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anne Faithfull

Marianne Faithfull

中文名:玛丽安娜·菲斯福尔 全名:Marianne Evelyn Gabriel Faithfull 国籍:英国 出生地:英国伦敦 生日:1946年12月29日 职业:演员、歌手、作曲家 代表作:《大浪》 简介:Marianne Faithfull,英国女演员,1946年12月29日出生于伦敦。作品有《大浪》等。 比起Faithfull早年 (1960年代) 在流行、摇滚乐界的作品,人们更熟悉她后来在药物滥用中的挣扎。在整个60年代的三分之二时间里,她只制作出了两张不为人熟知的录音室专辑,在漫长的销声匿迹后,Faithfull在1979年以一张高口碑的专辑Broken English重返乐坛,其后她的作品都被高度评价,虽然有时还要会被提起她那段广为人知的往事。 从艺历程:Faithfull生于英国汉普斯特德,她的父亲Robert Glynn Faithfull是一位英国陆军少校和心理学教授,而她的母亲Eva von Sacher-Masoch, Baroness Erisso是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贵族。von Sacher-Masoch家族在维也纳是秘密反对纳粹政权的,作为情报官的Robert Faithfull在与该家族的接触中结识了Eva。Faithfull的外祖父有着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的贵族血统,而她的外祖母是犹太人。早年的Eva在德国剧场家Max Reinhardt (马克斯·莱因哈特) 的剧团担任芭蕾舞演员,为德国剧作组合Bertolt Brecht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与Kurt Weill (库特·怀尔) 的多部作品演出。Faithfull的外曾舅公是19世纪奥地利作家Leopold von Sacher-Masoch (利奥波德·范·萨克-马索克),受虐癖 (masochism) 一词即来源于他的名字。2007年3月,在欧洲巡演开始前,她表示:“我准备前往布达佩斯开唱,因为我身上流着英国和奥匈帝国的血,我已继承了来自我其中一位舅公的头衔Baroness Sacher-Masoch”以示对其贵族血统的尊重。 1964年,Faithfull在咖啡馆里开始了她的音乐生涯,最早她专注于演唱民谣,很快成为了伦敦社交宠儿。同年,在携前夫、艺术家John Dunbar (约翰·邓巴) 出席的一场滚石乐队发布会上,她结识了滚石乐队制作人Andrew Loog Oldham,随后她发表了早期的代表作As Tears Go By (由Jagger、Richards和Oldham共同创作),并且很快占据排行榜首位。她与Dunbar在1965年5月6号结婚,并在同年11月10号诞下儿子Nicholas。 在1966年到1970年期间,Faithfull因为和滚石乐队主唱Mick Jagger (米克·贾格尔) 的罗曼史而获得了高曝光率,她协同创作的歌曲Sister Morphine也被收录在了滚石乐队的专辑Sticky Fingers里。 1966年,Faithfull带着儿子搬去与Brian Jones (布莱恩·琼斯) 和Anita Pallenberg (安妮塔·帕里博格) 同住。在此期间,Faithfull开始吸食大麻并与Pallenberg成为了好朋友。同年,她与Mick Jagger的关系开始见诸报端,成为那个年代的一大谈资。在与Jagger的交往中,Faithfull影响了不少滚石乐队的创作,如Sympathy for the Devil,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于一本Faithfull介绍给Jagger的书——Mikhail Bulgakov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的The Master and Margarita。 1970年5月,Faithfull结束了和Jagger的关系,同时她也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此时,她的人生跌入谷底,事业也一蹶不振,只偶尔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1973年时与David Bowie (大卫·鲍伊) 一起出现在NBC的演出中,唱着Sonny Bono (桑尼·波诺) 的I Got You Babe。 