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亦珊

姜亦珊

姓名:姜亦珊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78年 职业:演员 代表作品:《赵氏孤儿》、《秦香莲》、《状元媒》 个人简介:姜亦珊,女,原名姜华,山东蓬莱人,京剧青衣。1978年4月生于沈阳。因其自幼性情坦诚直率,妈妈昵称她“小刁”。进育红班后,老师们见这个功课一流的小女孩总盘头梳个高髻,称她是“古典美人”。她自幼喜爱文艺,6岁到少年宫学舞蹈,各种舞姿一学即会。8岁到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歌剧院深造,跳芭蕾、印度…。代表剧目,秦香莲》、《望江亭》、《金断雷》、《玉堂春》、《三娘教子》、《春秋配》、《四郎探母》、《赵氏孤儿》、《西厢记》等。姜亦珊天资聪颖,扮相俊美,嗓音甜润,表演雍容大方。<br/> 艺术历程:她在艺术上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1999年全国张派青年演员选拔赛中,以《状元媒》“宫中”一折荣获大赛金奖,并于2000年8月正式调入天津京剧院工作。在天津市“张君秋艺术基金会”和天津京剧院的共同努力下,2000年10月举办的纪念张君秋诞辰80周年的演出期间,姜亦珊有幸拜在张派传人薛亚萍女士门下继续学习张派艺术,成为张派再传弟子。薛亚萍则是从她的唱腔、表演技巧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精雕细刻,使姜亦珊在艺术道路上有了十足的进步。薛老师为姜亦珊传授了很多张派代表剧目,如《秦香莲》、《望江亭》、《金断雷》、《玉堂春》、《三娘教子》、《春秋配》、《四郎探母》、《赵氏孤儿》、《西厢记》等。正是有老师的严格教诲,加上她的不断努力,使得她的表演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br/>2001年11月,姜亦珊随团访问了台湾,并演出了《赵氏孤儿》、《秦香莲》、《状元媒》等剧目,深受台湾的广大戏迷朋友们的喜爱和好评。后荣获2005年CCTV全国青年演员电视大赛金奖、全国戏曲红梅大赛金奖、全国京剧张派青年演员选拔赛金奖。2007年调入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并于2008年拜梅葆玖先生为师,成为梅先生第22位弟子。在荣誉面前,她没有骄傲,而是继续虚心向前辈艺术家请教,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汲取营养,使自己的艺术水准不断地提高。我们祝愿姜亦珊在这块戏曲的沃土上不断地勤奋耕耘,排演更多更好的剧目回报喜爱她的观众。<br/> 个人轶事:“拜师”名门<br/> 姜亦珊是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主要青衣演员,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她天资聪慧、嗓音甜美,扮相俊美,毕业于沈阳艺术学院,在众多名教授指导下,她以梅派启蒙,张派知名,学习和实践了大量京剧主要剧目。尤其是在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一人多师”的特殊教授方式下,又向梅葆玖、李玉芙老师学习了梅派艺术。后又进入了梅兰芳京剧团工作,得到了近距离感受梅派魅力的机会。继拜薛亚萍老师学习张派艺术之后,她不满足于现状,萌生了既学张又学梅的想法,在薛亚萍老师的赞许和鼓励下,她又拜在梅葆玖老师门下,继续深造。老艺术家们希望她谦虚谨慎、努力奋斗、博学众长,真正学到和掌握梅派艺术的精髓,为京剧艺术做出更大贡献。<br/> 梅葆玖表示,能在父亲铜像前再度收徒感到很欣慰。在他的学生之中又能唱好张派又能唱好梅派的,这还是第一个,他很高兴。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现实中,京剧的两只翅膀——传统和市场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冲击,在此背景下,它在高空飞行时虽然很努力,但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的京剧艺术、我们的国粹一定要很好地生存,这要求我们一起为梅兰芳京剧团的演出、为京剧的前途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才是最根本的,比宗什么流派更为重要。更何况流派之间也有渗透和互动,比如我唱的唱腔,流水、原板、慢板,学习了我父亲的教导,但我现在的唱也是在我父亲的教导下有所体会,融入了自己的感悟。”梅葆玖回忆了与君秋师哥和其他艺术家的深厚友情,并以父亲曾教导他要博采众长,学习各流派精髓为例,对姜亦珊提出了希望:“不管张派还是梅派,都可以唱,但有一点,要唱就要把它唱好,唱得准、唱得到位,不能‘梅’中带‘张’、‘张’中带‘梅’,造成定位不准。梅派是无形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支点要自己掌握。所谓创新,不能狭义地理解,可以‘移步’但不能‘换形’,不能离开京剧的老传统。要先继承,后创新。”同时,他希望姜亦珊能重视文化和修养,并提醒她不要忘了薛亚萍老师的教导。<br/>嫁给军官想演军嫂<br/> 这些年来,姜亦珊请益多师,刻苦钻研。然而她在艺术上是个永不知足的人,听到来自各方的夸奖,她总说:“我还差得远呢!”去年年底,在与北京某部的一位青年军官喜结良缘后,她也从天津京剧院调到了北京京剧院。她甚至希望有一天在北京的舞台上,能够塑造一位军嫂的形象,来圆自己一个多年的梦想。<br/>学戏·唱“样板戏”被妈妈批评<br/> 姜亦珊小时候正是“样板戏”风行全国的时候,妈妈平时干什么事都愿意哼唱“样板戏”,姜亦珊经常在做作业的时候会停下来听她唱。但是妈妈从没发现过她会唱京剧。有一天,她唱了一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过之后,被妈妈骂了一通,说京剧是需要功夫的,你这不叫京剧!当时姜亦珊灰心了,没想到打击她的是妈妈,鼓励她的也是妈妈。<br/> 姜亦珊小时候一直练跳舞,有一天妈妈看到了报纸上有个艺术学校招生,就想让她去试试,结果去了以后舞蹈班招满了,只剩下京剧班。姜亦珊当时个头162米,正好是他们要挑选的青衣的条件,于是妈妈说报个名让她闯闯,考不上就当见了个世面。当时1040人报考,姜亦珊得了第二名,后来就分到了沈阳京剧院。<br/> 首登台薛亚萍解围<br/> 姜亦珊第一次在天津登台演出《秦香莲》,那天话筒出了问题,一出声话筒就吱吱吱响。结果前半场全是倒好声,中华大戏院的剧场顶棚都快被掀起来了。这时候薛亚萍老师就让戏停下来,她走上台向观众解释说:“我记得我是参加纪念张君秋先生从艺60周年演出时来天津,被天津观众认识并捧红的。今天是我最小的学生表演,这出戏是我一板一眼教她的,真是不错,请大家给我10分钟时间,我们把话筒处理好,保证不会让你们失望。”<br/> 舞台风采:<br/><br/><br/> 活动年表节选:<br/>
[更多][举报]

查看更多内容,请下载客户端

立即下载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