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简介: 乐曲介绍:古典曲目《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br/>全曲共十段,分为两大部分∶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三、二弄穿云,声入云中;四、青鸟啼魂;五、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六、玉箫声;七、凌云戛玉;八、铁笛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前六段为第一部分,后四段为第二部份。<br/>《梅花三弄》是一首最古老的古琴曲,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通过对梅花凌霜傲雪神态的描写,赞颂文人高洁的品格,艺术价值很高。作者桓伊系东晋“淝水之战”名将。《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br/>梅花三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br/>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br/>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br/> 历史介绍:<br/>古典曲目《梅花三弄》<br/>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br/>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br/>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br/>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br/> 曲目来历:<br/>古典曲目《梅花三弄》<br/> 桓伊,有人又叫他桓“野王”,功高名显,但是非常谦逊,平易近人。他喜好音乐,能达到音乐的奥妙,“为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美称。他有一支“蔡邕柯亭笛”,经常自己吹奏。“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正好赶到京城金陵去,“泊舟青溪侧”。桓伊没有见过徽之。桓伊正好从岸上经过,船里面有客人说:“啊,这就是桓野王啊。”王徽之就唐突地叫人去说:“听说您善于吹笛,请为我奏一曲吧。”桓伊没有将军架子,他也听说过徽之的名头与音乐癖好,于是下车,盘踞于胡床,为他吹奏了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这首笛子曲,后来成为中国脍炙人口的《梅花三弄》。公元384年,他因为在383年的淝水之战中协助攻破苻坚,“功封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赐钱百万,袍表千端”。桓伊去世后,安葬于南昌青云谱,他的儿子桓肃之、孙子桓陵继承了他的侯国。 乐曲结构:<br/>全曲共10段,每段都有小标题,不同琴谱名称有出入。有琴谱将主题出现的3个段落称为“一弄叫月”、“二弄穿云”、“三弄横江”。<br/>明代浙派《梧冈琴谱》的标题:<br/>溪山夜月(引子,以散音演奏)<br/>声入太霞(主题,以泛音演奏,左手放在下准,10徽、12徽)<br/>青鸟啼魂(插段,以按音演奏)<br/>玉笛声(主题,以泛音演奏,左手放在中准,7徽、9徽)<br/>玉箫声(插段2,以按音演奏)<br/>读书声<br/>凌风嘎玉(主题,以泛音演奏,左手放在上准,4徽、5徽)<br/>铁笛声(插段3,以按音演奏)<br/>风荡梅花<br/>欲罢不能(尾声)<br/> 弹奏要点:<br/>乐曲引子部分(第1-13小节)是一个节奏稍自由的乐段,音调低沉、庄重,节奏舒缓、宽广,弹奏要稳健有力。<br/>该部分以空弦散音为主,厚重饱满,左手低八度音的加进使得意境更为开阔,曲调益显庄重,短短一个引子将冬之肃杀、酷寒表现出来。弹奏时可以稍自由,深呼吸,强弱要有一定变化,而不能以同样的力度弹奏,就仿佛近景远景不同的取景,要营造一种隐隐约约的、忽隐忽现的氛围。