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庭

赵松庭

姓名:赵松庭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东阳 职业: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代表作品: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 主要成就:南派笛艺代表人物 浙派笛艺创始人 江南笛王 出生日期:1924年9月30日 逝世日期:2001年3月9日 简介:赵松庭,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浙江东阳人。九岁学吹竹笛。上海法学院肄业。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 曾任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民盟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1] 被音乐界称为南派笛艺的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著有《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等。2001年3月9日6时30分,因医治无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8岁。 赵松庭:赵松庭(1924.9.30---2001),原名赵鹤初,又名赵松挺,浙江东阳(原东阳县)人。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竹笛作曲家,南派笛艺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赵派创始人,被称为“江南笛王”。现在中国笛坛的优秀曲艺大师赵老师的学生几乎占了大半壁的江山。像戴亚、王次恒、杜如松、詹永明、唐俊乔、蔡拯、蒋国基、吴寿松、陈悦,曾格格,俞逊发……用不记其数来形容丝毫没有夸张!可以说现在的中国笛坛,真正与赵老一点都扯不上关系的能有几个?! 社会兼职与著作:曾任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赵被音乐界称为南派笛艺的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br/> 曾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著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笛艺春秋》、《笛子演奏基础教程》等著作,是我国第一位成功研制排笛、骨笛和铜管双笛的竹笛大师。 生平:1924年9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成长在民间音乐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br/> 1933年,9岁开始史笛,不久,又学会了二胡.琵琶.三 弦.唢呐.<br/> 1938年,14岁担任业余剧团的正吹,还曾登台扮演花旦.<br/> 1940年,16岁在东阳中学毕业后,参加了昆曲坐唱班,师从艺人叶小苟.后入锦堂师范学习.<br/> 1944年,20岁担任东阳中学及缙云师范音乐教师. <br/> 1946年,22岁时,碍于父命,不得不放弃心爱的音乐,进入上海法学院攻读法律.<br/> 1949年赵松庭毅然中断法律学习,考入文工团,不但学会了好几种西洋乐器,还能写词作曲. <br/> 1954年,赵松庭在东北疗养时,每天面对如诗如画的美好江山,观察人们愉快的劳动生活,情不自禁地提笔写成了一首象征着祖国如旭日东升.欣欣向荣的笛子独奏曲《早晨》.<br/> 1956年,赵松庭进入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演奏《早晨》, 获得很大成功.<br/> 1964年,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奏了他在农村时创作的两首乐曲,《婺江风光》和《采茶忙》,得到听众热烈的欢迎.音乐评论家李凌以《吹情》为题在上海《文汇报》撰文,赞美《婺江风光》是一首"以器乐写心灵"的杰作,认为它"音中有物, 声中有情".在《采茶忙》中,使用了他首创的"排笛",扩大了笛子的音域,令人耳目一新.<br/> 1966年,在风风雨雨的年月里,赵松庭转入笛子科技研究.在他的弟弟物理学家赵松龄的帮助下,对笛子的频率计算与应用,以及温度与音准问题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实验,完成了几万个数据的演算,终于为笛子制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br/> 1979年,赵松庭重新上台,献演了新作《幽兰逢春》.<br/> 2001年,仙逝于杭州。 个人成就:博学精艺 中国笛子有以秀美、典雅、华丽为特色的“南派”和以粗犷、明亮、刚劲特色的“北派”,赵松庭为了更好地表现时代精神,打破南北的界限,兼收两者之长,并借鉴西洋长笛的某些技巧,形成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浙派”。他还将唢呐的特殊循环换气法运用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笛子的表现手段。赵松庭的笛子艺术自成体系,集笛子演奏、创作、制作、科学研究、著述和教学于一身,他对浙江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其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首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创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亲手设计制作出古代笛类吹奏乐器“篪”。他首创横笛频率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创作及改编了《二凡》、《西皮花板》、《鹧鸪飞》、《采茶忙》、《幽兰逢春》等十余首笛子独奏曲,皆已广泛流传。这些乐曲,已成为中国乐坛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与此同时,他发表了《竹笛源流》、《低音笛及L型笛》、《中国笛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管双笛》等论文,编著出版了《竹笛演奏技巧广播讲座》等著作。 教学特色 赵松庭在美学观点上,主张“音乐技巧为表现内容服务,脱离内容表现的不能称为技巧;竹笛本身在不断发展,技巧也必须不断创新;技巧不论中外古今南北西东,只要对内容表现有帮助,我们都要吸收。”[4] 赵松庭的笛艺虽然来自民间,未进过音乐院校,但他的文学修养与科技知识相当渊博,因而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较强,教材的编写也相当简明扼要,结构严谨,门下弟子成才率甚高,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赵松庭感到唯一遗憾的是,尚未培养出优秀的女弟子。他说:“唐代、宋代吹笛的多是女孩子,我打算招收一批女学生,探索一下,是否能出现女性笛子演奏家。” 他的教学,十分注重基本功的扎实和艺德培养,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所讲的艺德、艺技,使学生们没齿难忘,有时候,他以幽默风趣的方法,鼓励学生提高认识,增强信心。他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与人交谈,他往往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他的笛子功夫,古稀之年,仍然青春勃发。他还亲自参加演奏并出版了印片《赵松庭笛曲精选》和《笛子教程音像带十讲》等。 研究探索 赵松庭还进行了两项研究,一是弯管笛,可以增加笛子的长度,而不影响演奏的方便;[5] 二是“同管双笛”,又名“雁笛”,演奏时双手如同大雁飞舞,非常别致美观。此笛历史文献有记载,从壁画中能见到,现已被齐齐哈尔市路文明、路文汗两兄弟发明并创新。[6] 赵松庭深入余姚河姆渡对出土骨哨进行考察后,认定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七千年前。他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等古人诗句中,萌发了用玉石制笛,再现民族瑰宝的想法,试制成功的玉笛已在海外投入演出实践[4] 。 在律学方面,他认为纯律、平律均无不可,不宜定死,否则风格要受损失。温度会影响发音的频率,他主张根据不同温度制作不同规格的笛子,就不能混用。他坚持笛子必须科学化,只有具备较高深的数学、物理学知识和运算能力,才能制作出合乎标准的笛子。 人物评价:赵松庭的演奏既有南派典雅的风格,又吸收北派刚劲明亮的特色。他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他将婺剧唢呐惯用的循环换气法移植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竹笛演奏的表现力,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他创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创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大大开阔了竹笛演奏的音域,并亲手设计制作出古代笛类吹奏乐器“篪”。 著名律师、赵松庭先生生前好友曹星在他的悼文中说:“赵松庭对所有学生的关爱至深,海内外哪一位有成就的笛子演奏家没有向他拜师求艺。令我感动的是上海民乐团俞逊发为了把赵老师作为他成才的主要导师,竟无意中得罪了启蒙老师陆春龄,后来在何无奇先生追悼会上我把他拉到陆老师面前恳请原谅……但赵松庭先生是属于中国音乐界的大师,他的一生值得后人永远怀念和研究。” 赵松庭先生生前的得意门生,住加拿大温哥华笛子演奏家郑济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与赵老师的每次见面,每一封来信,都充满言传身教。在鼓励之中,同时提出我的不足之处,严格要求,指出新的方向和指标,就像慈父般循循善诱。我的成长、我的为人处世,深受他的影响……赵老师自己一生在艺术道路上历尽坎坷,他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他也时常教导我要有这样的情操。他博学多才……赵老师时我们的良师益友,他对我们慈父般的关怀使我们不断地成长与成熟。
[更多][举报]

查看更多内容,请下载客户端

立即下载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