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mbawamba

Chumbawamba

中文名:春巴旺巴 外文名:Chumbawamba 别名:Skin Disease, Wumba 国籍:英国 团员组成:Lou Watts、Boff Whalley、Danbert Nobacon、Dunstan Bruce、Jude Abbott、Alice Nutter、Harry "Daz" Hamer、Mavis "Mave" Dillon、Paul Greco、Neil Ferguson、Phil Moody 团员人数:11 活跃时间:1982–2012 唱片公司:Agit-Prop|One Little Indian|EMI|MUTT Records/No Masters 网站:chumba.com 简介:Chumbawamba,一家历史已经长达30年的英国老牌乐队。乐队涉猎的音乐形式十分广泛,包括朋克、流行、世界音乐以及民谣。乐队在其作品中传达了其鲜明的无政府主义倾向。此外乐队还曾通过音乐表达反种族主义、社会主义、反战和男女平等思想。 Chumbawamba凭借《Tubthumper》一曲一炮走红。其他著名的作品还包括《Amnesia》和《Timebomb》等。 从艺历程:1997年春巴旺巴乐队在EMI旗号下发行了著名的[Tubthumper],标志着愤怒的地下朋克走进主流的视野,有趣的是其无政府主义的看什么都不顺眼的招牌POSE也很快成为公众意识;就象是尽管标题曲Tubthumping一度成为英国足球流氓的进行曲,但又被收录在1998法国世界杯和2004欧锦赛的官方唱片中。此碟在D版市场也曾经风起云涌,启发新一代的愤怒青年PISSING THE NIGHT AWAY…… 无论如何,象这样"I get knocked down but I get up again / You're never going to keep me down"不怕输哪儿跌倒哪儿爬起来的精神不单适用于足球,对于习惯于长期沉默的大多数来讲,多一点儿愤怒倒也不是什么坏事——那些滔滔不绝、慷慨激昂的歌德派Tub-thumpers却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2004年6月初,乐队发行了新专辑[Un] David Bowie said in 1973, "Until there was Rock you only had God". Till I heard Chumbawabma I only had rock, now I have Politco-Art-Rock. via Michael R Daniels 自从1998年法国的世足赛收录了恰巴王八(Chumbawamba) 的 〈Tubthumping〉为其主题歌曲後,该曲几乎变成欢乐迪斯可的国歌,流行排行榜的霸主,一直延续到2004欧洲足球锦标赛为止,而恰巴王八也被认为是新兴的舞曲团体。 名称:过去,乐队曾在多次公开场合被问及关于乐队名称的含义。乐迷对此曾有多种推测。乐队后来公开解释这仅仅是一堆字母的拼凑,并没有任何意义。根据Chumbawamba官网的回答: “Chumbawamba并没有任何意义,乐队组建后的80年代初,采用平淡无奇的乐队名称在当时成为一种潮流。当时正是和平朋克大行其道的时代。任何经过年轻人聚集的酒吧时,都能看到印有Disorder,Subhumans字样的T恤。我们喜欢Chumbawamba的读音,这名字也不至于太过于死板。Thatcher On Acid的确是一支出色的乐队。幸运的是,撒切尔夫人掌权整整11年。如果她在任不过18个月,Thatcher On Acid的风潮恐怕很快会烟消云散。我们需要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名字。” 乐队风格:很少人知道恰巴王八 是个不折不扣的无政府主义庞客。不仅如此,还是个激烈的反战团体,对那些与唱片公司签约赚钱的庞客乐团嗤之以鼻。在1997年与EMI签约发行了著名的《Tubthumper》专辑之後,变成了自己以前嘲笑的对象之一。这是普遍化了的庞客结局?批判、愤怒之声变成资本主义另翼风味的前沿,就像重复了几百遍的独立唱片与另类乐团的烂故事一样,了无新意? 那或许,你会有兴趣知道现在恰巴王八的官方网站首页上卖著什麼货?一个在布希头像下写著Terrorist的T恤。仔细翻翻资料,你会看到这首借著世足赛走红的歌曲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法语版,乡村歌曲版,甚至还有一个嘲笑柯林顿性丑闻事件的版本〈我擦掉它〉(I WIP IT OUT)。你还会看到一大堆免费下载的影片,歌曲与连结,多半是无政府主义与各式抗议文件的。