该段平稳舒缓,附点的出现平添一种跌宕起伏之感,动静相谐的对比之美油然而生。该部分中某些单音弹奏时运指要特别注意。总体而言,手型要自然收拢。八度和音弹奏时,以提弹法为佳,中指与大指同时触弦,手带动前臂抬起离弦,落音干净,出音均匀。某些单音的弹奏要用臂力协同腕力作用于琴弦,用靠弹的触弦方法,以保证出音厚重有力,又富有弹性。与此同时,伴随着左手有棱角的滑音,旋律更富立体感、层次感。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余音及其控制了。因该段集中在低音区,余音较长,左右手协调不利或者左手按滑音没等到足够充分的时间,很容易产生下滑等不稳定余音效果,从而破坏整段的连贯性。<br/>“一弄”(第14-23小节)紧跟在引子之后,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泛音段落(共九小节)。该曲调独立成段,常被节选出来用于泛音的学习和巩固。<br/>弹奏时,左手小指或名指浮按在有效弦长的1/2处的泛音点上,右手弹奏触弦宜轻快,但忌敲击,所得到的音是该弦的高八度音。旋律要以呼吸贯之,以保证连贯自然,顺畅不阻滞。右手弹与左手离要配合的恰到好处,左手待右手弹完后要迅速离弦。左手离得早,右手弹得实音(空弦音),左手离得晚,则得到闷声。整段旋律要奏的清澈、透明。<br/>该段节奏活泼,富有动感,泛音曲调犹如是对梅花的特写,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风舞羽翻银,如在眼前,生动形象。在指法运用上,旋律上行时可以以连续使用食指抹奏的方法,但不能用夹弹(靠弹)法触弦,以免旋律太过连贯以及音色过于平淡。食指的弹奏类似于双食点中的抹奏,在每次弹音前,都需要手腕的轻轻的上扬或跳弹动作,以保证出音具有弹性和动感。下行时,可用连续托指(腕带动、提弹法)。部分音符如音阶上行级进时,可以考虑用⌒∟这一指序的方法,如第16、20、21小节处的上行音阶。<br/>从第24到第29六个小节是过渡句,复转为厚实、饱满之音色。<br/>“二弄”(第30-39小节)弹奏为双手配合段落。右手担任主旋律,要求出音浑实有力但不躁不呆。左手在高音区做固定的音型伴奏。小撮弹奏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音色方面要求出音透明、清澈,根据右手的旋律起伏和力度变化而相应变化力度,保持一定的弹性。第二在弦位转换时,左手要换的连贯、自然,以腕、臂各部位的带动、缓冲等作用于琴弦,而不能上下跳动,以免影响右手旋律之连贯和音色的美感。<br/>该段中,左手小撮伴音背景的铺垫,仿佛是在静静地远望满山梅树,静谧而遥远的,动静相谐,细腻传神。该段成为此版本较之别版更加注重左手参与伴奏的段落,体现了古筝本身的表现力和“筝”之味。<br/>“二弄”之后,紧接着的是乐曲的第二主题(第40-57小节)。该段要特别注意“琴”味的拿捏和表现。左手在演奏时,按变的迟速、缓急与尺度等各个方面尤为讲究。该段主要集中在低、中音区演奏,由此左手的按滑需要较大的力气进行按压,以保证音高到位,另外要考虑的是很多的按滑是有节律性的,在时值方面有特别的要求,这两个方面需要兼顾。此外,滑音要弹的有棱角,要想橡皮筋一样松紧合适,有弹性,而不能一按到底,过于死板。该段处的两处刮奏上下行要衔接好,不能割裂开来。该段特点在于十分注重左手的按滑,曲韵丰富多变,韵味深厚。总体上,该段的弹奏要讲究古风之味,可以说是全曲中要求体现琴味最为浓郁的段落。<br/>该段的弹奏要确保节奏性的上滑效果时值充分。音符在上滑后复而下滑又紧接着颤、揉等效果,都是古琴音乐中常用的奏法。韵声要衔接自然、顺畅。要弹好该段,需要了解古琴音乐常用的做韵技巧和手法,需要多听来练耳,也有必要多了解一下琴韵方面的理论。此外,该段所用八度反用勾搭处,中指弹奏要含蓄些,而不能盖过大指的托弦发音。<br/>“三弄”段(第58-70小节)较之于前两弄,曲调根据音乐需要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为13个小节。旋律音出现在中音区,左手在低音区做相应伴奏,音调刚柔相济,苍劲轻巧并存。右手弹奏要圆润有弹性,明亮而不刺。左手手型要求自然收拢,左手在腕、肘、臂等部位的协作下,有较好的运送能力,左手手指在低中音区轻松游走。“三弄”段较之前两弄更添一份活泼、动感,平添一份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由此进一步刻画出梅花不为雪屈、傲然挺立的形象。第三弄的速度稍快,但不能过快,力度也要适中,以保证出音和旋律的弹性为要。