Faithfull在1979年以专辑Broken English复出,这是一张被高度评价的专辑,同时也展现了Faithfull嗓音上的极大变化,早年那把美妙可人的女声已然被一把低沉嘶哑的声音替代,皆因这些年Faithfull的烟酒毒瘾。 在歌唱事业外,Faithfull在戏剧方面也有一番成就。她最早的戏剧演出是在皇家宫廷剧院上演的改编自契诃夫《三姐妹》的舞台剧,随后也出演了多部电视、电影,比如在1968年与Alain Delon (阿兰·德龙) 合作的电影La Motocyclette中出演一名穿着连身皮衣并纠缠于两个男人间的尤物。 2009年,Faithfull在维也纳获颁世界杰出妇女奖的终身成就奖。 媒体评价:<br/>2007年,英国《每日邮报》一篇关于她的文章,用了三个定义“The Life,The Loves,and Hell”,最后一个“炼狱”,真是转折得惊心动魄。<br/> 音乐生涯:三十年多前,当那个后来被人们描绘得美轮美奂的1960年代结束的时候,一个叫做Marianne的女人和她的男人分手了,当时她要么23岁,要么 24岁。这是个极简单的故事,只是那个男人有个厉害的名字: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而这个女人,尽管嗓音甜美(所以唱了一首滚石写的歌“As Tears Go By”,就成了歌星),尽管容貌迷人(所以和阿兰·德龙合演了《Naked Under Leather》,就成了影星),当她被领导摇滚乐的男人和被男人领导的摇滚乐抛弃时,等待她的是毒品,烈酒,和销声匿迹。 对于相信姓名拆字学的人来说,这个女人有个相当励志的姓:Faithfull。在经过了将近十年被人们遗忘的日子之后,1979年,Marianne Faithfull夹烟的右手撑着前额,小臂的阴影遮住了大半张脸,重新出现在一张蓝色的唱片封面上,《Broken English》。在这张由她自己主创的专辑中,Marianne Faithfull用一副粗哑苍老的声线,一副被酒精和尼古丁过度浸泡的嗓音,大声唱着毒品、酒精和性爱,大声唱着自己破碎的感情和自毁的生活,它吓坏了听众,赢得了尊重:它被认为是一部“黑暗的杰作”。 之后,几乎每隔两年,Marianne Faithfull就会发表一张新唱片(每张都与不同的制作人合作,而且,他们几乎都是摇滚界最著名的名字,包括David Lynch的御用配乐人Angelo Badalamenti、U2乐队的长期制作人Daniel Lanois等),并将她皱纹越来越深的面容,华丽地,苍凉地,低落地,勇敢地暴露在每一份印刷品上。而她1987年的全翻唱专辑《Strange Weather》,更被人称为是“适宜在割腕时播放的专辑”。 2002年,Marianne Faithfull发表了新世纪的首张专辑《Kissin&amp;apos; Time》,封面少有地没有印上自己的脸,而是一个被彩色颜料涂鸦的女人的身体。这张唱片的合作者与制作人班底相当惊人,集合了一群当代最厉害的摇滚人:Beck、 Blur 乐队、Pulp乐队灵魂Jarvis Cocker、Smashing Pumpkins乐队灵魂Billy Corgan、Eurythmics乐队灵魂Dave Stewart。是的,他们都是男人,领导着摇滚乐的年轻的男人们。Marianne Faithfull在色彩斑斓、风格各异的摇滚与电子之声中,既不意志消沉,也不义愤填膺,只是沉着地,坦然地,甚至懒洋洋地吟唱着,关于自我,关于时间,关于性的表白:“I am a muse, not a mistress, not a whore”、“Yesterday is gone”、“But now it&amp;apos;s s-e-x with strangers”。 2005年,Marianne Faithfull发表了《Before The Poison》,这张专辑的主要合作者是PJ Harvey、Nick Cave与Damon Albarn(Blur乐队),其中,PJ Harvey创作和制作了一半歌曲,这两个时代的独立女性合作的作品糅合了前者苍凉坦然的歌声和后者阴郁猛烈的情绪,令人印象深刻。这个从青春美梦幻灭的煎熬中得以重生的传奇女人,令人震惊的不仅仅是她前后判若两人的苍老沙哑的歌喉,而是她越来越出色的作品,完全超过了当年捧红她又遗弃她、如今同样满面皱纹却靠舔陈年旧骨度日的那个男人。 