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立音乐圈”最近有点热闹,9月12日,新生代民谣乐队好妹妹“自在如风”万人演唱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成为挑战北京工人体育场的首位独立音乐人”,“引爆四万人音乐狂欢”; 9月25日,马頔“孤鸟的歌”北京演唱会在工人体育馆落幕,“此前演唱会门票提前售罄,现场座无虚席”,“朴实本真的独立音乐,被马頔成功带入了这个常被华丽包装的主流音乐所占据的演出场馆”。

  • 象征着流行和巨大市场号召力的体育馆、体育场,以及所谓高雅之堂的艺术中心、音乐厅,都成了眼下这拨所谓独立音乐人攻占下来的高地。大众因此不难得出一个“独立歌手走红,成了真正的流行文化”这样的结论。这虽然很美,但也充满破绽和虚妄。 

  • 独立歌手走红 渐成流行文化?

    这种民谣歌手、独立音乐人看似“逆袭”的成功之举,其实只能算是个人的一种“成功”,而非某种类型音乐在流行之路上的畅通无阻,更不是所谓的独立音乐已走出困境,或者一种音乐已经将大众从流行偶像、看颜值的流行音乐中拯救出来了。
    从商业上来说,李志、马頔、宋冬野,以及一票以民谣为旗的音乐人,已经完全获得了成功。只是这种成功并非音乐、艺术上的卓越而获得的认可,而仅仅是票房、市场、号召力下的商业成功。我们当然也可以从成功的结果来反推他们的音乐,因为其演唱会大卖、因为其演唱会的规模越来隆重,就称之为艺术道路上的成功。但此种视角仍然属于成功学范畴,而非真正的审美意义上的审视。

  • 真正的独立音乐从来没走红过

    可以称之为国内的真正独立音乐人,除了窦唯,没人能自负盈亏并获得应有的乐迷拥护。那些看似浮华和热闹的场面,仅仅只是一种对商业发出媚笑之后的一种成功得到。你无法从李志的演唱会门票秒光这种事,就轻易得出结论——他的音乐本身具有魅力、艺术实践具有说服力,以及他和他所代表的民谣音乐正在以健康和卓有成效的轨迹向前探索。真正的独立音乐从来就没走红过,也没能真正地让大众感到满意并愿意买单,那些走红的不过是从“独立”中叛变之后新独立出来的一小拨人,他们大多依靠迎合大众和媚笑卖萌来打动听众。好听啊、情怀啊,既然打上了情怀烙印的炊饼好卖,那对此下了猛药的人也自然属于聪明和敢于吃螃蟹的人,对于他们来说为什么不挣这份钱呢?

  • 独立音乐是品质和审美上的独立

    我们那些跪着赚到钱和在眼下这种环境下成了成功人士的音乐人,曾经最喜欢的一句话一定是,首先要活下来,然后再谈艺术和发展。可现状是,在没有人饿死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在自己的音乐上多做出什么探索,在即便慢慢有人成了肥头大耳的中产阶级之后,也没人愿意再继续对着自己的活儿较劲了。
    独立音乐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制作和经营上,从传统的唱片公司中独立出来,更是品质和艺术审美上的一种独立。你不能一边谱写着自己可以做主的音乐,自己卖票、自己发行唱片,一边谄媚地迎合听众去卖萌、抒情甚至愤怒,然后还坦然自称自己是独立音乐人。这不科学,也不公正,枉费了“独立”这么好的一个词。既然你的独立性早就在那为了所谓的“活下去”中变得与唯利是图的商人零差别了,还是就放弃“独立”这么一个小气吧啦的姿态吧。
    走红的所谓独立音乐人都是机灵鬼,他们即便不去做音乐,也会成为一个个时代的娇子。娇子是娇子,跟独立音乐走红是两回事。

  • 真正的独立音乐没多少人愿意待见

    在云南束河有一个音乐人叫梁奕源,他在偏僻的地方做自己的独立音乐,大多数乐迷不买账,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样的独立音乐人。他的音乐极端、刺耳,让听者容易产生强烈的排斥感,很多刻意营造出来的气场完全可以被视为反人类的一种。梁奕源的音乐品质居高不下,格调也高,这是独立性的一种彰显,也是他不能获取更广泛大众欢心的致命原因。难以想象,如果有一天梁奕源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开了一场音乐会,不但有拥趸抢票入场,还有迷惑人心和热烈气氛的大合唱,你可以称那种场面是一种欢欣鼓舞的成功,但也更是一种悲哀和荒谬。

  • 真正的独立音乐没多少人愿意待见,渐渐地也没几个人还在做这种独立音乐了。商业环境、人文环境、媒体环境都是最糟糕和最矫情虚伪的时代,你怎么还能指望那些独立的、自我意识强烈的、艺术上毫不妥协的音乐会越来越蓬勃呢?包括小河、宋雨喆这样的音乐人,他们尽管作品已经卓越,混江湖的时间不短也颇有名气,但他们的音乐从来就没有所谓的走红过,即便放在音乐节这样受众明确的场合里,也经常性地被以冷漠对待。那种冷漠的眼神和所谓的听众,如果按照世俗标准来衡量,真的不及万众一心齐声大喊一声“B哥”的千分之一来劲啊。

  • 被嫌弃是独立音乐宿命之一

    但换个角度来说,独立音乐当然也有着某种天然的小众性,被嫌弃既是宿命之一,也是某种独立艺术保持独立性的屏障。任何原本卓越的艺术形式,在得到了推广和IP化之后,都存在被庸俗化的可能性。比如文学的雷蒙德·卡佛,当你看到臭大街的“当我们谈论XX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种句式扑面而来时,还会对这位作家抱有原来的好感吗?比如诗歌,当营销号和心灵鸡汤段子手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变成金句时,你对海子这样的诗人还会有当初的那种阅读欲望吗?大众是通向烂俗的桥梁,你得到了他们,也就意味着有可能因此会丧失掉曾经的某种品质。鱼和熊掌兼得也不是没有,那就一定是十年出一个的大众流行偶像,比如约翰·列侬。

  • 独立音乐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商业市场卖点,它看上去很美很丰满,但实际上那只是幻影——幻灭之后的最后一道影子而已。号称独立音乐走红、正在迎接春天的那种想法,也是一种自掩其丑的矫情。

统筹:孙腾 策划:nemo/吴冰芬 撰稿人:朱白

往期回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