<br/>尾声(第71-74小节)与引子部分遥相呼应,也是稍自由的乐段。弹奏要点与引子有些许共同处。弹奏要沉着冷静,乐曲复归平静、闲适。乐曲以泛音结束,空灵、飘逸,令人遐思无限。需要注意的是,该泛音为单手泛音。左手在低音区按滑,过早放松就会产生余音,由此左手保持前一音按滑音高的稳定的同时,右手单手完成泛音弹奏。小指指肚点在1/2泛音点上,右手大指弹弦后迅速离弦。乐曲首尾两个部分虽为散板,但也要讲究整体性,注意乐句与乐句间的连接和音色的整体统一。要注意气息宽广,不能呆板地按照某种规定的拍子一拍到底。<br/> 音色布局:<br/>古筝较古琴,在音色方面,是刚健、洪亮的,而古琴音色以古朴、深沉为特色或说典型。前者较直接、显露,后者较内敛、含蓄。由此用古筝来表现、模拟古琴音色就需要控制好弹奏所需要的力度、演奏法等方面了。<br/>在演奏家邱霁编《古筝经典名曲集》所收《梅花三弄》一曲中,乐曲作如下说明:“在演奏上既要注意吸收古琴中‘天’(泛音)‘地’(空弦)‘人’(滑按音)合一的审美理念,又不能失掉筝的音色及演奏特点,以达到‘你中有我’的演奏效果。”在古琴音乐中,音色大体分为三类,分别为散音、泛音和按音。散音指的是左手不按弦,只以右手弹得的空弦音,它有如大地般空阔、坚实,音色深沉、浑厚;泛音指的是右手弹奏同时,左手轻巧触弦所得之音,它犹如天空般高远、空灵,音色轻盈、飘逸;按音指的是左手的各种按滑技巧,技巧丰富,犹如人的腔调,如泣如诉,细腻感人。这些在相应的段落都有所体现。<br/>乐曲是深邃的,这种深邃是人们对梅花高洁的内在气质的感受和理解,并用简洁而从容的旋律,清脆、实在、晶莹的音色将之表现出来。演奏此曲,音色要“清”,而不可“浊”。史上有琴论对此曲作解题曰:“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清”指的是“清澈”、“清实”、“清越”。乐曲中的泛音段落要“清”,第二弄中左手的背景音乐弹奏也要“清”。“三弄”中左手的加入以及乐曲在速度、节奏等方面的变化,表现了梅花与寒风搏斗的倔强性格。引子部分浓重的低音,衬托出冬天清静而空阔的空间背景。<br/>“清澈”可以理解为声音清楚,无杂音相伴。所发之音犹如山泉叮咚,又如山涧弹起的水花般轻盈;<br/>“清实”,虽要轻弹,但要讲究质感,犹如风吹铜铃般清脆,要入木三分,而不能虚泛;<br/>“清秀”,要将冬天神清气爽,梅花高洁的神韵气质展现出来,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弹的层面,要掌握好气息,练指更要养心。要做到音色上的“清”以及意境上所透出的“清”,就需要在力度的把握上多揣摩,并加强对每个音的美的追求。<br/>如“二弄”段中,小撮为背景音乐,以“清”为主,发音似风中铎,风吹铜铃之声。该处的小撮要轻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要轻柔,左手出力要含蓄,控制好,不可用蛮力,如弹破音之力,柔和含蓄的,如缓缓溪流轻轻流淌,主题乐调的三次出现都以体现此种特点为宜;此外大指和食指之间要保持很好的控制力,以免相击。二要轻实。指的是取音不能虚泛、轻浮,而要结实。这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柔不靡弱”。音乐清晰灵动,而不能以拙力击弦,甚至混有指甲相碰之声。由此大指食指可以有一定的分开角度。另外要稍稍加强一点大指的力度,或加强左手大指小关节发力之轻巧、方便,以免大指出音不利。<br/>同样是取材或移植自古琴曲,同样要注意对古琴音色的模拟,然而乐曲所表达的内容、乐曲所蕴含的深意使得乐曲风格不一,对音色、力度等各方面的要求自然也不一样。比如《广陵散》与《梅花三弄》相比,前者需要有足够的指力,将悲壮的气氛渲染开来,后者则如文人雅士的孤芳自赏,儒雅敦厚的,还要凸显出乐曲的清秀之气。又如同样是以模拟古琴音色作曲、演奏的《铁马吟》一曲又不同了,乐曲蕴含着一种和雅的意境,乐曲中的乐韵犹如诵经人的吟唱,古朴和雅。又如琴歌《阳关三叠》则是“深情地”,内里蕴含着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梅花三弄》一曲要体现出梅花“清秀”、“冰清玉洁”的气质与品格。<br/>整首乐曲背景是深邃的,开阔的,要求弹奏要放松,呼吸调匀。在筝家项斯华筝演奏谱《梅花三弄》曲中,标有“开阔地”表情术语。无论以哪个谱本为准,以宽广的气息以营造出深邃、开阔的氛围和意境是不容质疑的一个要点。另外,无论是空弦散音,还是空灵之泛音,抑或说是各种各样的按变之音,取音要讲究“刚不粗厉,柔不靡弱”,也才能做到音色上的“清”乃至整体意境的“清”。