玛芮安妮·菲丝弗的新专辑《Before the Poison》,继续两年前专辑《Kissin Time》与著名摇滚乐手合作的方式,《Before the Poison》出现的合作伙伴是更为另类一些的PJ Harvey与Nick Cave,《Kissin Time》沾染的电子音效与HIP HOP曲调是她与音乐潮流的一次短暂爱情,而《Before the Poison》则是她自己对前尘往事的一次回归,PJ Harvey时不时点起一团火气,却又马上被Nick Cave低沉的钢琴声扑灭,最动听的歌叫“Crazy Love”: Crazy Love is All Around Me Love is Crazy Love is Kind But I Know Somehow You&amp;apos;ll Find Me Love is Crazy Love is Blind “爱是疯狂爱是盲目”早就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鲜告白,但藉着玛芮安妮·菲丝弗的歌喉又添上新鲜的色彩,在情感由浓转淡的几十年后,那疯狂之爱的另一半又身处何种境地?会是她爱过恨过的贾格尔吗?会是……谜底其实已经不再重要,那疯狂之爱的男主角已是镜花水月,在另一首歌里,她这样唱: It&amp;apos;s not A Love Song It&amp;apos;s the Last Song For You 你已经不再是爱,你仅仅是一段记忆。被青春那趟盲目的列车带到无名的地方,失落然后消失,再见变成永别——昨天的泪水已经在空气里凝结,化做今天的一场雨水,洗去玻璃上的尘土,让视野可以清晰地去见证明日之地。 今天的玛芮安妮·菲丝弗也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只会唱别人歌曲的豆蔻少女,历炼过磨难,才更懂得要用音乐讲述自己的故事与心情,无论《Before the Poison》,还是《Kissin Time》,大部分歌词都出自她自己的手笔,歌词不依靠另类偏锋获取石破天惊的效果,都是些淡淡的心情小品,这样的平白与简单,一旦经过她独特凄美的嗓音润色,便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惊人效果,同样的歌若是换成他人演绎,也许就会大打折扣——玛芮安妮这种于平淡中呈现的奇妙化合作用也是她重生以后所有唱片的共同特质,算来时间也接近20年,在音乐的世界自成她独特的风格,不会大红大紫,却历久如新。 《Before the Poison》的封套上,一个女孩躺在她的腿上,显露出玛芮安妮·菲丝弗母性的一面,提醒歌迷她不再是那个人靓歌甜的青春少女,同时,这也是对自己青春的一种怀念。 进入90年代,Marianne涉及的领域更加多元化,甚至在古典音乐方面也有所尝试,1990年在Roger Waters的召集下,还出演了摇滚歌剧《迷墙》中的一个角色。1994年,Marianne出版了自传。1998年歌剧音乐专辑《The Seven Deadly Sins》发行。此后,Marianne每隔2、3年都有专辑发表,参与合作的不乏David Bowie、Beck、 Jarvis Cocker、Billy Corgan、Dave Stewart、 Roger Waters、 Emmylou Harris、PJ Harvey 、 Nick Cave、Damon Albarn、Metallica等著名音乐人,甚至她也会帮助像Patrick Wolf这样年轻而有才华的音乐人。 在Marianne的艺术生涯中出演过多部电影,最近的是2006年的《巴黎,我爱你》和2007年的《男孩的房间》。 Marianne的经历与另一位传奇女歌手Nico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在某些气质方面,不同的是她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在这点上(包括艺术成就)Marianne是胜利者。自从离开Mick Jagger后(幸亏她离开了),Marianne饱受生活坎坷,毒品险些要了她的命。面对事业的低谷和媒介的仪论,坚强的Marianne最终摆脱毒品的纠缠,拍电影,创作音乐、出自传、展开巡演。(06年她还做了乳癌的手术。) Marianne用行动证明了她绝非依靠药品、绯闻和男人才能生存,向她一样活跃的同时代明星却屈指可数。的确,与靠一场场巡演捞钱,吃老本儿的乐队相比,Marianne已经做得足够出色了。当美丽流逝,Marianne学会了坚强,得到了自尊。 <br/>
[更多][举报]

查看更多内容,请下载客户端

立即下载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