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谈124:歌手们如何向偶像致敬?

  最近的两场演出让人印象深刻。 
  Lady Gaga和Lorde在格莱美和全英音乐奖对已故巨星David Bowie的致敬表演,让人们沉浸在缅怀巨星陨落的忧伤情绪的同时,深切体会到了“致敬”这种表演形式的真爱性和无上性。斯人虽已逝,但就像Lorde写给David Bowie的信里所说:“他像一片丝绸,我们可以摊开或者折起来保留在我们的心底”。音乐的魅力在致敬演出时发挥的淋漓尽致,短短数分钟的时间里浓缩一个人的一面人生,需要表演者付出极大的诚意和努力才能完成。 
  其实放眼华语乐坛,致敬演出的传统虽不如欧美根深蒂固,但音乐人也越来越重视这种向偶像示爱、向工作伙伴致敬的表演方式。
  《中国好歌曲》第三季因为导师范晓萱的加盟变得文艺腔十足。在首期节目中,学员刘维的一首原创作品《因为你是范晓萱》,如此直白示爱偶像的方式,不仅成功唱哭范晓萱,也唤起了很多人的青春回忆。是啊,80后们的漫长青春期,谁没听过几首范晓萱的歌呢?无论是被春晚加持过的《健康歌》,还是后期找到自我的《赤子》和《突破》,青春里的范晓萱和喜爱着她的人一样,乖张有时,叛逆有时,沉默有时。终于在漫长的青春期行将结束之时,找到或者说是接近了内心的自我。这和演唱者刘维的经历也有着相似的部分。

   平心而论,《因为你是范晓萱》不是一首特别出彩的作品,但它成功地打开了80后、90后的共同回忆,因为每一个人的青春,总有一些精神领袖的存在。
  和范晓萱一样,江美琪的声音也存在于大部分80后的青春记忆里,《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双手的温柔》、《爱哭鬼》时至今日传唱度都颇高。1999年,通过歌唱比赛被姚谦发掘的江美琪发行个人首张作品,专辑的名字直白的甚至有些无厘头——《我爱王菲》, 其实专辑里并没有一首歌叫“我爱王菲”,但那时19岁的江美琪就是想用自己的作品致敬偶像, 因为她觉得“王菲的声音很清脆,很轻松,是一位努力的、不断追求进步的歌手。” 

  尽管是新人的首张专辑,但制作阵容却十足的超白金,林夕、姚若龙、周耀辉、许华强等人坐阵。摇滚、民谣、R&B多元的风格展现出江美琪驾驭不同曲风的能力,这张名字跳脱的专辑产生出《有个男生为我哭》、《你会不会变》、《镜子联想曲》等多首大热歌曲,获得业内极高评价,如此向偶像致敬的方式,实在是用心良苦。
  《中国好声音》第四季有一个前三季都没有出现的新现象:学员大写地爱着导师的作品。“地表最强战队”的陈梓童初选开始,便一路改编高唱导师周杰伦的作品,初登舞台一鸣惊人的《双节棍》,混战赛时的《可爱女人》,鸟巢总决赛时的《鞋子特大号》、《牛仔很忙》、《刀马旦》、《黑色幽默》,如此专一的选曲,让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陈梓童一颗赤诚之心。

  而身为导师的周董也对陈梓童宠爱有加,不仅在比赛中力保爱徒,就连自己的演唱会也邀请她出席,亦师亦友的关系实在让人羡慕。不知道有了小公举的力挺,陈梓童的“中国嘻哈女生”的音乐之路会不会一帆风顺呢?
  时间回到遥远的2009年,在第31届中文金曲音乐会上,诸位歌手演唱林夕经典歌曲向他致敬的环节,成为当年乃至数年之后香港乐坛难得的场景。陈奕迅、卫兰、梁汉文、杨千嬅、古巨基分别演唱林夕为自己填词的代表作。在致敬环节之前,林夕获得有香港乐坛最高荣誉奖之称的金针奖,可谓对林夕之于香港乐坛重要性的肯定。为了向词坛大佬致敬,连久违颁奖礼多年的张学友也再度出山演唱一曲《无病呻吟》。

  在“重词轻曲”的香港乐坛,林夕这样20年写下超过3000首作品的高产质优的词人实属难得,也许真的就像乐评人冯礼慈所说:“在一、二百年后,大家认同代表香港这时代歌词、文学创作的,将是以林夕为首的充满现代意象的歌词”。