<br/> 历史版本:<br/>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br/>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br/>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 (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值得注意的是,唐以前所称的“笛”其实即现代的箫。《梅花三弄》在清代又被改编为琴箫合奏曲,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br/>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br/> 相关诗词:<br/>梅花一弄戏风高,薄袄轻罗自在飘。半点含羞遮绿叶,三分暗喜映红袍。<br/>梅花二弄迎春曲,瑞雪溶成冰玉肌。错把落英当有意,红尘一梦笑谁痴。<br/>梅花三弄唤群仙,雾绕云蒸百鸟喧。蝶舞蜂飞腾异彩,丹心谱写九重天。<br/>空凭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br/>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br/>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br/>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br/>我曾独行白水滨<br/>初梅残雪两销魂<br/>琼枝一似肤凝脂<br/>芳香已得夜香闻<br/>携尊邀友行林下<br/>共花忆醉忘沉吟<br/>瞒过风寒何须被<br/>阿红艳笔点朱唇<br/>莫忘江南阴雨船<br/>只道梅谷逢狭莲<br/>枝雪压却风萧宿<br/>君飞踏马征战来<br/>伊人等千万日念<br/>银丝装入素裹头<br/>宫弄转指冰丝弦<br/>风光无垠不复存<br/>我有意连君归日<br/>君有情盼早日归<br/>莫离莫离话别离<br/>梅花飞下又三弄<br/>雪国城破独此处<br/>暖得嬑人迎笑送<br/>谁能临水又知月<br/>醉梦三世又何如<br/>千年后见流光阳<br/>纵身跳化火凤凰<br/>松枝铺满银白雪<br/>一月却见双飞燕<br/>美人乡是英雄冢<br/>红颜消逝风铺面<br/>沉吟回首看千分<br/>曾屠龙<br/>倚天凤<br/>谈何英雄<br/>了梦归梦亦无痕<br/>剑光闪过青白刃<br/>昭阳舞人衣白练<br/>筝弦弹过焦尾琴<br/>沙驰奔放血染衣<br/>飘香泪下盼君归<br/>伊人执拗等如初<br/>交心同与魔重楼<br/>物是人非破镜圆<br/>非除夕瑶怜香树<br/>笑死不归痴爱恋<br/>珠断人迷老垂怜<br/>死于君刀下<br/>不悔千年孤寂梦<br/>日夜期盼君平安<br/>粉蝶飞接相思线<br/>独留梅<br/>残雪泪<br/>梅花心中无有谁<br/>只望原君归<br/>江山美人难兼得<br/>芙蓉如面柳如眉<br/>八月晓得蝉时雨<br/>暮上花池冰取梅<br/>风雪残月留有存<br/>静坐舍下平心论<br/>香肩玉足轻垂地<br/>赞赏有佳美人玉<br/>鸩羽千夜飘寒烟<br/>花弄影<br/>流水萍<br/>花非花<br/>清水铃<br/>只剩花间痴与梦<br/>寂寞花仍要向往<br/>不懂人憔悴<br/>与君同生共与死<br/>梦归江南何处去<br/>小石桥下纵身入<br/>水流伴我笑千愁<br/>梅花终归落满地<br/>枯木树心不开花<br/>如此只剩树根留<br/>疏影落日陌上坐<br/>清蒲羽扇摇<br/>烟云绕梁三日绝<br/>琴音空旷放声去<br/>听得小桥惊慌人<br/>狠心闭垂下垂去<br/>非人非魔不与受<br/>忘却十世刻苦恋<br/>再投人世寻君人<br/>再见如是同陌生<br/>只道面见客套话<br/>裙摆下却膝跪地<br/>盼得君能忆中悔<br/>白羽飘<br/>指轻拨<br/>意寥落<br/>爱非爱<br/>情非情<br/>一人痴心一人痛<br/>心碎哀婉乃悲歌<br/>肝肠寸断乃悲秋<br/>累心劳神不予在<br/>飞天归去秋黄叶<br/>再做君冬衣<br/>春来梅花开<br/>又是一年花开日<br/>梅花三弄非三弄<br/>千弄万转梅花香<br/>晓梦无痕泪有痕<br/>回瞬间传神<br/>恰似花开筱无痕<br/>同心画上同心圆<br/>漠心画上默心院<br/>失足踏青船<br/>梅花出自深山处<br/>不放琼逍与洞天<br/>汐上阡陌落花深<br/>山花漫落白衣襟<br/>疏竹轻斜绿水新<br/>圆此处寂花飘香<br/>霖寻万世华默倩<br/>临溪渔处盼君归<br/>应似天台山上明月<br/>四十五尺瀑布泉<br/>丝细缲多女手疼<br/>扎扎千声不盈尺<br/>夭桃秾李不解饮<br/>惟落残红作雪飞<br/>春日离离陌上行<br/>红颜翠鬓笑语轻<br/>一楼清风一溪月<br/>不知今夜属何人<br/>西窗听<br/>醉 