:帕格尼尼开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为名震欧洲的最著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丰富,情绪激奋,如痴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乐会上才华横溢地即兴演奏。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断小提琴上的一两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继续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几乎慑服了欧洲所有的艺术家,如文学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梅涅、大仲马,音乐大师肖邦、舒曼、李斯特等,听过他的演奏无不为之激动不已。他对肖邦、柏辽兹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柏辽兹还应帕格尼尼之邀写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献给他。而帕格尼尼虽从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够辉煌),但仍然慷慨地赠送给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柏辽兹2万法郎。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无论到哪里演出都大获成功,收入颇丰,可是源源而来的金钱,又因他嗜赌的恶习而输的精光。据说他父亲也是个赌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为赌注输掉了。在帕格尼尼为演出无琴发愁之际,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国商人借给他一把瓜尔内里制造的名琴“卡隆珀”,这使演出大为增色,获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动,对帕格尼尼说:“这把名琴就送给您了,但请切记千万不可给别人。”帕格尼尼感激之余,一生遵守了这一约定。在他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将这把小提琴交于日内瓦博物馆收藏。 帕格尼尼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备受疾病的折磨。他从小就病魔缠身,一生中几度死里逃生。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7岁又险些死于猩红热。13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时,突然牙床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严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儿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后,他的演出越来越少。过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成了哑巴,只能靠儿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译来与人沟通,可见他一生的成就来得多么不易。 1801年起的五年间,他忽然隐居起来,据说在练习吉他和务农,也有人说是为了与一位年长而富裕的寡妇之间的恋爱而躲避起来。此间,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与吉他合奏的奏鸣曲。1805年,23岁的帕格尼尼复出赴意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被拿破仑的妹妹莉萨·波拿巴·巴乔基聘为皮昂比诺的音乐指挥。三年合同期满后,帕格尼尼的踪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复出,在意大利许多城市举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乐会。1828年维也纳、1831年在巴黎和伦敦的演出均引起轰动。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马赛,然后去尼斯,并于1840年在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为了隐藏自己独创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将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后,人们才将他的作品编辑出版,总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杰出,其中《二十四首随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改编成钢琴曲;12首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其中6首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钟声》)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两个乐章遥相呼应,精彩迷人,无愧于它的标题《钟声》。作品1851年刚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将它改编为同名钢琴练习曲。原作与改编曲双双传于后世,至今仍是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他还创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其他各种室内乐作品等。 演奏技巧:评价 法国小提琴家吉特利斯曾说:“帕格尼尼不只是一个发展……先是有了前面的这些(小提琴家),然后帕格尼尼横空出世了。”尽管帕格尼尼所采用的一些小提琴技巧在当时已经出现,技巧发展却已经停滞不前。科莱里(1653年-1713年)被认为是小提琴技巧之父,他将小提琴的地位从伴奏乐器提升到了独奏乐器。巴赫(1685年-1750年)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BWV 1001-1006)奠定了小提琴的复调演奏能力。第一部对小提琴技巧进行系统研究的作品是卢卡特里(1693年-1764年)的24首随想曲,尽管在今天演奏起来没有问题,在创作的时代却因难度过高而无法被演奏。当时的杰出小提琴家们更为关注的是音调和弓法(弦乐演奏家们称为“右手技巧”)这两个最基本但是很关键的问题。 演奏家 帕格尼尼则为演奏家和作曲家们引入了更先进的技巧。通过他的贡献,小提琴作品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他的音乐具有非常丰富和高难度的指法和弓法以取悦听众,并对他当时的同行们构成挑战。他的音乐会作品中有连顿弓、和声、拨弦(双手),和丰富的音程(最多达到大十度)。帕格尼尼的作品不被认为是完美的对位法创作:(伊萨依曾抱怨说在帕格尼尼的音乐中钢琴和管弦乐伴奏太像吉他了,缺乏个性和对位)。但是,他将小提琴的音色和色彩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帕格尼尼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吉他演奏家,并为这件乐器创作了超过200部作品。 难以超越 帕格尼尼可以在一个把位上用四根弦演奏出三个八度,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他的灵活性也许是由于马凡氏综合症或Ehlers-Danlos 综合症。他的指法,比如双音技巧,换指八度(和十度)和左手拨弦在当时都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却是当代年轻小提琴家们的常规训练科目。几乎半个世纪后才由约阿希姆和伊萨依带来了可以和帕格尼尼相提并论的小提琴技巧跳跃式发展。 很多作曲家都对帕格尼尼的a小调第24随想曲很感兴趣。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马尼诺夫、卢托斯拉夫斯基和很多其它作曲家都为这个作品的旋律创作了变奏曲。
[更多][举报]

查看更多内容,请下载客户端

立即下载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