在大型的抗议场合,诸如「Rock against Racism」演场会,反战、反布希的行动里,你都可以看到恰巴王八的身影。 1997年,当此书译者钊维将稿子首次给破报刊登时,我很讶异在庞克的场景中,还有人存活。我以为,历经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庞客与其文化已经是古董,顶多在文化研究的论文里翻翻屍臭换换点数而已。但还真有人,真诚的从自身的观察与无数的同仁志中为其最无须辩驳之处而辩驳,努力证明庞客是什麼。那时台湾虽然有不少人都熟悉自性手枪(Sex Pistol)已降的乐团,将他们的海报与切格瓦拉并置的贴在墙上,穿上有无政府主义字样或者The Clash的T恤,将Paul Simonon摔吉他的影像塞满胸膛,然而勉强有点庞客精神与类似音乐风格的,只有浊水溪而已 现今,此书不但在国外再版,也在台湾成书,现在岛国乐团拥塞,也有以「无政府」为名的乐团,也许到这时候,认识庞客哲学反而是件重要的事情。在音乐的领域里有太多例子,都是从喜欢声响开始,而後才慢慢认识到背後的社会脉络与哲学,只是我们在庞客的路上脚程特慢,可能有太多仪式可以模仿,而无政府主义非爱台湾之需。另外一个理由则是,这世界仍持续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庞客文化,从70年代末到新世纪未曾间断,从音乐艺术一直到政治领域。那些疑问,人们一次一次受到那些愤怒声音而有的疑问:真的该如此?只能是如此吗?在全球化的当下更为真确与洪亮。 庞客摇滚几乎从一开始就被世人注目,它摆明了是对正常社会发出警告,打破所有规则,巴不得自己成为全民公敌。在流行服饰高手包装下的性手枪,是第一个因为不断解约而赚进大把钞票的史上第一团,其《God Save the Queen》则是一张「从未听闻」但估计卖出二十五万张的史上最畅销被禁唱片。他们的音乐演出诋毁英女王,电视访问时的脏话破坏了英国性(Englishness)的高贵,而所有这些标志了新的次文化,英国後继者更将酒吧摇滚变成庞客摇滚,将仪式性的抵抗变成政治与对常规社会的反叛。说庞客兴起是因为英国经济萧条,对「体育馆摇滚」精致高价的演出之不满,劳工阶级年轻人愤怒之声,艺术学院学生的精彩戏剧,都对。更重要的,虽然被记忆的叛逆形象并不长,但社会被惊吓过的恐惧与被动员之青年却一样的多,启发了之後如grunge、 hardcore等音乐类型, 三个合弦的道理也奠基了电音开始的正当性。从美国到英国,从英国到世界,人们在不同的文化与政治背景下开始他们的庞客之途。在与不同领域接枝衍异的过程中,它不但发展了自己的次文化,带动了自己的专属次文化工业,如刺青、服装配件、吉他乐器改造、同仁志、舞台灯光工作,以及无数的party promoter与组织者,也与其他的基进思潮一起走入DIY与直接行动的新纪元。 历史音乐论者,会从美国的车库摇滚与纽约娃娃(New York Doll)的源起讲到英国的庞客场景,一直到90年代电子音乐变成夜店流行风潮之前,自己干场景酝酿出的音乐风格;艺术理论者则会从达达主义,国际情境主义宣言谈到暴女(riot grrrl)与游击女孩,甚或Guy Debord等後现代写手的拼贴实验之作;行动论者则会乐於揭露庞克自己干传统与直接行动主义如何在占屋运动上发扬光大,掀起同仁志风潮,在90年代转换成raver们占据空间的行动哲学,在捣蛋(monkey wrench)技术上日益精进,甚或在1999年反全球化运动与其他的基进环保运动上创造认同性的抵抗。 总之,音乐的庞客与社会意义的庞客成了资本主义(正常)社会的另外一种选择。这也是此书的作者苦心积虑要外人与自称庞客者重新认识庞客文化的原因。他替我们浏览了应如是的姿态与想法,让人逼视庞客作为一种公害(folk devils)当如是的精神。作者仔细切分了光头族与庞客的关系,努力从同仁志重建其场景,将无政府主义仔细阐述,将性别议题、环境主义与深度生态学,自己干的文化特质作为庞客哲学的活水。 的确,有人说这本书太爱「正名」了,明白的揭示了庞客应如是的大道理。我倒觉得此种带领对台湾特别重要,我们与作者责骂不念书的庞客很像,觉得音乐与政治无关,音乐与行动无关,「无政府乐团」不需要是无政府主义的。 也许庞客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台面上作为音乐动人力量,「我曾被击倒/我终究会站起/你无法让我永远倒地不起」,我们在基进迪斯可的节奏中修整我们的气力;另一种,在我们的行动与实践中,同样的歌词一样适用,只是,我们必须将我们的眼光从已经摔坏近二十年的吉他印象中离开,从世足赛的主题曲中离开, 带著此书一起出发,环视当下,在长夜过後开始找寻下一个「破坏」和「重建」的目标。庞客哲学也许否定,但从不虚无,是实在论者( realist)的。
[更多][举报]

查看更多内容,请下载客户端

立即下载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