卧栏<br/>江山如画浓墨渲<br/>寒潭水<br/>波 光敛<br/>影映如花笑颜<br/>不语恋<br/>青衣锦冠<br/>雾散人不见<br/>朱唇淡<br/>苍空蓝<br/>风丝如雪流转<br/>宫阙若华年<br/>巧笑倩兮美目盼<br/>笔墨浓情春意染<br/>蝶舞悠然<br/> 关于衡阳:<br/>“元气之融结为山川,山川之秀丽称衡湘,其蒸为云霓,其生为杞梓。”泛水清湘,坐看云起,潇潇碧水,岳云如飞,钟磬轻叩,仙乐飘绕。衡阳自回雁峰起,绵绵群山往北延伸到衡山,自东洲岛顺湘江而下,到衡山北隅清凉寺外的“烟寺晚钟”,多少青山秀水,尽显灵逸气质。秀美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能唤起才子们的灵感,成就佳才妙作。衡阳自古多音律之事,中国三大古典名曲《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平沙落雁》都跟衡阳密切相关。<br/>聆听婉转、悠扬的《梅花三弄》,很容易让人沉浸在梅花的高洁与清逸中,陶醉于梅花的婀娜和傲气里。馨鼓声声,梅花点点,潺音串串,优雅的旋律将你融入“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的意境。然而,这馥郁幽香、清丽绝伦的梅的原型就在衡阳的伊山,这绕梁三日、流传千古的名曲的灵感就源于衡阳伊山的梅。<br/> 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峰,蜿蜒延伸,在衡阳县杉桥镇生出座云锦峰来。云锦峰不高,却也重峦叠嶂,山上茂林修竹,山涧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纵横。峰峦深处,有一古寺,大约建于魏晋期间,取其山名,叫云锦庵。庵内虽然殿堂矮小,但环境优雅,景物宜人。寺内寺外,梅树葱茏,梅影绰绰,有“云锦梅香”之称。每当冬春之交,朵朵梅花白如瑞雪,红似朝霞,清香扑鼻,吸引了无数文人学士、显宦名流来此,观梅赏梅,咏梅画梅。甚至有人禁不住“云锦梅香”的诱惑,弃家隐居于此。<br/>一个十岁的小男孩,跟随父亲从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千里迢迢宦游蒸湘,便寓居在云锦庵,读书习武,观梅吹笛。小男孩渐渐长大成人,“有武干,标格简率,为王蒙、刘惔所知,频参诸府军事”。王蒙是哀静皇后之父,官至司徒令长史,刘惔为丹阳尹。王刘二人爱这个男孩的济世之才,就在哀帝面前推举男孩。男孩初任淮南太守,后迁升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他常常以梅谱曲,以笛演奏,音韵悠扬。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时,他吹起梅笛,婉转清幽,经久不息,人们常以为是仙乐。晋成帝常召他吹梅笛,其间成帝一边听梅笛,还一边做梅舞。这个男孩就是桓伊,字叔夏,东晋名将,《晋书》称赞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王符坚率百万大军进犯东晋。桓伊同谢安、谢石、谢玄等率八万晋兵迎战秦军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以一当十,打得秦兵一败涂地。战后,桓伊功成身退,于太元十年(385年)十月,带着心爱的笛管又一次旅居衡阳云锦庵。<br/>桓伊爱云锦的梅香,如痴如醉。一个冬夜,下起了大雪,清晨放眼窗外,梅枝上的花蕾傲雪待放,好一幅“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的画面。他灵感突袭,立即展素笺,走狼毫,一气呵成,谱就梅花一调。接着,他兴致勃勃地手握笛管,照谱吹奏。那清雅、悠然的笛声绕过殿宇,穿过梅林,直上云霄。夜幕降临,桓伊又吹所谱之曲,似乎听到禅房有古筝和之。他为在这荒山上遇到知音而惊喜,于是循声寻去,筝声却又停住。问起寺僧,寺僧说寺院本无会筝之人,更无此声。<br/>不久后的一个清晨,雪后初晴,他推窗望见梅花依然迎雪绽放。梅与雪融为一体,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红梅在白雪的映衬下,如刚出浴的少女,羞红的脸庞更加妩媚。桓伊即景生情,由情入神,遂谱成梅花二调,与梅花一调“合头”,紧密衔接。他握笛吹奏,在另一徵位上用泛音重吹两次,此时,如宁静的西湖掀起万顷碧波,跌宕起伏;又如蒙古草原异军突起铁马奔驰,曲调节奏此起彼伏,重复变幻,把傲骨铮铮、斗雪绽放的伊山梅花描写得淋漓尽致。夜里,禅房里又飘出梅花二调的古筝声。他循声寻至窗下,筝声又一次戛然而止。<br/>初春,又是一场大雪,寺中梅花竟然二度绽放,舞玉翻银,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桓伊情不自禁,再谱成梅花三调,与二调“合头”,自此梅花三调遂成。他握笛吹起,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三次,并在一调、二调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一调,三调浑然一体,节奏渐趋平稳,然而意境更加深邃。通过音调变化,把音乐推向高潮,然后又渐趋悠扬,余音袅袅。桓伊自觉十分满意,安然就寝。不料一老僧月下敲门,携筝求见,桓伊立即起身相迎:“老禅师为何姗姗来迟?”老僧道:“闻将军笛曲《梅花三调》,老衲剽学已成,故冒昧前来,欲与将军笛筝合奏,不知将军意下如何?”桓伊喜道:“此乃叔夏之意,请老禅师赐教。”于是二人笛筝合奏《梅花三调》,珠联璧合,其音浑厚质朴,韵味隽永,更加优美动人。原来老禅师是寺院主持,法号智凯,俗名孝廷,乃俞伯牙弟子之后,筝技出神入化。从此,二人都认为找到了知音。<br/>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至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br/>为纪念桓伊,衡阳人民把云锦峰改名为伊山,改云锦庵为伊山寺。宋徽宗还御赐伊山寺为“景德禅寺”,并赐匾额。寺内设有桓伊读书台、弄笛楼和翠颖阁,山门石槛刻有“明月自闻三弄笛;白云长对六朝山”的对联。“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历代文人也多有题咏。至解放前夕,伊山寺毁于兵燹,只剩有一进佛殿和一株古树。伊山寺仅有残骸,而漫山梅花依然点点生香;桓伊虽然远逝千古,然而《梅花三弄》仍唱响神州。<br/> 历史典故:<br/>桓伊横笛做三弄――《梅花三弄》<br/>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箫曲,后被改编为琴曲。 “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br/>《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br/>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br/>根据《晋书》的介绍,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他才能静的下心来精研音乐。《晋书》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br/>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后秦苻坚率大军进攻东晋,时任中郎将的桓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共破苻坚于淝水(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而丞相谢安也因立下存晋之功而进官至太保。后来晋孝武帝之弟司马道子与谢安发生权争,屡进谗言,对谢安极尽诽谤。晋孝武帝对谢安有了猜疑之心,渐渐开始冷落谢安。桓伊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会上,桓伊为晋孝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诗》,诗中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其“声节慷慨,俯仰可观”。这使晋孝武帝甚有愧色,谢安也为之动容。<br/>“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王徽之行为怪诞,故作超脱,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br/>王徽之曾任车骑将军桓冲手下的骑兵参军一职。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目?”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br/>王徽之的答复幽默诙谐,但都有来处。西汉时丞相府曾设马曹,但东晋时军中并无马曹一职,王徽之为显示自己率性超脱,不理俗务,故意说成马曹。后来,宋代陆游曾有“文辞博士书驴券,职事参军判马曹”的诗句,说的就是王徽之这一段典故。上述对话中“不问马”,来自《论语·乡党》,原是说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不问马”,只问伤了人没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则来自《论语·先进》,原文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问,令人捧腹,但句句有来历。其应变之妙,学问之深,令人佩服。<br/>桓伊既敦和又风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闻,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br/>据说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梅花三弄》几乎成了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名妓们的必修科目。桨声灯影里传来阵阵清笛声,为当时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诞生了“停艇听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观。<br/>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将古曲《梅花三弄》改变为钢琴曲,其表现主题为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即“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姜玉恒演唱过一首流行歌曲《梅花三弄》,也是取自古曲,歌词这样唱道“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从通俗歌曲的角度来看,也算得上是一首佳作了。<br/>然现代人玩古风,无论是表现政治品格,还是表现男女之情,毕竟少却了古人的高格雅意,品味高下自见分晓,毋需多言。<br/> 相关书籍:<br/>1992年,台湾著名言情小说家琼瑶女士,根据小说拍摄了三部剧集,统称《梅花三弄 》<br/>其中包括《梅花烙》、《鬼丈夫》和《水云间》,广受各方好评。<br/>《梅花三弄》带着浓厚的中国色彩。《梅花烙》写“狐”,《鬼丈夫》写“鬼”,《水云间》写“人”。事实上,“狐”“鬼”“人”皆为一体,人类的想像力无际无边。三个故事,与“梅花”都有关系。隐隐间,扣着“缘定三生”的“宿命观”。写“情”之外,也写“缘”。<br/>《梅花三弄》中的三个故事,分别取材于下:<br/>(一)梅花烙——取自《白狐》一书中之《白狐》。<br/>(二)鬼丈夫——取自《白狐》一书中之《禁门》。<br/>(三)水云间——取自《六个梦》一书中之《生命的鞭》。<br/>而《梅花烙》中的一首《梅花三弄》,在当时更是传唱一时。<br/>《梅花三弄》演唱:姜育恒<br/>红尘自有痴情者<br/>莫笑痴情太痴狂<br/>若非一番寒澈骨<br/>哪得梅花扑鼻香<br/>问世间情为何物<br/>只教人生死相许<br/>看人间多少故事<br/>最消魂梅花三弄<br/>(白:)<br/>“梅花一弄断人肠”<br/>“梅花二弄费思量”<br/>“梅花三弄风波起”<br/>“云烟深处水茫茫”<br/>
[更多][举报]

查看更多内容,请下载客户端

立即下载

专辑

全部
    举报反馈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